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3-09-02 22:45:55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是由战国时代孟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孟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答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9、(1)(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兵车)不算不多。

  (2)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不会满足的。

  (3)没有讲仁义却抛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道义却不顾自己君王的人。

  10、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11、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12、治国应以仁义为先,“先义后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

  (1)语:告诉

  (2)卒然:突然

  (3)恶:怎样

  (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

  (6)孰:谁

  (7)嗜:喜欢

  (8)与: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2-05

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03-29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翻译09-28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06-25

关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02-22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训练附答案附翻译06-14

《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09-16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07-18

《孟子见梁襄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3

孟子见梁襄王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