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0-09 19:04:45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学会操作、记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每组一份洗洁精、糖。

  2.蜡笔、抹布、教师示范用的醋、水、油。

  3.勺子、筷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出课题

  1.教师两手分别拿着水和醋,师:醋宝宝想和水宝宝做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

  2.教师实验,将醋倒入水中。请幼儿得出结论。

  二、幼儿实验

  1.今天老师带来了油和水,油宝宝和水宝宝也想做好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相互间讨论)

  2.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1)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小朋友实验,一个小朋友记录。每个桌子上都有水和油,你们把油倒入水中,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们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操作实验)

  (2)简单介绍记录表:我们第一次实验,要记录在第一行里。这里是记录你把什么东西放入水中了,用你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这里是记录你看到的结果。(提醒: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区别不同的东西)

  (3)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4)那你有什么好办法,使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相互讨论)

  (5)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两人合作,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和看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幼儿操作活动)

  (6)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好办法,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总结:原来不论杯子怎样的摇晃,还是用勺子、筷子帮忙,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三、再次实验

  1.油宝宝没有和水宝宝做成朋友,它很伤心。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浮在上面的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这里有洗洁精、糖,不知道它们能否帮我们的忙。让幼儿猜测后实验。

  2.两个好朋友商量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放入杯中,搅拌一下,看看,这时候的油宝宝和水宝宝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教师总结:用洗洁精可以使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了好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洗盆子时放洗洁精可以使油和水混在一起、便于清洗。今天我们发现了油会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回家以后问问爸爸妈 妈这是为什么?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找朋友”是小班的科学活动,托班是小班活动的初学阶段,本次活动使用托班幼儿,教学活动已经结束, 因此,本活动着重加深巩固宝贝们的综合认识。活动难点幼儿根据颜色和相应的图形进行正确配对。解决方法: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进行单一的图形配对:如先根据颜色进行圆形配对。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红色、黄色、 蓝色的认识。

  2、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相应的匹配。

  3、了解简单的安全常识:不能一个人单独出去玩,会有危险。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2、布置一个桌面“游乐场”。

  活动过程:

  导入: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大家一起来看一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图形卡片:三色大图形。

  引导幼儿说出卡片的颜色和形状。

  师:今天来我们教室里的是图形妈妈,他们最爱图形宝

  宝了,可是今天图形宝宝们都

  跑出去玩忘了回家,妈妈们急的都哭了,图形妈妈请我们来帮助他们找到图形宝宝们。

  过程:

  1、示范:

  师引导幼儿发现图形妈妈有不同的颜色。

  :这是红色的圆形妈妈,她的宝宝应该是?

  类推,并加以示范。

  :红色的圆形宝宝藏在小熊的后面呢,红色的圆形宝宝

  我把你送回家。

  2、分类操作:

  引导幼儿对不同颜色的圆形进行配对

  :现在我们帮助那个图形妈妈找宝宝呢?

  :找到图形宝宝后对图形宝宝说什么呢?

  :原来图形宝宝们都躲在游乐场里玩呢,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

  3、综合操作:

  师:图形妈妈还是没有笑,为什么?我来问问图形妈妈。

  了解还有图形宝宝没有回家,进行综合综合操作:不同

  的颜色形状配对。

  延伸:师:今天图形宝宝们跑去玩,没有告诉妈妈,结果妈

  妈急的怎么样了?多亏了宝宝们帮助他们找到了图形宝宝,不然就危险了。为什么呢?因为外面有不认识的坏人,会把宝宝们领走,宝贝们可不要像图形宝宝 一样不乖,出去玩的时候一定要让爸爸妈妈领着出去,不认识的人能不能跟他们走呀?在幼儿园里,出去玩的时候要跟着谁呢?对了,现在跟着老师一起出去玩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张向前飞的更远。

  2.在活动中体验距离的远近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如:纸的外形、纸的轻重、投掷的力量等)

  3.体验科学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牛皮筋、夹子、绳子、透明胶、剪刀。

  2.相同质地大小的纸若干张。

  3.幼儿用记录单人手一张,教师随堂记录单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主题,引起幼儿设想。

  1.用什么办法能让纸离开你跑的很远?(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2.教师肯定幼儿提出的各种办法,鼓励幼儿思考还需要什么工具。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出示几种物品,“老师这儿有一些物品,看看你能用得上吗?

  2.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第一次尝试。“谁的纸跑得远?怎么能记录他的纸跑到了这个位置?”“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怎么会让纸跑的比其它纸远呢?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能不能再想办法让纸跑的比这个位置更远?”

  3.第二次尝试。“谁的纸超过了这个距离?(做个记号)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怎么会想到使用这个物品呢?再试试别的办法。如果你每试一次都比前一次远,就将这种方法记录下来。”

  4.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使用什么方法让纸越跑越远。

  三、评选出让纸跑得最远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纸张跑得这么远?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气球、塑料袋、皮球、充气棒等)

  2、吸管、气球打气筒、气门针、打气筒、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歌曲表演《河马先生》。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播放音乐:鱼儿水中游)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一说充气玩具的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多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

  (4)猜想:如果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5)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不要充的过满)。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了,漏气哧——变小了。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牵手拉个圈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3、鼓励幼儿随音乐变一变。(播放音乐:拿昆乐器曲)

  请幼儿随着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和越来越小的情形。

  四、延伸活动

  现在就让我们用睁得大大的眼睛到外面发现更多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目标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坡度面光滑度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二、准

  1、各种圆柱体积木若干,长方形木板

  2、毛巾若干

  三、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圆柱体积木及长方形木板,要求幼儿说出其名称。(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告诉幼儿今天小圆柱和长方形要在一起做游戏,小圆柱想请长方形帮忙,让它活动活动,这时长方形有点儿发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小朋友你有办法吗?

  2、幼儿初次操作

  3、操作后提问

  (1)你刚才是用什么办法让小圆柱动起来的?

  (2)请抬起木板的幼儿来示范。

  (3)这样把木板抬起来就象滑滑梯。

  4、小结

  把木板抬起来一点,就象小朋友所说的象滑滑梯、也象斜坡、山坡。

  5、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帮忙,把木板抬起来,然后让小圆柱滚起来。

  6、幼儿再次操作

  提问:(1)刚才,你是请谁帮忙的,怎样帮忙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二块木板的一头放得不一样高低,然后让它滚,让幼儿说一说二块木板上的小圆柱哪一块滚得快,哪一块滚得慢?

  幼儿二人合作再次操作

  (1)提出要求,二人合作要注意些什么?(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2)提问:二个坡上的小圆柱哪个滚得快,哪个滚得慢?

  得出结论:高坡上滚得快,低坡上滚得慢,一样高的坡上的小圆柱滚得一样快。

  7、怎样让二个小圆柱在一样高的山坡上,滚得一个快,一个慢。

  8、幼儿操作

  (1)提出要求:(不能用手推)二人合作

  (2)告诉幼儿一边桌上有毛巾和围巾,假如需要他们帮忙的话去请他们。

  9、讨论:小圆柱滚下的快慢。

  10、讨论后总结:

  铺上毛巾的滚得慢,木板上的小圆柱滚得快。

  11、这是为什么?

  因为木板光滑,所以小圆柱滚得快,毛巾毛毛的所以滚得慢。

  12、小结:所以汽车要在光滑的马路上开,如果在草地上开会发现什么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八、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二、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气吗?

  观察:观察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气是怎么来https:///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气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气?

  2、今天水蒸气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四、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气。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气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气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气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

  2、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常见的工具,用时注意安全。

  3、体验和初步认识工具能给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带来方便。

  活动准备:

  1、五篮混在一起的绿豆和米,五篮小米、五个饮料瓶,五个装着棉球的小口瓶子,五个掉了螺丝的玩具。

  2、镊子、起子、筛子、漏斗等工具。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生活经验:怎样打开密封的纸箱。

  2、教师使用小刀打开了箱子,幼儿初步感知工具的作用。

  (二)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1、激发幼儿大胆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

  2、教师从箱子里取出一系列材料。

  3、教师借助图片介绍分离的任务。

  (三)幼儿分小组第一次自由选择完成任务,徒手操作。

  1、师:时间到,你们成功了吗?

  2、教师提出问题。师:为什么我们没能完成任务?

  (四)引入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自由讲述。

  1、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完成这些任务呢?

  2、教师出示介绍工具:你想用什么工具完成什么任务?

  (漏斗、筛子、镊子、起子、塑料小篓子)

  3、幼儿猜想工具匹配。

  (三)第二次操作体验,验证猜想。

  1、幼儿分组选择工具操作。

  2、请幼儿交流使用工具的情况。

  (四)幼儿再次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

  (六)延伸活动

  师:工具的用处可真多呀!我这里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工具,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它们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研究目的

  1.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蔬菜的大小。

  2.认识一些常见的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体验操作的快乐,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课题

  蔬菜变变变

  教学简况

  1.感知各种蔬菜

  你们想不想知道盘子里装的是什么?(教师揭示盖布)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2.思考如何使蔬菜变小

  (1)这些蔬菜想躲进瓶子里玩“捉迷藏”,让它们的妈妈来找它们。(教师边说边演示把长长的黄瓜放进矿泉水瓶口),你们说这些食物能躲到瓶子里去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让蔬菜进瓶子里去呢?

  (3)你认为哪些办法最好?

  3.操作活动:蔬菜变变变

  (1)讨论:除了用嘴咬、用手掐或折这些方法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的工具,它们叫什么名字呢?(逐一出示剪刀、汤匙、小刀,让幼儿说出工具的名称。)

  怎样使用小刀呢?使用小刀、剪刀时要注意什么呢?

  (2)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蔬菜变小,并放进瓶子里,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使用各种工具。

  (3)师幼共同讨论:

  你是怎么把蔬菜藏进瓶子里的?

  综合评语

  黄老师的本次科学活动非常有趣,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基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但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要多揣摩,多实践。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

科学新年活动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