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11-21 11:03:16 古籍 我要投稿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华]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华]

  左掖梨花

  [唐代]丘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译文

  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

  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注释

  左掖:指门下省。唐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在宫禁(帝后门居之处)左右两侧。掖(yì),旁边。

  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欺:胜过。

  乍:突然。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

  莫定:不要静止。

  玉阶:宫殿前光洁似玉的石阶。

  赏析:

  此诗里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梨花的洁白人们素有所闻,梨花的清香在北方人也不陌生。左掖梨花,皇宫里的梨花,用来形容诗人,非常恰当。

  此诗起句的重笔落在“冷艳”二字上,“冷”字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透出了一股逼人的凛然之气。以“冷”修饰“艳”,则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也就自必胜过平凡的白雪了。这句中的“白雪”既是比喻,更是衬托,衬托出了梨花超凡脱俗的美质。承句稍稍变换了角度,从比较静观地观察,到物我更深一层地交融。微风过处,那若有若无的清新花气,蓦地飘进衣巾,仿佛花香亦有情。梨花这样的芬芳多情,因此作者要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悄无声息,请把它吹向皇宫的玉阶去。

  中国古典诗歌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难脱“言志”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句看似写梨花的美质,实则暗寓自己过人的才华,句洁的品质。第二句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意相通,写怀句才而渴望遇明君。接下来转以春风喻皇恩,作者认为自己品质句洁,正如冷艳欺雪的梨花。结句暗示自己不甘冷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丘为是一位善写山水田园作品的诗人。山水派诗人写景写物自然有山水画一样的韵味。这里写洁白的梨花,是用白雪来比较,用实物体现对象的'特质,在古诗词里比较常见,这里也是这样的。雪花的洁白似乎无物可比,连梅花也比不上,可诗人认为梨花的白就超过了雪花。也许这是诗人的骄傲所致,但是梨花的清句与超然到底是一见阳光就会融化的雪花有所不及的。诗人或许这样想,因为梨花太纯洁,太洁白,所以给人冷漠的印象,但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如果它让人觉得孤句了,那么它散发的幽香应该能弥补吧。所以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左掖梨花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古诗简介

  《左掖梨花》是唐代诗人丘为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的心态。全诗把眼前景、胸中志融为一体,腾挪跳跃,不露斧凿之痕,在艺术上很有可取之处。

  翻译/译文

  梨花的色泽完全超过白雪,余香飘散,开始浸染衣靴。

  春风啊,请暂且不要停息,将花瓣儿吹向皇宫的台阶。

  注释

  ⑴左掖:指门下省。唐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在宫禁(帝后所居之处)左右两侧。掖(yè),旁边。

  ⑵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宋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多温。”欺:胜过。

  ⑶乍:突然。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

  ⑷莫定:不要静止。

  ⑸玉阶:宫殿前光洁似玉的石阶。汉班婕妤《自悼赋》:“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绿草生。”

  赏析/鉴赏

  诗题中的左掖,其实位于大明宫宣政殿左侧,因此被称为左掖,又在位置上与中书省相对,所以还被称为门下省,左省。这首小诗是作者在初春时节看到左掖前梨花怒放,情有所动,于是即景托物而写下的言志之作。

  此诗里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梨花的.洁白人们素有所闻,梨花的清香在北方人也不陌生。左掖梨花,皇宫里的梨花,用来形容诗人,非常恰当。

  此诗起句的重笔落在“冷艳”二字上,“冷”字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透出了一股逼人的凛然之气。以“冷”修饰“艳”,则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也就自必胜过平凡的白雪了。这句中的“白雪”既是比喻,更是衬托,衬托出了梨花超凡脱俗的美质。承句稍稍变换了角度,从比较静观地观察,到物我更深一层地交融。微风过处,那若有若无的清新花气,蓦地飘进衣巾,仿佛花香亦有情。梨花这样的芬芳多情,因此作者要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悄无声息,请把它吹向皇宫的玉阶去。

  中国古典诗歌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难脱“言志”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句看似写梨花的美质,实则暗寓自己过人的才华,高洁的品质。第二句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意相通,写怀高才而渴望遇明君。接下来转以春风喻皇恩,作者认为自己品质高洁,正如冷艳欺雪的梨花。结句暗示自己不甘冷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丘为是一位善写山水田园作品的诗人。山水派诗人写景写物自然有山水画一样的韵味。这里写洁白的梨花,是用白雪来比较,用实物体现对象的特质,在古诗词里比较常见,这里也是这样的。雪花的洁白似乎无物可比,连梅花也比不上,可诗人认为梨花的白就超过了雪花。也许这是诗人的骄傲所致,但是梨花的清高与超然到底是一见阳光就会融化的雪花有所不及的。诗人或许这样想,因为梨花太纯洁,太洁白,所以给人冷漠的印象,但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如果它让人觉得孤高了,那么它散发的幽香应该能弥补吧。所以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3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译文

  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

  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注释

  左掖:指门下省。唐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在宫禁(帝后所居之处)左右两侧。掖(yì),旁边。

  冷艳:形容梨花洁白如雪,冰冷艳丽。欺:胜过。

  乍:突然。入衣:指香气浸透衣服。

  莫定:不要静止。

  玉阶:宫殿前光洁似玉的石阶。

  赏析

  此诗里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梨花的洁白人们素有所闻,梨花的清香在北方人也不陌生。左掖梨花,皇宫里的梨花,用来形容诗人,非常恰当。

  此诗起句的重笔落在“冷艳”二字上,“冷”字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透出了一股逼人的凛然之气。以“冷”修饰“艳”,则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也就自必胜过平凡的白雪了。这句中的“白雪”既是比喻,更是衬托,衬托出了梨花超凡脱俗的美质。承句稍稍变换了角度,从比较静观地观察,到物我更深一层地交融。微风过处,那若有若无的清新花气,蓦地飘进衣巾,仿佛花香亦有情。梨花这样的芬芳多情,因此作者要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悄无声息,请把它吹向皇宫的玉阶去。

  中国古典诗歌受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难脱“言志”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首句看似写梨花的美质,实则暗寓自己过人的才华,高洁的品质。第二句与《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意相通,写怀高才而渴望遇明君。接下来转以春风喻皇恩,作者认为自己品质高洁,正如冷艳欺雪的梨花。结句暗示自己不甘冷落,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丘为是一位善写山水田园作品的诗人。山水派诗人写景写物自然有山水画一样的韵味。这里写洁白的梨花,是用白雪来比较,用实物体现对象的特质,在古诗词里比较常见,这里也是这样的.。雪花的洁白似乎无物可比,连梅花也比不上,可诗人认为梨花的白就超过了雪花。也许这是诗人的骄傲所致,但是梨花的清高与超然到底是一见阳光就会融化的雪花有所不及的。诗人或许这样想,因为梨花太纯洁,太洁白,所以给人冷漠的印象,但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如果它让人觉得孤高了,那么它散发的幽香应该能弥补吧。所以诗人希望君主能知道梨花的优点,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的优点,从而能使诗人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春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欣赏梨花的,用春风来比喻君主,也不是生僻的用法,使君主显得亲切了许多。

  创作背景

  诗题中的左掖,其实位于大明宫宣政殿左侧,因此被称为左掖,又在位置上与中书省相对,所以还被称为门下省,左省。这首小诗是作者在初春时节看到左掖前梨花怒放,情有所动,于是即景托物而写下的言志之作。

  丘为

  丘为,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0-10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5-23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1-20

左掖梨花原文及赏析03-09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5-23

左掖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5-05

《左掖梨花》诗歌赏析03-22

丘为左掖梨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20

左掖梨花注释鉴赏及译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