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5-30 09:48:42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八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目标

  1.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探索的乐趣。

  2.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尝试记录猜想与发现,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积累有关水的经验,初步感知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材料准备:枣、铁夹子、塑料瓶、积木、石头、泡沫、沙子,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树叶和钥匙放进水缸的现象,简单了解物体的沉与浮。

  (1)教师分别将两样东西放入水缸中,请幼儿观察。

  指导语: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

  2.观察材料,猜测物体的沉浮现象。

  (1)逐一观察材料。

  指导语:你的篮子里有什么?

  (2)玩游戏"猜一猜"并记录。

  指导语: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我们来统计一下人数。

  3.动手操作并记录,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记录纸,讨论记录方法。

  (2)自由探索物体的沉与浮,并记录操作结果。

  4.交流操作结果,对沉浮物体进行分类。

  (1)分别展示记录结果,验证猜想。

  (2)共同小结。

  指导语:这些材料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东西很大,一开始很多人猜它会沉下去,可是一试却发现不是这样。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试一试才知道。

  (3)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现在我们给这些东西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5.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1)讨论方法。

  指导语: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请你们用塑料瓶来做潜水艇,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浮起来的塑料瓶沉到水底。

  (2)动手制作潜水艇,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个别介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4)共同小结。

  指导语:瓶子就好比是一艘潜水艇,石头和水等就好比是潜水艇的压舱物。当瓶子充满水时,压舱物就有足够的重量,潜水艇便潜入水中。如果我们把潜水艇内的水等排出舱外,随着压舱物的减少,潜水艇就浮了起来。

  6.播放潜水艇视频,扩展经验。

  指导语:小朋友都很聪明,科学家也很聪明,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名称:《破译密码》

  二、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解组成,知道7的多种分法。

  2.提高对7以内数加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三、活动准备:雪花片、数字卡、PPT。

  四、活动过程:

  1.利用多媒体,玩“碰球”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成。

  “小朋友,我问你,我的1球碰几球?”

  “王老师,我告诉你,你的1球碰5球。”

  2. 出示7个正反面不同颜色的雪花片,撒地面上,根据颜色引导幼儿说出7的6种分解。

  3. 凑数游戏“我的朋友在那里”,7个幼儿拿着1-7其中一个数的数字卡,根据音乐两人找朋友组成7,以理解7的多种组成。

  4. 利用多媒体,出示“森林音乐会邀请卡”,想参加音乐会就得破译密码,根据7的组成完成加法算式获取密码。

  5. 播放音乐会乐曲,带领幼儿参加音乐会,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5以内的序数词从不同方向描述物体的顺序和位置。

  2、感受“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 能用序数词“第几”表达物体排列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序数的含义。

  2. 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15个,带有箭头和数字标记的动物图案15个;课件;颁奖台3个;

  自制平房和楼房积木3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动物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初步感知学习5以内的序数。

  1. 小动物排队入场,观察有哪些动物?有几个小动物?

  2. 出示向右的箭头,提问:从左边开始数,小老鼠排在第几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谁?小狗排在第几位?

  3. 引导幼儿观察,主动思考,在讨论中让幼儿初步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这个标志(向左的箭头)告诉我们什么?从右向左数小狗排在第几位?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方向不同,小动物所处的顺序就不同。

  4. 巩固练习谁能完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马排在第几位?

  二、通过观察和描述跑步比赛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序数的意义。

  1. 出示跑道,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跑道?

  2. 借助课件,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小朋友做裁判,比赛开始。谁跑了第一名?第二名是谁?小老鼠跑了第几名?谁能告诉大家跑在第4和第5名的分别是谁?小鸡跑了第几名?

  三、颁奖仪式,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四、送小动物回房间

  1. 通过观察和比较,与小伙伴一起借助图纸合作,完成搭建,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2. 按照标志的指示,送小动物回房间,从不同方向找到动物排列的位置。

  五、通过参与“开火车”的游戏,进一步感受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反思:

  在游戏“送小动物回家”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趣点立刻又回来了,他们有一颗热爱小动物的心,大部分宝贝轻松地把小动物送回了家里。科学活动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学内容,不仅考验着班级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也对代课教师有着过高的要求。值得深入的钻研与研磨。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

  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

  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寻找自己的小脚印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

  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 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 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

  (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

  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走小路)

  3、 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

  (幼儿自由讲述)

  4、 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 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

  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 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

  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 (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春天到了,田野的水沟、小河里也出现了小动物——小蝌蚪,孩子们把抓来的小蝌蚪放在自然角中,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小蝌蚪长大以后变成小青蛙,但是对于怎么变的过程都不知道,孩子们都围在小蝌蚪旁边议论着:有的说肯定先长出前腿,有的说肯定先长出后腿,有的还说肯定四条腿一起长出来的。孩子们讨论得不可开交。所以我设计了《小蝌蚪变青蛙》的科学活动,让孩子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小蝌蚪变青蛙ppt,人手一份的青蛙成长卡片,小蝌蚪与青蛙的图片,青蛙的叫声。音乐《小青蛙》

  三、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播放小青蛙的叫声

  师: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你们听听看,谁来了?

  (二)观察青蛙和蝌蚪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体,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3、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青蛙又是长得怎么样的?

  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征。(两只大眼睛,四条腿,穿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

  4、师:真奇怪呀,小蝌蚪和小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那是怎么变的呢?

  (三)欣赏故事,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1、边讲故事,边用PPT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师:从蝌蚪长成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蝌蚪变成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

  它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它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2、重点讨论青蛙的前腿和后腿长出的先后顺序。

  3、教师小结: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随后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四)游戏:排队(人手一份青蛙生长过程)

  幼儿为青蛙成长过程排队。

  (五)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那我们要怎么样保护它们呢?(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家的好朋友,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六)活动延伸

  跟着音乐《小青蛙》做律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白天和黑夜是轮流变化的。

  2.能用绘画表现在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景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白天和黑夜》。

  2.地球仪(在地球仪的中国地域上贴一红五星)、手电筒,活动前设法让活动室的光线暗淡一些。

  3.黑色卡纸及白色铅画纸幼儿人手各一张(依据幼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小一些的纸),油画棒或蜡笔若干,胶水或双面胶、短绳。

  活动过程:

  一、讨论、实验: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讨论:黑夜是怎么来的?白天和黑夜是怎样轮换的?可点击“白天黑夜的轮换”。

  2.教师出示地球仪,请幼儿找到中国的位置,然后将打亮的电筒固定在离地球仪有一定距离的一侧。教师操纵地球仪自转,并对幼儿解释,手电的光就像是太阳光。当中国地域对着光源时,请幼儿说中国是白天还是夜晚。当中国地域背离光源时,再请幼儿判断中国是白天还是夜晚。教师继续转动地球,让幼儿观察并判断白天、夜晚的转换情况。请几位幼儿操作尝试这个试验。

  二、绘画操作:白天和黑夜

  1.请幼儿说说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请幼儿用语言描述同一场景在白天和黑夜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教师注意引导:白天和黑夜各有各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很美好的时光。

  3.教师给幼儿分发绘画工具,请他们在白纸上和黑纸上分别画出任意一个地点白天和黑夜不同的情景。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作品完成后,请他们把黑白两幅作品的背面互相粘贴,并在中间夹上绳子(如图)。作品《白天与黑夜》便完成了。

  三、分享与展示

  1.请幼儿展示和交流作品。

  2.将作品穿起来挂在教室中。

  活动反思:

  白天和黑夜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大班孩子对于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虽然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但是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同时他们对于神秘的宇宙会十分感兴趣。日夜的变化的理论如果单纯的讲给幼儿听,是很抽象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过程:

  1、燃烧蜡烛

  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建议:

  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把废旧可乐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设计者正是利用这种吸引力,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整个教学活动渗透着幼儿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这样一种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2、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 小火箭人手一个(大可乐瓶上盖一个纸做的圆锥体)。

  2) 在活动室柱子或墙面上做好不同高度的标记。

  2、经验准备:

  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活动过程:

  1、 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 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小火箭上天?

  2) 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2、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 提问: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到底是谁把小火箭送上天的?

  2) 幼儿盖上瓶盖,再用力拍瓶子。

  提问: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3、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以柱子或墙面上不同高度的标记为参照物,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1)分组轮流进行火箭发射。

  2)每组的胜者再进行比赛。

  延伸活动:

  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火箭飞得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六篇05-24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总9篇05-08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5-08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3篇05-28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六篇05-26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5篇05-25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六篇05-21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05-20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六篇05-14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五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