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时间:2024-04-23 19:05:43 志彬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

  (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

  (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1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8)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9)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作者: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十六年了。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内部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不仅代表了陶渊明个人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意境、明晰的线索、动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赢得了千古传颂。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赏析:

  首先,从结构上看,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将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使得整个故事连贯而富有张力。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使得文章层次分明,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文章中的意境描绘尤为动人。陶渊明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桃花源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描绘不仅色彩绚丽,而且富有动感,仿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迷人的景色。同时,通过对桃花源内人民生活的描绘,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了一个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

  再者,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陶渊明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情感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简练而优美,富有韵味。陶渊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使得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一种诗意的美感。

  最后,从思想内涵上看,《桃花源记》不仅反映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中种种弊病的批判。这种思想内涵使得《桃花源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感,展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图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对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理想社会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翻译06-08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06-07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09-27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06-12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05-15

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注释06-28

爱莲说原文注释及翻译07-19

硕鼠原文注释及翻译03-21

花影原文翻译及注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