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0-23 17:27:25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能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方形积木、饼干桶、牛奶盒;银鹭花生牛奶瓶、纸筒、薯片桶、茶叶罐、八宝粥筒、红酒瓶、奶粉罐;方便面筒、纸杯、KFC纸筒、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等;短棒(赶小猪用)、皮球、薯片罐每样12个;二张桌子,一个大篮子,记号笔,纸,两个书包

  2.场地:半圆形,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发现物体滚动的原因

  1.教师出示一圆形物体,知道滚动教: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积木?(圆的积木)我把它用力一推,看它在做什么?(滚动) 像这个积木一样咕噜咕噜往前翻滚我们叫它滚动教:我啊还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

  2.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讨论物体滚动的原因教师: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里的常见东西,等一会请你们去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如果它不会滚动,就把它放在这个篮子里,如果它能滚动就把它拿在手上,记住了,每人找一个滚动,找到后玩一玩,想想看它们为什么会滚动呢?(幼儿寻找)找到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换着玩,尽量多玩几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教: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找个位置坐下来,用小脚夹住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幼儿演示)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把你的想法跟小伙伴交流一下(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二.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1.游戏:滚进球门。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物体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物体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站好,然后各自往后退二步,一人做球门,腿尽量分大,球门朝着对面的人,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地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1)、集体交流分类教: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位置上,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这张桌上来,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那张桌上。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可以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为什么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银鹭花生牛奶瓶和薯片罐两头圆大小一样,是圆柱体(画出圆柱体),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皮球它到处是圆的,是个球体,能滚进球门(画出球体),那它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幼儿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曲线(波浪线)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赶小猪教师: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玩,谁来和我合作?我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走到篮子旁边,其中两人来做小树,两人面对面站好,各自往后退一步。做小树的小朋友能动吗?还有一个就做赶小猪的人,开始的时候,赶小猪的人要从篮子里拿出一根赶小猪的棒,一个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小猪,从一个小朋友的边上赶着圆筒小猪绕着这两棵小树走8形,从这里开始,等会还要到这里结束。圆筒小猪绕完了,再从篮子里拿出皮球小猪,三个人轮流玩。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得出结论后,教师在记录纸上补充出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小结:原来不仅仅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四.结合生活,感知滚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寻找生活中的滚动教:孩子们,除了我为你们提供的这些滚动,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幼儿说)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许多滚动,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玩一玩,看看它们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而后把它们的路线画下来,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1. 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 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 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 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 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 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这幅图上的两组箭头中间的横线一样长吗?(一样长/不一样长)哪根长哪根短?(上面长下面短)到底两根横线一不一样长呢,我们来比一下,(一样长)今天大家的眼睛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才大家感觉它们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 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 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 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 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 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5. 这杯水真的挺厉害的,但是勺子和筷子真的变了吗?你们喊“一二三”我拎出来看看,(没有变)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比一比(没有变)。为什么刚才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一样?

  6. 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 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可以变魔术的材料,有什么呢?(陀螺、纸片…)玩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注意你们发现了什么??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果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幼儿活动材料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体验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2、发现物体、图形的相似之处,进行初步而简单的求同和分类。

  活动准备:

  1、在娃娃家提供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小手套和小袜子。

  2、红、绿两个玩具筐。

  活动过程:

  1、利用娃娃家中(或幼儿自己的)混成一堆的小手套、小袜子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关注,教师:"小娃娃们要出去玩游戏,可是找不到一样的袜子和手套了,谁能帮他找找呢?"

  2、提示幼儿找一找、看一看、分一分,如将小袜子放在红筐里、将小手套放在绿筐里、在小筐上贴上相应的标志,等等。

  3、找出成双成对的袜子、手套。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如拿出一双袜子或手套中的一只,请幼儿寻找另一只。

  4、也可请幼儿找错或创设有错的问题情境,请幼儿观察、辨别手套、袜子的相同和不同。如拿出两只不一样的袜子,对幼儿说:"我觉得对吗?"如果幼儿认为不对,可以接着问:"你们说说它们哪儿不一样?"引导幼儿边说边指出不一样的地方。

  5、教师:"几只小袜子是好朋友呀?"鼓励幼儿尝试点数1、2。

  6、教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两个好朋友不分开呢?"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并动手尝试。如果小夹子夹上,把一只袜子或手套放在另外一只的嘴巴里,把两只袜子卷在一起放在小盒里。在幼儿完成后,教师给予鼓励:"小朋友真能干,小娃娃谢谢你们!"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143页。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引导幼儿想办法减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噪音。

  2、萌发幼儿想办法控制噪音的兴趣,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备乐音与噪音的生活经验

  2、椅子、桌子、杯子、碗、铁桶、双面胶、透明胶、海绵、布条、棉花、小地毯、废报纸及各种软硬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幼儿倾听噪音,导入活动

  请助教老师隐藏在黑板下,利用一些工具制造噪音,让小朋友注意听

  准备一些很嘈杂的噪音,钢琴曲以及欢快的儿歌等等,让孩子感受噪音和乐音的区别。

  提问:你听到了一些什么?

  这些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听了这些声音后你有什么感觉?

  你们有什么办法减少这些噪音?

  2、引导幼儿进行两种物品相碰撞操作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想请小朋友也来试一试,哪些东西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很吵很大?哪些东西相碰撞是发出的声音很小?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哪些物品与任何物品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比较小?

  哪些物品与别的物品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比较大?

  你们喜欢听哪种?为什么?

  3、引导幼儿分小组讨论减少噪音的方法,并相互交流

  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噪音?

  启发幼儿自选材料,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让孩子们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噪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请孩子们自己动手,将自己的想法用行动表示出来。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3、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2、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

  活动过程:

  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教师: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2、了解水污染情况教师提出问题: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幼儿讨论。

  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3、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引导幼儿说出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教师: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对水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尤其看到干旱的土地,8岁孩子在几十里的山路背水,污染的小河,直接震撼幼儿的心灵,这是他们很难看到的真实情景,引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情感上的共鸣,反应强烈。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动物与人类有着的密切关系,幼儿对各种小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蝴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小昆虫,由于其外观的美丽,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追随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的发现。正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活动,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展开活动,在对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升、拓展,给孩子以科学、准确的引导。结合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整个活动中,还渗透了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的教育。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本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而蝴蝶的成长过程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游戏活动的开展等形式,来解决重点、难点的学习。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

  2、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2、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

  3、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4、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2)毛毛虫(3)蛹(4)蝴蝶

  (5)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5、知识拓展:介绍其它与蝴蝶一样成长过程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螳螂、蝗虫、蟋蟀、飞蛾、蝼蛄、甲虫、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2)脚(3)触角(4)蝴蝶对人们的用处。(传播花粉、观赏等)

  7、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8、欣赏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蔬菜分类

  2、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一个蔬菜大棚里种了好多好多的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都种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开

  ppt课件—蔬菜分类 ,图片演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师说的谜语吗?

  4、猜谜语:

  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西红柿)

  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

  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谜语:

  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

  说一说萝卜的样子?

  (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6、看图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7、这是什么 ?

  (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

  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们来玩一个强大游戏好不好,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三、总结

  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自然角新增的小乌龟,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孩子们的表现各异,有的用手去捉弄小乌龟,有的不断地给它喂食,有的充满好奇却不敢走近……推而广之,我觉得孩子们对小乌龟的这种态度,肯定也表现在对待其他小动物上。亲近小动物、喜爱自然,体验和谐,这是唤起孩子"自然之心"的必由之路。就从身边的小乌龟开始吧,带幼儿逐步踏上亲近自然的旅程。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猜、看、想的过程中了解小乌龟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对小乌龟的猜想和观察结果。

  3.爱护小乌龟,喜欢动物朋友,激发对小动物的亲近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教具:

  小乌龟的分步出示图(图一蛋、图二尾巴、图三脚、图四头、图五身体)、"有趣的小乌龟"表格。

  小乌龟的鼻子、背、脚图片,小乌龟的视频、歌曲《走路》

  2.学具:实物小乌龟每组一只

  (三)活动过程:

  1、猜--初步了解小乌龟的特征。

  师(出示图1 ):刚才老师在小河边看到了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呀?

  幼:蛋宝宝

  师:蛋里藏着谁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我们一起请它出来吧

  师:咚咚咚,小小蛋儿把门开,让我猜猜你是谁?大家一起来念吧。

  师(出示图2 ):咦,露出了一个小尾巴,是谁呀?(幼儿猜测)

  师带领幼儿念:咚咚咚,小小蛋儿把门开,让我猜猜你是谁?

  师(出示图3 ):这是谁的脚呀?(幼儿猜测)

  师带领幼儿念:咚咚咚,小小蛋儿把门开,让我猜猜你是谁?

  师(出示图4 ),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什么?(幼儿猜测)

  师(出示图5 ),开出一只--小乌龟。

  师小结(把图2-图5贴在表格中):刚才我们看到蛋壳里钻出的头、壳、脚和尾巴,猜出了一只小乌龟。

  我们一起来跟小乌龟问声好。

  (评析:小乌龟的出现,是让孩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经过他们的声声呼唤而露出全貌的。这一环节孩子与小乌龟的互动,是巧妙而无痕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与否定的大胆猜测中,逐步关注了小乌龟身体各部分的明显特征,为下一环节的认识小乌龟身体特征,打下了伏笔。)

  2、看--进一步认识小乌龟特点

  (1)提出观察要求

  师(出示实物乌龟 ):小乌龟是怎样的?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也可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小乌龟的背上的壳。

  (2)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教师指导。

  (3)观察后讨论和记录表格

  A 讨论和记录小乌龟的头

  师:小乌龟的头上有什么呢?

  幼A:眼睛。(教师在表中画出眼睛)

  幼B:嘴巴。(教师在表中画出嘴巴)

  幼C:鼻子。

  师:鼻子在哪里呢?有几个鼻孔?

  教师出示放大的乌龟图,引导幼儿观察鼻子。(教师再在表中画出鼻子)

  B 讨论和记录小乌龟的身体

  师:小乌龟的身上有什么呢?

  幼A:壳。

  师:这个壳是怎样的?

  幼B:跟石头一样硬硬的。(教师在表中画出壳、硬硬的石头)

  幼C::壳上还有一个个方块呢。(教师在表中画出龟壳上的花纹)

  C 讨论和记录小乌龟的脚

  师:它有几条腿呢?

  幼A:四条腿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二、三、四。(教师记录四条腿)

  师B:脚上还有什么?

  幼C:脚趾头。

  师:有几只脚趾头呀?一起来数一数。

  D 讨论和记录小乌龟的尾巴

  师:它还有个尾巴呢,你觉得乌龟的尾巴是怎样的?

  幼A:长长的

  幼B:细细的

  幼C:短短的

  师:小乌龟的'尾巴到底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

  幼儿争论。

  师(出示不同的尾巴):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乌龟吧,原来有的小乌龟,尾巴是细细长长的,有的小乌龟,尾巴是粗粗短短的。(教师记录不同的尾巴)

  (评析:与实物小乌龟的互动,利于幼儿在真实情景中,了解了小乌龟的特征。虽然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但幼儿的观察基本还是处于无序状态。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表格,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讨论,整理,有效地帮助幼儿提升了经验。)

  (4)观看视频,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

  A 师:你看到小乌龟是怎样爬的?

  幼A:慢慢的。

  幼B:四只脚一起走呀走。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幼学习小乌龟走路。

  B 师(让小乌龟翻身):哎呀,小乌龟摔了一跤,四脚朝天了,它会自己翻过来吗?

  幼A:会。

  B幼:不会。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用视频转换仪观看小乌龟翻身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表扬一下它,真是只勇敢的小乌龟。

  C 师:小乌龟还有哪些秘密?我们一起来看一部关于乌龟的录像。

  播放录像。

  师:小乌龟喜欢在哪里玩?

  幼A:在水里游泳。

  幼B:在沙地上爬来爬去。

  幼C:在石头上捉迷藏。

  师:看看小乌龟遇到危险的事情,会怎样呢?

  幼A:把头藏起来

  幼B:把头和脚都藏起来。

  幼C:把头、脚和小尾巴都藏起来了。

  教师总结乌龟的特点:会在水里、沙地、石头上爬行,遇到困难,会把头和身子、尾巴都藏起来。

  (评析:在动态的环境中,寻找小乌龟的秘密。真实情境加电视录像的方式,不断地拓展着幼儿的认知:在模仿中,感受小乌龟的爬行;在猜疑中,目睹小乌龟的翻身;在好奇中,认识小乌龟的逃生秘诀。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暗化在教学材料的提供中,以片言只语的点拨,不断地启发着孩子思维的运转。)

  3、想--怎样和小乌龟做朋友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经常去捉小乌龟,小乌龟会怎样呢?

  幼A:小乌龟心理不开心。

  幼B:小乌龟生气了。

  幼C:小乌龟会很难受,哭了。

  师:所以我们不能经常去捉小乌龟玩。这样小乌龟才会和你做好朋友。

  师:我们要和小乌龟做好朋友,还要喂给它喜欢的食物,你知道小乌龟爱吃什么吗?

  幼A:乌龟饲料

  幼B:小鱼小虾的肉

  幼C:还有猪肉

  幼D:我家的小乌龟喜欢吃螺丝肉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物品。

  师小结:小乌龟喜欢乌龟饲料、小鱼小虾的肉、猪肉、小螺丝肉等,这些都是它的美食。

  (评析:怎样和小乌龟做朋友,需要从情感上引起孩子的共鸣。从小乌龟的不喜欢,到小乌龟的喜欢,孩子不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和小乌龟做朋友的欲X,更了解了和小乌龟做朋友的方法,为现实生活中的和小乌龟和谐相处,提供了行动保证。)

  4、学--模仿小乌龟的动作

  小乌龟还有许多好朋友呢,他们一起出去春游啦,我们来学一学吧。

  放音乐《走路》,孩子边模仿小动物走路,边走出教室。

  (四)活动延伸:

  平时带领孩子照顾好自然角的小乌龟,进一步探究小乌龟生活特点,和进食特点,并进行好观察记录。

  三、活动评价:

  活动以明暗两条主线进行贯穿,暗线体现在:孩子对小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如何引导孩子从"好奇心"走向"探究心",以至满怀"爱心",成为该活动的主旨。明线体现在:本活动以"表格记录"为主线贯穿活动,采用"猜、看、想、学"四大环节,不断地激发着孩子的探究心。孩子与乌龟图片、乌龟实物、乌龟视频产生多种互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累加,随着表格记录的逐步丰富,孩子的探究能力也在逐步升级中。

  活动中,孩子笑声阵阵、惊喜连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为了学和玩的主人。以身边的平凡之物为媒介,让整个课堂,充满自然的魅力和充盈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等。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及观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大班上期的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其变化非常敏感,好奇心强,更喜欢动手去摆弄材料,探究兴趣与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幼儿喜欢玩电动玩具,喜欢摆弄电池,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灯泡、电池、电线为主要材料,设计了本次活动《灯泡亮了》,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活动难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以"帮小兔装电灯"为主线贯穿始末,试图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宽松的探究情境中运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等多种方法,探索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同时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等形式,让幼儿在操作比较中发现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及合作探索的快乐,提高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同时,也从中懂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电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 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 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 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2. 物质准备:

  (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小兔房子情景图、老鼠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 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A)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B)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C)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 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A)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B)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C)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 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小兔家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 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小兔家刚安好的电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 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 两两交流。

  6. 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 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 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 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导电,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新年活动教案12-25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活动教案磁铁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