与光明对话教案

时间:2021-04-02 14:23: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光明对话教案

  “上帝对人类最大的恩赐就是让我们拥有——太阳!”

与光明对话教案

  “太阳对人类最大的恩赐就是让我们拥有——光明!”——自语

  残疾人最需要什么?是温暖!盲人最需要什么?是光明!世上本不缺乏温暖与光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2课《“番茄太阳”》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天真的明明从小失明,父母卖菜,她只好坐在后面打量这个“黑暗”的世界。我(双腿残疾)在一次次地买菜过程中结识了明明,善良心底升起一种人性的关爱与呼唤。后来明明得到好心人帮助(换眼角膜),她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光明”的希望,表示长大后要把她的腿换给“我”。故事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体味到“人性的关怀”。

  一、未成曲调,“光明”先行。

  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对明明这位盲童的关注,对明明迫切地需要“光明”的内心体验,我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课始,经过初读交流,学生已经知道明明是位盲童。接着,我在黑板写下“明明”两个大字,“这名字是她的父母起的,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吗?”学生纷纷发言,围绕父母的希望展开讨论。然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盲人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说说人在完全的黑暗之中是多么痛苦,从而感受到明明的世界,真正从心里激起对明明的同情与关爱。

  从感受入手,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那份纯真的同情,能有效地激起学生进入文中人物角色,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对话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在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有学生提及:“如果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学生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为下面的教学铺就了“情感的红地毯”。

  二、峰回路转,“光明”再现。

  文中描写明明的语句很多,有的对明明的美丽外表作了描述,更多的是对“我”、明明的父母以及人们与她的交谈中对明明的“笑”作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纯真无邪的“盲明明”,不禁让我们会心一笑,又掩卷一叹,沉首一思。对这些描写,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明明的“对话”中进行了深入挖掘。

  学生通过自读,用笔划出了描写明明的语句。语句有很多,学生一一找了出来。继而,我引导学生就印象深刻的谈谈感受。大多数学生谈及的是明明的可爱、天真,我一一作了肯定,并顺势进行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在此基础上,我提了一个问题:“从明明的多次‘笑’中,你有新的体会吗?”学生进行了一番再读思索。有一学生这样答道:“明明一边用手摸着黄瓜、豆角,一边咯咯的笑,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兴奋!”我问,为什么会如此兴奋呢?学生答:“因为明明本不知道这些东西,现在知道了!”我再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道:“明明真是太可怜了,连这些东西都不知道,如果她有一双好的眼睛,多好!”我又问,如果你看到明明在一边摸,一边笑,你会笑吗?学生纷纷表示不会笑,反而会觉得同情与难过。

  简单的一个“笑”字,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光明”对于明明是多么重要。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的载体,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中多次出现的“笑”,表现看是多么天真,实则细细推敲,又是含泪的“笑”。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在与文亲密接触,直接对话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三、释放心灵,“光明”永驻。

  此课教学结束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就明明能够获得“光明”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说是得益于好心人的帮助;有的则表示了对明明的祝福;有的说明明一定也会像别人帮助自己一样去帮助别人;有的说“我”也用同情、耐心和真诚帮助了明明(“我”也是双腿残疾人士)。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在此基础上,我说,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像明明这样的残疾人有很多,他们有的双目失明,有的双耳失聪,有的寸步难行……他们,都需要帮助,都“向往光明”!我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向往光明”四个大字:你是怎样理解光明的?学生的.理解更精彩,有的更是超越了文本(黑暗需要光明),残疾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他的未来一片黑暗,最需要光明!我问:“你需要光明吗?”学生有的说不需要,理由是我的生活很幸福;有的说需要,理由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自己的特长失去了信心等等。对此,我作了正面引导。

  此时的课堂,看似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实则更是学生与自己理解的对话,是对自己的否定与挑战,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心底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并联系明明、“我”与明明的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相信大家心中的‘光明’是五彩的,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吧!”从学生写的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光明的理解远远超乎我的预料:“(黄谦)希望世间所有的盲人,都能进入光明时代。”“(田庆)只要心里有光明,太阳永远伴你身边。”“(黄珂)我们都要把自己变成一把金钥匙,来打开光明的大门。”“(陶茜)太阳,让光明与黑暗隔绝。”“(李宏)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只有阳光,才能使他们自由成长。”“(葛明珠)爱心如太阳,温暖别人,照亮自己!”……

  “对话”,是语文课堂贯穿始终的一个命题;

  “文本”,是语文课堂的引发“对话”的基点;

  “学生”,是所有对话形式中的主体和对话目标的指向;

  “教师”,是融贯“学生”与“文本”的一条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