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9-17 09:25:39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10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纸桥的承受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

  圆柱积木、白纸板、玩具汽车、记录表、笔、硬纸板、钉子、细绳等。

  活动过程

  一、演示激趣

  教师将一条白纸的两端放在圆柱积木上,形同一座桥,出示玩具汽车:车

  子能顺利通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二、问题讨论

  1.什么方法能使车子安全通过这座纸桥?

  2.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简单地画下来,帮助幼儿记忆。

  三、动手实验

  1.教师给幼儿提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分组大胆进行实验。

  2.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与同伴分享经验。

  3.幼儿再次实验,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好方法。

  4.引导幼儿作记录。

  四、交流分享

  1.启发幼儿结合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经验。

  2.与幼儿一起将实验记录表展示在墙面上,引导幼儿继续分享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研究目的

  1.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蔬菜的大小。

  2.认识一些常见的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体验操作的快乐,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课题

  蔬菜变变变

  教学简况

  1.感知各种蔬菜

  你们想不想知道盘子里装的是什么?(教师揭示盖布)

  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2.思考如何使蔬菜变小

  (1)这些蔬菜想躲进瓶子里玩“捉迷藏”,让它们的妈妈来找它们。(教师边说边演示把长长的黄瓜放进矿泉水瓶口),你们说这些食物能躲到瓶子里去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让蔬菜进瓶子里去呢?

  (3)你认为哪些办法最好?

  3.操作活动:蔬菜变变变

  (1)讨论:除了用嘴咬、用手掐或折这些方法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的工具,它们叫什么名字呢?(逐一出示剪刀、汤匙、小刀,让幼儿说出工具的名称。)

  怎样使用小刀呢?使用小刀、剪刀时要注意什么呢?

  (2)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蔬菜变小,并放进瓶子里,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使用各种工具。

  (3)师幼共同讨论:

  你是怎么把蔬菜藏进瓶子里的?

  综合评语

  黄老师的本次科学活动非常有趣,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基本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但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要多揣摩,多实践。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对米产生探究的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米,感受科技日新月异下的米的多样性。

  3、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苦,知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米的生长过程图片

  2、布置好的米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对米的了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米)

  你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讨论、猜想)

  (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到底从哪里来的。(幼儿观看录象)

  师:通过刚才的录象,你们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小图标)

  稻子——秧苗——成熟的稻穗——收割——脱粒——去壳(起米)

  师:从稻子到我们手中的米,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是由农民伯伯半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小朋友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们要爱惜粮食,决不能浪费!

  (三)、参观“米店”,初步了解米的多样性

  师:小朋友除了了今天看到的白米,你还见过或者吃过那些米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出示幼儿讲出的米的图片如:黑米、小米、糯米等

  师: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米我们生活中还有青米、泰国香米、糙米等,现在商店里

  卖的`一些米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因为科学家在种植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

  (四)、游戏:逛米店

  幼儿角色游戏:请个别幼儿担任米店营业员,其他幼儿买米,买米的幼儿要把自己买的

  米的名字和特征讲述清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活动开始,通过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的注意。“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米的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了一些跟平常吃的不一样的米,先从在幼儿园吃的黑米粥、小米粥到后来教师的青米、香米等,幼儿了解到米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继续想参与以后的活动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发现、比较事情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干木耳、茶叶每组1盘,杯子每两人1个。

  2、用水浸泡过的黄豆、木耳若干。

  3、电磁炉、电沙锅、微波炉各1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你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二、发现膨胀现象。

  1、出示用水浸泡的黄豆、木耳,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没浸泡过的黄豆、木耳与它们的区别。

  2、观察后请哟额说出它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问幼儿:你还知道哪些食品会变化?

  4、做一做:请幼儿用杯子盛一些茶叶,倒入一些温水,发现茶叶遇水后的膨胀现象。

  5、教师制作"爆米花",幼儿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三、生活中的膨胀。

  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利用膨胀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膨化食品真好吃。

  幼儿品尝膨化食品,并说一说吃的感觉是怎样的。

  五、看画册《有趣的膨胀》

  1、让幼儿发现物体膨胀的现象与生活的关系。

  2、提问:你知道图上的这些食物是怎样变化的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设计】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二、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三、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 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 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 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 :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五、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

  2、进一步加深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能通过树叶的不同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 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树干各一棵、树叶若干 《小树叶》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小树叶》

  1、师:“天气好冷啊,北风老头鼓起腮帮子使劲一吹,小树叶会怎么样?小数叶都离开了妈妈,飘呀飘,飘呀飘……”师幼随音乐一起自由游戏. “小树叶,你要飘到哪里啊?”“小树叶转了圈,飘到了滑梯上、蹦蹦床上、草地上……”大风吹来了,小树叶是怎么飘的?风渐渐小了,小树叶又怎么飘了?风停了,小树叶怎么样了?

  2、组织幼儿入座。师:“小树叶飘呀飘,有点累了,它们都轻轻地飘到了小凳子上。”

  3、师幼谈话:“小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妈妈?”

  二、认识落叶树

  1、引导孩子回忆对落叶树的认识。“秋天,天气渐渐变冷了,小树叶会怎么样?会慢慢变黄,冬天一到,小树叶会怎么样?纷纷离开了妈妈。树妈妈变成什么样子了?一直是这样吗?什么时候不是?会变成什么样?”

  2、教师小结:“冬天过去,天气会渐渐变得暖和起来,春天来了,树妈妈就会长出新的叶子来。像这样春天树叶发芽,秋天树叶变黄,冬天树叶全部落光的树,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你猜一猜叫什么?叫它——落叶树。”

  3、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落叶树。“想一想,你见过的落叶树叫什么名字?”(柳树、杨树、梧桐树、法桐、石榴树、柿子树、合欢、莲子树、玉兰、槐树、银杏树、樱花树……)

  三、认识常绿树

  1、师:“小朋友见过这么多的落叶树,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落叶树呢?你知道什么树不是?(冬青、松树、柏树……)”

  2、教师小结:“对!除了落叶树之外,还有一种树一年四季都有绿叶,它在落叶的同时长新叶子。人们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你知道吗?对!叫——常绿树。”

  四、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树叶的不同

  1、引导孩子观察树叶的不同。师:“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落叶树的树叶全部落下来,常绿树的树叶不全落下来呢?它们的树叶一样吗?落叶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常绿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收集了这两种树的叶子,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

  2、教师小结:无论我们在马路边看到哪些树,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树叶的样子来判断它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请小朋友让你的树叶宝宝躺在小桌子上睡一小觉。

  3、出示魔术盒(各种叶子),引导孩子判断它是什么树上的叶子,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树叶,请小朋友看一看这片树叶像什么?它是什么树上的叶子?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也请个别孩子来取叶子,魔术盒,告诉我,这片树叶是什么?魔术盒怎么不说话不告诉我?小朋友谁来告诉我?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带孩子们外出活动时随处可见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鲜花,他们对色彩很感兴趣,同时对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也是情有独钟。自春晚过后,刘谦表演的魔术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孩子们也经常讨论着神奇的魔术表演,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尝试着表演简单的魔术。为了将以上两点有机结合,根据大班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主要涉及科学领域,在活动中使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制作乒乓球小花,并通过各种方法尝试让小花转起来,通过探索对水的吸附力有直接的认识,并在整个活动中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操作,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2.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小筐每桌一份。

  2.录音机,轻音乐及欢快音乐磁带。

  3.“闯关”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变小花”,导入活动

  1.老师扮魔术师,从魔袋里依次变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内容。

  2.鼓励幼儿通过闯关成为神奇的魔术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引导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播放幻灯片1,老师变出乒乓球小花,请幼儿在观察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朵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用半个乒乓球做花朵,用剪刀剪出你喜欢的花瓣形状,剪刀用力要适当,注意花瓣要剪均匀,一朵漂亮的小花就做好了。

  2.引导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播放幻灯片2,用剪刀、乒乓球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播放幻灯片3,利用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2)提供泥工板、清水,引导幼儿将小花底部蘸少量清水放在泥工板上不停旋转。

  (3)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引导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

  5.游戏“看谁转得快”,让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得更快。

  现在请小魔术师运用你的魔法让小花转得更快,在规定时间内比比看,谁的小花转得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小结幼儿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随欢快的音乐旋转。

  2.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更多旋转的物品,萌发探究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雕刻“小企鹅”雪雕作品活动,使幼儿感知经过积压的雪很硬,懂得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雕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像带、小冰铲、小角铲(自制),笤帚、小锯等。

  活动过程

  1、探究的问题:怎样雕“小企鹅”。

  幼儿讨论。

  (1)用彩笔画企鹅。

  (2)用彩泥捏企鹅。

  (3)用雪坯雕企鹅。

  幼儿实验。

  (1)用彩笔画各种姿态的企鹅。

  (2)用各种颜色的彩泥捏企鹅,企鹅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种工具雕琢企鹅。

  试一试,铲雪。

  教师在幼儿做好的雪坯上画企鹅。幼儿观察教师画的图样,听教师讲制作雪雕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后,开始选择工具进行雪雕创作。教师引导幼儿从四个角开始铲雪,做大体轮廓。

  (1)怎样雕琢大体轮廓?

  幼儿铲雪时,教师关注幼儿掌握铲雪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引导提示幼儿在画的轮廓外要留有余量。

  (2)小企鹅的翅膀怎样雕?

  幼儿互相商量,教师引导幼儿用小雪铲根据图样从前面铲去多余的雪,再到后面,把前后铲通。

  (3)怎样雕企鹅的身体?

  教师提示幼儿选择角铲铲雪,使翅膀与身体区分开。用小铲雕出企鹅的嘴。

  (4)眼睛和脚怎么雕?

  幼儿选择工具铲雪,用小铲雕眼睛和脚。

  (5)你做的雪雕满意吗?

  幼儿不满意。教师组织幼儿统一整理,进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小磨板,幼儿开始拉、推进行磨雪。实验后发现很平、很光、很美,幼儿对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边磨,一边清理企鹅身上的残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爱的小企鹅终于雕刻成了,幼儿高兴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写上了他们名字的牌子。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记录雕刻的过程。

  2、注意事项

  提示幼儿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磁铁08-29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8-30

磁铁科学活动教案08-25

科学新年活动教案12-2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6-18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07-12

【精】科学活动教案07-12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