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3-04-09 14:24:51 偲颖 古籍 我要投稿

潜原文翻译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潜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潜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代: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孤村一作:孤城)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临长道:一作“长安道”。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huī)。(孤村一作:孤城)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潜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注释

  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

  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

  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

  五坊: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

  斗鸡儿:指唐玄宗爱好斗鸡,玩物丧志。

  酒肉堆:批生活豪华。

  胡兵:指安禄山叛乱部队。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人。史思明亦为胡人。

  逆胡:指安禄山、史思明。

  奸雄才:奸诈欺世的野心家。

  勤政楼:唐玄宗建,为明皇赐宴设酺之处。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披靡:溃败。

  传置荔枝:由于骏马兼程急递,诸许多马因递送荔枝而累死。

  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

  陋:此指浅俗。

  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唐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有功,封汾阳王。

  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有功,授天下兵纪都元帅,封淮郡王。

  不自猜:一作“不用猜”。猜,此指被猜疑。

  天心悔祸:上天不欲重复其错误。

  夏商有鉴:一作“夏为殷鉴”。

  简策汗青:古时书籍由竹简编成,为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则必须将竹简在火药味上烤干,炙烤时竹简出水如汗一般,故曰汗青。此简策汗青代指史册。

  张说、姚崇:二人均为唐玄宗时宰相。

  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此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

  妃子:指杨贵妃。虢、秦、

  韩国:杨贵妃三姊分封之地。

  羯鼓:乐器,以山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素喜音律,尤撤擅长击羯鼓,人称为“八音领袖”。

  方响:乐器。“春风”

  句:指明皇与贵妃击鼓作乐时,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

  去天五尺:此极言其高。

  抱瓮峰:即瓮肚峰。

  奸人心丑:奸人,奸诈之人,此指李辅国等,心地险恶。

  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时,玄宗逃至西蜀(今四川)。

  反:同“返”。

  南内: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迷路,本唐玄宗听政处。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回到长安,肃宗信用李辅务国,迁玄宗于西内,故谓“南内一闭”。

  将军:指高力士,高力士于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加至骠骑大将军。

  称好在:好在,好生,莫乱来。

  辅国用事: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得肃宗信任,权势日益显赫。用事,当权。

  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勾结专权,后为李辅国杀。

  赏析

  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李清照早年和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北宋中后期,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剧烈的党争。最初的斗争是由王安石派的变法和司马光派的反变法而引起的。延续到后来,两派政治力量你上我下,互相倾轧,大起大落。而一旦执政以后,本派内部又迅速分蘖化,争夺益甚。

  潜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潜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注释:

  ⑴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

  ⑵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⑶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⑷鲦(tiáo):白条鱼。鲿(cháng):黄颊鱼。鰋(yǎn):鲇鱼。

  ⑸介:助。景:大。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诗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岐山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潜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潜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宿龙兴寺

  唐代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注释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简析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创作背景

  綦毋潜一生游宦四方,曾经寄宿过很多寺院。此诗是诗人在龙兴寺过夜有所感而作。

  潜原文翻译赏析6

  原文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鉴赏

  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王潜斋,即是王埜,曹豳与王埜(号潜斋)同为浙江人,同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在政治上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国进步主张。

  王埜的《西河》,一开篇就责问苍天,曹词则直率地直指到人,责问“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王词引理宗端平元年献陵图一事以泄内心的忧国结愁,曹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王词叹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词宽慰他不必空自悲伤:“谩哀痛,无及矣!”王词吊淮水、望江水,扼腕泪,悲愤难已。曹词用新亭对泣事,感叹并讥刺南宋当权者无意恢复中原,优柔寡断,丧权误国,隐含王导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激励友人共同寻求抗战救国的良策,来匡正天下。王埜当时被劾下台,不在其位,词中慨叹纵有雄心,无所寄托。曹豳则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其实,曹词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埜,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

  因此,两首词的`结韵表现出了作者的各自情怀:王埜在沉痛中虚幻地呼唤着历史人物张骞,曹豳却能冷静地着眼于客观现实,将目光真诚地投向自己的老友:“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埜,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将曹豳和词与王埜原词两相比照,不难看出,曹、王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斗士,也是文学领域的知音。两人词作在格调上相互契合,在旨意上同气相求。

  这首词运转自如,熨贴无间,在词的格律上与王词既环环相扣,又自然流丽,在词的情致上与王词既息息相应,又新意叠出。曹词的整个基调比王词显得高亢,激越,明快,其中充满对战友与词友一片拳拳期许之忱。当然,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期待。

  潜原文翻译赏析7

  原文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翻译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赏析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权,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潜原文翻译赏析8

  作品简介

  《临平道中》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作者五月行走在临平山下所见。风儿习习,蒲叶沙沙,蜻蜓欲停未停,满塘荷花盛开。诗人向人们展示的景观犹如一幅花虫小品,充满了自然的情趣。

  作品原文

  临平①道中

  道潜

  风蒲猎猎②弄轻柔,欲立③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④无数满汀洲⑤。

  作品注释

  ①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③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④藕花:荷花。

  ⑤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作品译文

  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作品鉴赏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作者简介

  道潜,俗姓何,字参寥,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到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诗集》。

  潜原文翻译赏析9

  原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村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韵译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

  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

  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

  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

  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

  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

  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维好友。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

  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这两句诗说綦毋潜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家乡。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临长道:一作“长安道”。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未几:不久。

  “吾谋”句:左传记载:“士曾行,绕朝赠之以策(马鞭)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赏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潜原文翻译赏析10

  原文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解

  1、际夜:至夜。

  2、潭烟:水气。

  3、弥漫:渺茫。

  韵译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评析

  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开首两句则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潜原文翻译赏析11

  原文:

  [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其一)》

  五十年功如电扫1,华清花柳咸阳2草。五坊供奉斗鸡儿3,酒肉堆4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5,逆胡亦是奸雄6才。勤政楼7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8。何为出战辄披靡9?传置荔枝多马死10。尧功舜德本如天11,安用区区12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13哉,乃令鬼神磨山崖14。子仪光弼不自猜15,天心悔祸16人心开。夏商有鉴17当深戒,简策汗青18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19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20卖。

  注释:

  1、五十年:指唐玄宗在位的时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登基,天宝十五年(756)退位,共在位45年。“五十年”是约略的说法,唐人已习惯这种说法。《类说》卷二十七引《逸史》:“明皇潜龙时,见僧万回曰:‘五十年天子,愿自爱。’五十年以后,果有禄山之祸。”如电扫:形容唐玄宗在位业绩辉煌,而又匆匆过去。

  2、华清:宫殿名,在陕西临潼骊山。《唐会要》卷三十:“开元十一年十月五日,置温泉宫于骊山。至天宝六载十月三日,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经常到这里作乐。咸阳:地名,秦始皇建都之地,今属陕西。刘沧《咸阳怀古》:“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

  3、五坊:唐代设置的机构,为皇帝出猎而提供服务。《新唐书·百官志·殿中省》:“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供奉:官职名,在皇帝左右供职的诸多官员皆称供奉。斗鸡儿:饲养斗鸡的小孩。唐玄宗喜欢斗鸡,专门选录大量小孩饲养斗鸡。《岁时广记》卷十七引《东城老父传》:“明皇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索长安雄鸡。金尾、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使教饲之。”

  4、酒肉堆:指生活奢侈糜烂。据说纣王穷奢极欲,有“酒池肉林”。

  5、胡兵:指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少数民族,所谓的“胡人”。他们的部队,亦称“胡兵”。“胡”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忽自天上来:形容安史叛军来势之凶猛和突然。

  6、逆胡:指安禄山与史思明。奸雄:奸诈而有欺世之才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7、勤政楼:“勤政务本之楼”的简称,唐玄宗建,是唐玄宗赐宴的处所。《唐会要》卷三十:“开元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兴庆里旧邸为兴庆宫。后于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8、珠翠踏尽香尘埃:指宫殿内的珠宝翠玉尽被胡兵铁骑胡乱践踏。

  9、辄:就,总是。披靡:溃败。

  10、传置荔枝多马死:指骏马兼程急送荔枝,沿途要倒闭多匹骏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苏轼《荔支叹》:“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11、尧功舜德:尧舜的丰功美德。尧舜是上古传说中的贤君。如天:像上天一样光辉浩大。

  12、区区:不重要,渺小。

  13、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指唐人作《摩崖碑》一事。陋:浅陋,浅俗。

  14、磨山崖:指《摩崖碑》。

  15、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封汾阳王。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封淮郡王。自猜:被自己人相互猜疑。指来自皇帝的.猜疑。

  16、天心悔祸:指上天为给人间所带来的灾祸而悔恨。古人信奉“天人合一”,人间的灾祸应该是上天所赐予的。天心同时喻指帝王之心。这句暗示皇帝为“安史之乱”而悔恨。

  17、夏商有鉴:以夏与商的历史为借鉴。《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鉴:镜子。

  18、简策汗青:指史书。古代书策由竹简编成,为了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需要将竹简放到火上烤干。烤烧的时候,竹简出水如汗,称“汗青”。

  19、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唐玄宗时官至宰相,颇多作为。然张说与当时的另外一位宰相姚崇不合。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上载:“姚崇与张说同为宰辅,颇疑阻,屡以其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与我不叶,衅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寮,当来吊。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便写进,仍先砻石以待之,便令镌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数日之后当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仍告以闻上讫。’姚既殁,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其略曰:‘八柱成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后数日,张果使人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为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20、姚崇:初名元素,又名元之,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玄宗时为宰相,号称“名相”。

  赏析:

  这首诗接触到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深层历史原因。首先,李清照追究了“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的现实原因。唐玄宗过着“酒肉堆中不知老”、“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极度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最终导致“胡兵忽自天上来”的奇祸。其次,李清照批判了唐人的浅陋。明明是国家的一场大灾难,反而“著碑铭德”,粉饰现实。再次,李清照透过中兴的光环,看到唐王朝“子仪光弼不自猜”之类的潜伏危机。唐王朝经过这场灾乱,并没有反思“张说”与“姚崇”之类勾心斗角而逐渐积蓄起来的政治危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张说、姚崇,向来被认为是唐玄宗在位期间难得的贤相,李清照却把灾难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他们身上,此处可见李清照目光之独特与深刻。

  潜原文翻译赏析12

  原文:

  [唐]綦毋潜

  幽意1无断绝,此去随所偶2。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3转西壑,隔山望南斗4。潭烟飞溶溶5,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6,愿为持竿叟7。

  注释:

  1、幽意:犹幽兴,指寻奇探幽、放任自适的兴致。

  2、随所偶:随其所遇。

  3、际夜:傍晚。际:接近。

  4、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为越分野,绍兴属古越地。

  5、潭烟:水上的'雾气,水深为潭。溶溶:宽广貌。

  6、生事:人事,世事。弥漫:渺茫无际。

  7、持竿叟:即渔翁,化用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富春江事,因在附近而思及。

  赏析:

  诗人紧扣题目,着力渲染一个“泛”字,泛舟所经,泛舟所见,泛舟所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春夜泛舟图:晚风习习,夹岸花香,作者驾一叶之扁舟,任情地泛游于水清如镜的若耶溪上,入溪口,转西壑,望南斗,水雾飘流,扑面而过,舟行飞速,林月甩向船后。此情此景,宛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写的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真像置身仙境一般。想到世事的渺茫难知,想到严光隐居垂钓的高洁情操,诗人不由得发出“愿为持竿叟”的心声。这心声又照应了开头的“幽意”,遂使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大概就是殷璠所说的“善写方外之情”。

  潜原文翻译赏析13

  原文:

  西河和王潜斋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赏析:

  这首词是对王埜(号潜斋)的《西河》(天下事)的和作。和作要求步其原韵。和原词同牌且内容亦与原词相呼应。曹豳这首和词完全做到了这点。

  词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里的“今日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愁,这里有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等等。这首词的开头和王词开头“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比,感情更加强烈。用语更直截了当。王词是在问天,显得委婉曲折;曹词则在问人,矛头直指昏君佞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漫漫白骨”四句写由于昏君佞臣不以国事为重,听任外敌侵犯,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白骨蔽川原”,“万里寂无烟”,到处是一片悲惨荒凉的`景象。“漫漫白骨蔽川原”这一典型细节,形象地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景象之惨。这句是从王粲《七哀诗》中所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变化而来的。“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进一步写战乱造成的惨象:万里关山,寂无人烟,冷月高悬,鸡犬星散,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正象曹操《蒿里行》诗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景该引起人们多少的感慨呀!作者不需要明说,而让读者去回味,去联想,去领会。这样写即形象,又含蓄。

  词上片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而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统治阶级造成的。

  中片“谩哀痛,无及矣。”是由上片“恨何日已”演化而来,也是与王词“千古恨,吾老矣。“相呼应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江水是无情的,所以词人说不要问无情的江水,但实际上还是问了。一问“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通过这一问,揭露了统治者苟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现在连在新亭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民之泪的人都很难找到了。这里语出《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这两句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顗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很少了!二问“战和何者是良筹?”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当时沉醉在临安销金窟里,误国误民,战与和这样的问题都无法决策,所以答案是“抚危但看天意”。既然当朝者不能决策,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中片鞭挞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昏庸误国。

  下片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和作者对友人王埜的希冀。

  “只今寂寞薮泽里”和王词“只今袖手野色里”相映照,写志士的遭馋被黜。“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这里作者直接动员王埜出山,干一番事业。王埜在词的结句中写“绝域张骞归来未?”对未来既存在希望,亦存有怀疑。曹豳则要王埜相信,“绝域张骞”会归来的,这就是王埜的东山再起。从中看出曹豳是很赏识王埜的才能的。认为他有相将之才,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潜原文翻译赏析14

  原文:

  [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其二)》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注释:

  1、浯溪中兴颂:指唐代元结所撰的《大唐中兴颂》,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六:“《大唐中兴颂》,在祁阳浯溪石崖上,元结文,颜真卿书,大历六年刻,俗谓之《摩崖碑》。”原文如下:“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於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晓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我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祅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于千万年!”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和张文潜:依张文潜原诗所作。张耒,字文潜,“苏门四学士”之一。元符年间,张耒作《浯溪中兴颂》七言歌行,诗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张耒诗歌流传开来以后,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广泛,黄庭坚、潘大临等著名诗人都有和作。李清照因此跃跃欲试,和诗二首。

  2、惊人废兴传天宝: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被迫退位,由儿子李亨登基,继任皇位。天宝,唐玄宗年号。

  3、中兴碑:指《摩崖碑》。

  4、奸雄:指安禄山、史思明等叛贼。

  5、国老:国中老成之人。往往指对国家有功、退休的朝廷重臣。这里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

  6、妃子:指杨贵妃。天上来:用来夸张杨贵妃容貌出众,不是凡间常人。

  7、虢(guò)秦韩国:指杨贵妃的三姊妹。《旧唐书·杨贵妃传》:“(杨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天才:形容她们容貌美丽如天人。

  8、花桑羯(jié)鼓:“花桑”语意不详。羯鼓,乐器名。南卓《羯鼓录》称“以山桑木为之”。故有学者怀疑“花桑”即“山桑”。羯鼓形状似漆桶,设立在牙床之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尤其擅长击羯鼓。方响:乐器名。《杨太真外传》:“宁王吹玉笛,上(唐玄宗)羯鼓,妃(杨贵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

  9、春风不敢生尘埃:形容音乐声之美妙,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又制《秋风高》。每至秋空迥彻,纤翳不起,即奏之。必远风徐来,庭叶随下”。

  10、安史:安禄山与史思明。

  11、去天尺五:杜甫《赠韦七赞善》自注:“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指当时韦、杜两家门庭高贵,多出达官,与皇帝接近。这里极言其高。抱瓮(wèng)峰:疑即瓮肚峰。郑棨《开天传信记》载:“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瓮之状,名曰瓮肚峰。上尝赏望,嘉其高迥,欲于峰头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望见。谏官上言,乃止”。

  12、峰头凿出开元字:用瓮肚峰故事,见上注。

  13、奸人:指在皇帝身边拨弄是非的小人。这里指肃宗身边的李辅国等人。深如崖:形容用心险恶深远。

  14、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逃难到了西蜀。《松窗杂录》载:“玄宗幸东都,偶因秋霁,与一行师共登天宫寺阁,临眺久之。上遐顾凄然,发叹数四。谓一行曰:‘吾甲子得终五恙乎?’一行进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及西行,初至成都,前望大桥。上举鞭问左右曰:‘是桥何名?’节度使崔圆跃马前进曰:‘万里桥。’上因追叹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无忧矣。’”反:通“返”。

  15、南内:唐京都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宫,本为唐玄宗旧邸,开元二年以为兴庆宫。后为唐玄宗听政之处。因在大内南面,故称南内。唐玄宗从流亡中回到京城,被李辅国等所逼,迁往西内,再也不能去南内了。故称“南内一闭”。

  16、可怜:可惜。孝德:封建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将“孝德”推尊到最重要的`位置。唐肃宗逼迫父亲唐玄宗的种种行为,是有悖“孝德”的,李清照这里反语讽刺。

  17、将军:指唐玄宗亲信宦官高力士。高力士于开元初为右监门卫将军,天宝七年官至骠骑大将军。高力士显赫时,自玄宗开始,都以“将军”称之。《新唐书·高力士传》:“帝或不名,而称将军。”称好在:柳珵《常侍言记》载:“玄宗为太上皇时,在兴善宫(兴庆宫),属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往来者愈喜,曰:‘今日得再见我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时肃宗不豫,李辅国诬奏云:‘此皆九仙媛、高力士、陈元礼之异谋也。’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给其扈从部伍,不过老弱二三十人。及中道,攒刃辉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左右扶持得免。高力士跃马前进,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旧为家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失辔。又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在否?’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刀鞘中,高声曰:‘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拢马著靴行,与将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辅国领众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好在:好吗,是慰问辞。

  18、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肃宗时得宠信,权势显赫。后肃宗也厌恶李辅国,欲诛灭之,却因畏其掌握兵权,犹豫而不敢举动。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相互勾结。肃宗非常畏惧张后,甚至因此不敢到西内见太上皇。张后因争权,后被李辅国所杀。《旧唐书·肃宗张皇后传》:“皇后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帝颇不悦,无如之何。”

  19、春荠长安作斤卖:无名氏《高力士外传》:“园中见荠菜,士人不解吃,便赋诗曰:‘两京称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使拾之为羹,甚美。”最后两句指世人只知道谴责玄宗宠信高力士、杨贵妃之祸国殃民的罪行,而不知道责备肃宗宠信李辅国、张皇后的过失。

  赏析:

  李清照进一步对历代文人“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的谀颂作风表示了极端的不满,对后人“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的不知反思历史的健忘症深感忧虑。李清照要重提杨贵妃姊妹祸国殃民和唐玄宗奢侈糜烂的史实,以警示后人。尤其深刻的是,李清照还将笔触深入到玄宗、肃宗父子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龌龊一面。帝王家的残酷斗争比“安史之乱”还要可怕,完全揭穿了帝王标榜“孝德”的假面目。面对帝王之尊,李清照依然独立发表见解,个性之强迥异于他人。最后,李清照谴责了肃宗朝李辅国、张后的勾结专权,暗示唐王朝的又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

  潜原文翻译赏析15

  原文: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1、东山客:指东晋谢宁,曾隐居东山。

  2、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

  3、远:这里指不能入金马门。

  4、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

  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连你这个象谢安的山林隐者,

  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

  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

  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

  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

  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

  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评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

  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

  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潜原文翻译赏析16

  原文

  《潜别离》

  唐代: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译文

  不要哭,悄悄的离开。

  不要说话,暗地里互相思念。

  两个人的心情没有外人人知晓

  幽深的鸟笼在夜里用铁链囚锁孤独栖息的飞鸟,锋利的长剑春季里折断连理枝。

  河水虽然浑浊,但终究会有清澈的日子,头发虽然乌黑,但也有变白的时刻。

  唯独只有秘密的离别,你我才会心甘情愿,再无相会之日期。

  注释

  不得:南方方言,不许,不要。

  语:言语,说话。

  暗:暗自。暗地里。

  相思:互相思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深笼:幽深的鸟笼。

  夜锁:夜里铁链囚锁。

  独栖鸟:孤独栖息的飞鸟。喻有情人被禁锢。

  利剑:锋利的长剑。

  舂chōng断:在石臼或乳钵里捣碎折断。有说‘春断’春季里折断。

  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称作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

  虽浊:虽然浑浊。

  清日:清澈的日子。

  乌头:乌黑的'头发。

  白时:变白的时刻。

  唯有:唯独只有。

  潜离:潜藏着或秘密的离别。

  暗别:暗自的辞别。

  彼此:指你我、双方。那个和这个。

  甘心:心甘情愿。情愿。满意,满足。

  无后期:无有以后会合之日期。

  赏析

  《潜别离》是白居易的作品,是受早年恋爱经历的影响而创作的,主要表达对这种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到的爱情的感伤,哀叹自己终究无法突破封建礼法,全文表现出无尽的无奈与遗憾。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

  “不得语,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这种思念只有诗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却无言,却无诉说对象,留给自己唯有相思成灾。

  “两心之外无人知”年少无知纯粹无暇,两小无猜情真意切,离别后两颗无人知晓的心是否依旧相知相爱,莫不是有一天相见早已物是人非?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暗夜如影,吞噬天日,夜锁独栖之鸟,生硬将情爱毒杀,剑斩连理歃血凄然。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河水再浑浊也有还清日,乌黑的头发终究也有白头之时,苍天有眼是否看清从少年到白头之人情怀,那刻骨铭心的爱恋未改?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相思无果默然离开,潜离也好,暗别也罢,一转身就是天隔一方,也就永不再相见。

  创作背景

  白居易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潜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09-05

潜原文,翻译,赏析08-19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08-07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09-05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09-05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09-05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10-16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10-16

潜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4篇)10-16

潜原文,翻译,赏析14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