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7-03 14:59:43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范文5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桃子和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提问:看这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你们喜欢吃吗?

  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小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引导提问: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他们决定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引导提问: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教案来源:)你们猜,他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长颈鹿正要去吃桃子,可猴子说:"这样不行"。

  引导提问: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小动物反对呢?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这样也不对"猴子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 自己先吃到桃子?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提问: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

  "不行!"河马使劲地跺着脚说。

  引导提问:刚才长颈鹿要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猜猜看这一次大肚皮的河马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

  3、按动物的高矮、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排序。

  "不行!"这时一点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了一声。

  引导提问:毛毛虫那么小,猜猜看,他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教师小结。

  三、品尝桃子

  四、拓展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了解鱼的主要特征,初步形成鱼类的基本概念。

  学习用观察、局部比较的方法分辨鱼类和非鱼类,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感受鱼类的丰富性,喜爱鱼类。

  活动准备

  教师用

  甲鱼、鳄鱼、章鱼、鲸鱼、金鱼、鲫鱼图片、请柬、记录表、鱼呼吸的视频、各种鱼活动视频

  幼儿用

  实物金鱼、河鲫鱼

  活动过程

  一、邀请鱼朋友

  二、了解鱼的特点

  三、欣赏各种鱼的视频

  四、延伸:鲸鱼是不是鱼

  活动反思

  这次科学活动是对孩子已有经验的一次挖掘,孩子们平日对鱼熟悉却又陌生,因为他们对鱼只是粗浅的、表面的认识,没有形成鱼类的基本概念,这次活动正是帮助他们梳理经验,形成对鱼的基本的知识概念。

  活动环节设计从经验冲突引发,再通过整体观察、局部观察,对鱼有个全面而又独特的认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经过教师梳理总结出鱼类基本特点,再发现、总结,进一步明确鱼类的主要特点,经过层层剖析,分辨鱼类和非鱼类的标准已经较为清晰。活动中借助实物和媒体,让孩子观察地更直接,也更有针对性,对孩子认识、理解帮助较大。

  活动中也发现部分孩子对观察比较感兴趣,但是比较盲目,目的性不强,导致观察后不能说出自己看到的,或是观察的内容不是教师要求的,这个观察习惯还是需要在日常更注意培养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了解并制作一些小动物爱吃不同的“食物”。

  2、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情感。

  活动重难点:通过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给小动物制作“食物”。

  活动准备:各种小动物玩具、制作“食物”的材料(纸、泥、卡片、彩笔等)、塑料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出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玩具。

  ——“喜不喜欢这些小动物?”

  幼儿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玩具。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动手制作:

  引起“喂食”的欲望。

  ——“我们来给小动物喂食吧。可以做哪些好吃的东西喂它们?”

  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制作“食物”。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幼儿把制作好的“食物”放在小盆里,喂小动物吃食。

  ——“小动物吃饱了吗?”

  述说给小动物都吃了哪些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9-20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