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原文附译文

时间:2022-04-15 08:49:32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原文附译文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原文附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第四卷·守战

  作者:刘基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七月,而吴、楚悉平。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况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就是说,当了解到自己没有立即战胜敌人的条件时,我就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我战胜的条件时,就不失时机地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防守作战。”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景帝命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向进击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因此而亲自请示景帝说:“楚国等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但要派兵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这样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周亚夫受任后调集部队至荥阳时,吴国军队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危急乃向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率军进至东北方向的昌邑,高筑壁垒而坚守不出战。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请求亚夫出援,亚夫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国。梁王无奈,又上书于景帝,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亚夫拒不奉命,仍然坚守壁垒而不出兵救梁,同时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楚军由于缺粮饥饿,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亚夫部队挑战,但亚夫始终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应战。一天夜里,亚夫军营突然惊乱,互相攻扰,竟至闹到亚夫帐前,但他却不动声色地静卧不起。不一会,惊乱自息,部队重新稳定下来。其后,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令部队防备西北角以调动敌人就范。不久,吴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却无法攻入。吴、楚军实在饥饿难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大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获了刘濞所丢弃的部队,降服了吴国所辖之郡县。周亚夫下悬赏令说:“有谁能抓获吴王的,重赏千金。”一个多月以后,东越人便斩了吴王首级前来报功请赏。此役,周亚夫率军同叛军相攻守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全部平定了。

  拓展:百战奇略·第四卷原文及译文

  第四卷·斥战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一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行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转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凡是行军作战的法则,是以侦察敌情为先务。平坦开阔的地方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的地方使用步兵侦察。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如果发现了敌情,就由远及近地转递消息,将情况报告给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诚如兵法所说:“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峡中,无羌。夜半兵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使彼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

  西汉宣帝时期,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进犯边塞,攻打城镇,杀害官吏。此时的后将军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认为他年纪大了,便派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以率兵前往平息叛乱时,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我的人啦。”宣帝所遣使者又问:“将军估计一下羌兵现在的情况怎样,我们应当派多少兵去?”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亲眼一见。战争的态势是很难在远离前线的地方预估的,我愿意立即赶赴金城前线,据实地以绘制军事地图,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报陛下。但是先零羌是个小部族,它违背天意而发动叛乱,离灭亡之日不远了。希望陛下把平叛的任务交给我,不要再为此事担忧了。”宣帝听后笑着说:“好!”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集结了万名骑兵以后,便打算渡过黄河,但又怕被羌兵阻遏截击,因此就于夜间派遣三校部队悄悄首先渡过黄河,渡河之后立即安营布阵。等到天亮的时候,汉军依次全部渡过了黄河。他们发现有几百羌族骑兵出入于汉军附近。赵充国对将士说:“我们的人马刚到,因疲乏不能出击驱赶羌兵。这些羌兵都是一下难以战胜的骁勇骑兵,且又怕他们是引人上钩的诱兵。打击敌人是以全歼有生力量为目的,小利是不值得贪图的。”于是,他下令汉军不得随意出击。其后,赵充国派遣骑兵到四望狭进行侦察,没有发现敌兵,于是乘夜率军进至落都谷,召集各校指挥官,说:“现在我才知道羌人是不会用兵的。假使他们派出数千兵扼守四望狭,我们的部队还怎么能进得来呢!”赵充国用兵打仗的特点是,往往把派员到远处侦察敌情作为重要任务,行军时必定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必定构筑坚固营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用兵谨慎持重,关心爱护士卒,每次都是先制定作战计划之后,再投入战斗,所以他把先零人的叛乱很快平定了。

  第四卷·泽战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其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当敌。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法曰:“历沛历圮,坚舍环龟。”

  凡是行军作战,当遇到沼泽地域或被水冲毁的坍塌地域时,应当加速前进,尽快通过,不能在这些地方停留。如果迫不得已,或因路途遥远,或因夜幕降临,实在无法离开此地,那么,宿营时必须选择四周低而中间高的“环龟”之地,并根据此地形特点布列成圆阵,以便于四面迎击敌人的进攻。此种宿营布阵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洪水淹没,一是可以防备周围的敌人突袭。诚如兵法所说:“行军经过沼泽、水毁地域而一旦宿营于此时,应当坚守在形似龟背的高冈之处。”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诏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单于界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勿问我所由知也。”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起兵反唐,高宗命以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北上讨伐。(次年三月)当唐军进入突厥境内的单于都护府北界时,夜幕已经降临,部队安营扎寨、挖掘堑壕已经完全就绪后,裴行俭突然改令部队立即迁到高冈为营。有的将领报告说:“将士们刚刚安睡,不可再惊动他们了。”裴行俭执意不从,执意命令部队移往高冈处安营。等到深夜,风雨雷霆突然大作,唐军原来设营地方,顷刻间便是一片汪洋,水深竟有一丈有余。众将士亲眼目睹此种惊涛骇浪的突变情景,无不惊叹侥幸。因此问裴行俭怎么知道天要刮风下雨,行俭只是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听我指挥就行了,不必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四卷·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到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如果敌人已经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抢先占领那里,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是对整个国家都不利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军迎击之。过了几天,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只有郭淮看出诸葛亮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做了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第四卷·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凡是与敌人作战,军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敌人可以攻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把握就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自己这方的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攻打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大,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适宜立即迎击。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大岘山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为条件,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容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第四卷·山战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在平陆,须居高阜,恃其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

  凡是对敌作战,不管是山林地带,还是在平原旷野,都必须占据制高点,凭借此种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便于兵器击刺杀敌,利于部队奔冲陷阵,以此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山陵地带作战,不要仰攻居高临下之敌。”

  战国,秦伐韩〔,军于阏与〕。韩求救于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路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问,奢曰:“道远路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救之。兵去赵国都三十里,垒,不进,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西〕。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赵地也。”赵奢既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一昼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入谏,赵奢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历曰:“请受刑。”奢曰:“须后令至邯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其围。

  战国时期,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援。赵惠文王召见大将廉颇,问道:“可不可以前去援救韩国?”廉颇回答说:“因为道路遥远险狭,实在难以援救。”赵王又召见乐乘来问:“可不可以前去援救?”乐乘所答与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见赵奢询问,赵奢回答说:“虽然道路艰险,但在这种地方作战恰似两只老鼠在洞穴中争斗,勇者才能获胜。”赵惠文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前往援救韩国。赵奢率军离开赵国都城邯郸三十里时,就构筑营垒不再前进了,并且命令部队说:“有谁敢为军事问题进谏的就处以死刑。”秦国军队进驻武安西。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赵奢率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不行动,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捉住后好吃好喝招待后就把他放走了。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说道:“赵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停止不再前进,并且一再增修营垒。这样看来,阏与将不是赵国的土地了。”赵奢放走秦国间谍以后,下令部队收拾盔甲而快速前进,两天一夜赶到了前线,命令优秀射手到距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营垒筑成后,秦军听到这个消息,全军立即赶来迎战。这时,军士许历为军事问题请求进言,赵奢让他进入帐中。许历说:“秦军意想不到赵军会一下子来到这里,但他们迎战的来势很猛,将军您必须集中兵力加强阵地以等待他们进攻。不然的话,一定要失败的。”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您的刑罚。”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后再听候命令吧。”许历于是进一步献策说:“谁先占领北山谁就胜利,谁后到达那里谁就失败。”赵奢听后采纳说:“那好吧。”随即发兵一万迅速占领了北山制高点。秦军后到,企图争夺北山,却又攻不上去;赵奢乘势挥军反攻,将秦军打得打败而逃,从而解除了阏与之围。

  第四卷·谷战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山依谷。”

  凡是行军作战,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是可得水草之利,二是可以凭险固守。这样,与敌交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三绛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羌师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

  东汉将领马援出任陇西太守的时候,三降羌以及与其勾结的塞外诸族,他们并作乱为寇,塞外诸族勾结作乱为寇,杀了长吏。马援亲率部队四千余人进行反击,追击至氏道县境。当时,羌兵驻扎在山上,马援率军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切断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羌兵很快便处于穷途末路,其首领被迫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万金人全部归降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营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了失败。

  第四卷·攻战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

  三国,魏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三国时期,魏公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县,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使令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县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搞上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构筑土山高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时,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乘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乘着水位高涨而还军,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亮时吴军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进至夹石时,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第四卷·先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进入阵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队形也还没有整顿好,应当马上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先发制人,有致敌丧魂破胆的作用。”

  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又不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兵与楚国军队交战于泓水之域。宋军已经摆好阵势,但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水。这时,司马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兵将众多,我军士兵少,应当乘其还未全部渡河之时,请君王下令急速攻击它。”宋襄公没有同意。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但尚未摆好战斗队列之时,子鱼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部队攻击它,宋襄公又没有同意。直到楚军摆好队列,宋襄公才指挥部队与其交战,结果宋军惨败。

  第四卷·后战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凡是作战,如果遇到敌人阵容严整且士气高涨时,不可轻易与其交战,应当坚守壁垒以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之时,再出兵攻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人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诫曰:“贼若不动,止,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士及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应王世充之请而率领全部兵马自河北而来援救。李世民率军东进扼守虎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于汜水以东布阵,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望见此情都面生惧色。李世民亲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观察敌阵,回头对将领们说:“窦建德自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起兵至今,还没有遇到过强敌。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还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我现在按兵不动,以等待其士气衰落之时;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他们撤退的时候再进攻,哪有不胜之理!我与诸位约定,一定要在中午刚过之时打败它。”窦建德军从清晨摆开阵势,直到中午时分(也不见唐军出战),士卒们饥饿劳累,个个都无精打彩地坐在队列里,以至又有互相争夺饮水的。李世民见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经敌阵之西向南急驰,并告戒他说:“如果此举仍不见敌军有后退行动,你就带兵退回来;如果发觉敌军行动了,就率兵攻打。”宇文士及刚过敌阵,敌军果然行动了。李世民这时对部将说:“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虎牢关上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插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齐张旗帜,内外奋击,大败敌军,活捉了窦建德。

【百战奇略·第四卷·守战原文附译文】相关文章:

百战奇略·第六卷·饱战原文附译文09-27

百战奇略雪战原文及翻译11-19

百战奇略第十卷·好战原文附翻译08-16

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的原文及翻译06-08

百战奇略·第八卷·归战的原文及翻译01-25

百战奇略·第九卷·人战的原文及翻译05-19

百战奇略·第一卷·谋战的原文及翻译12-06

百战奇略·第六卷·饥战原文和翻译03-18

百战奇略·第十卷·穷战的原文及翻译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