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04-24 15:35:30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解答题是语文考试中的一大重难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原文

  仲尼⑴适⑵楚,出于林中⑶,见佝偻⑷者承蜩⑸,犹掇⑹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⑺,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⑻;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⑼也,若橛⑽株拘⑾;吾执臂⑿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⒀。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⑴仲尼:孔子。

  ⑵适:往,到。

  ⑶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

  ⑷佝偻:驼背。

  ⑸承蜩(ti o):用竿粘知了。

  ⑹掇:拾取。⑺五六月:指夏天。

  ⑻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借此指次数极

  ⑼处身:立身。

  ⑽橛(ju ):木桩,象木桩那样竖立着。用为动词。

  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

  ⑿执臂:执竿的手臂。

  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用“唯……之(为)……”的格式作前置的标志,把宾语“蜩翼”置于动词谓语“知”之前。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万物易蜩之翼__________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出于林中 ②乃凝于神 ③万事莫贵于义

  3.翻译句子。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

  4.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粘知了的“诀窍”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

  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

  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扩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立像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佝偻丈人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江上丈人原文及翻译07-19

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04-22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翻译06-05

《南史》的原文内容及原文翻译01-03

原文翻译及赏析11-27

师说原文及翻译07-22

《口技》原文及翻译10-08

《忆秦娥》原文及翻译08-19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