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7-13 17:06:10 禧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是出自《左传》中应用春秋笔法较明显的一篇文章。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注释译文

  注释

  (1)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君:不行君道。

  (2)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同雕,画。雕墙,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3)宰夫:厨子。胹(ér):煮,炖。熊蹯(fán):熊掌。

  (4)寘(zhì):通置,畚(bě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

  (5)载:装车。

  (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

  (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8)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及:到。溜:霤,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

  (10)赖:依。

  (11)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烝民》。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同“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

  (12)衮:指君位。

  (13)骤:多次。

  (14)鉏麑(chú ní):晋国力士。贼:刺杀。

  (15)辟:开着。

  (16)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

  (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18)主:春秋战国时期称卿大夫为主。

  (19)饮(yìn):给人喝,使动用法。

  (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

  (21)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22)趋登:快步上殿堂。

  (23)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

  (24)嗾(sǒu):唤狗的声音。獒(áo):猛犬。

  (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

  (26)田:通“畋”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27)舍,住一晚。翳(yì)桑:首山附近的地名。

  (28)灵辄:人名,晋国人。

  (29)食(sì)之:给他东西吃。

  (30)宦(huàn):给人当奴仆。

  (31)遗(wèi):送给。

  (32)箪(dān):盛饭的圆筐。食:饭。

  (33)橐(tuó):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

  (34)与:参加,介:甲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

  (36)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

  (37)竟:同“境”。贼:弑君的人,指赵穿。

  (38)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

  (39)怀:眷恋。诒:同‘贻”,给。伊,指示代词,那个。

  (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法则。隐:隐讳,不直写。

  (41)恶:指弑君的恶名。

  (42)逆:迎,公子黑臀:即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

  (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作品赏析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妺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很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轲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作者简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文言常识

  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2、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

  3、厚:薄厚义古今同。《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代意义广泛,“厚敛以雕墙。”多而重。《战国策》:“大王又并军致与战,非能厚胜也。”巨大。《韩非子》:“厚酒肥肉。指浓,浓烈。

  4、雕:《说文》:“琢文也。”雕刻本字。“雕,鸟敦(tuán)也。”“鸟敦,雕也。”教材注“一本作雕”,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

  5、辟——避;孰——熟;田——畋;竟——境;反——返;教材注:“后来写作某”,皆古今字;

  6、“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

  7、患:担忧,忧虑。《说文》:“患,忧也。”《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成语“患得患失”。作名词,指灾害,祸患。《韩非子》:“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后汉书·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成语:“有备无患、内忧外患”。患之:以之为患。(以动用法)

  8、莫之继: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9、溜:《说文》:“水出郁林郡。”本为水名。通“溜”。《说文》:“屋水流也。”

  10、稽首:古代还有:拜:《说文》“首至地也。”动词。拜手,名词。拱:《说文》“敛手也。”捡:《说文》“拱也。”顿首:叩响头。

  11、社稷:社,土神。《说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后土。稷,谷神。《说文》:“稷,五谷之长。”即五谷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因“社稷”象征国家,就有了国家的意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12、衮不废:衮:《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废:《说文》:“屋顿也。”

  13、骤:《说文》:“马疾步也。”引申为“快、迅速。”再虚化为副词。

  14、“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

  15、坐:《说文》“止也。”《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羽等席地跪坐,见樊哙闯入,项羽“按剑而跽”。引申为坐的地方,座位,同篇:“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还有“获罪”的意思。本篇:“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16、触:本义用角顶撞。《说文》“触,抵也。”《易·大壮》:羝羊触藩。“触槐而死。”《庖丁解牛》“手之所触。”《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法。”。

  17、恭敬:此为同义词连用。恭主心,敬主容。《说文》:“恭,肃也。”

  18、饮:会意字,本义饮酒。这里是使动用法。

  19、趋:快步走。古礼,在尊者或长者面前要“趋”。是一种表恭敬的方式,《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20、“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左传》“宣子田于首山。”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

  21、饿:《说文》“饥也,”“饥,饿也。”《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饥、馑为二字,说文“饥,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22、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

  23、“介”,本义是“夹”。《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物介绝。”《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

  24、“亡”,本义逃亡,逃跑。《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史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又:“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左传》“亡不越竟(境)。”《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作品出处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左传》创作时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左传》与《春秋》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晋灵公不君》故事

  晋灵公幼年即位,长大以后完全没有作为君主的素质。他对内横征暴敛,大起宫室,尤其喜欢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为乐。宫廷的厨师做熊掌没有煮烂,晋灵公就发怒用大勺子拍死了厨师,并且把厨师肢解以后让人用畚箕抬着经过朝堂扔出去。赵盾、士会本来已经多次劝谏晋灵公,现在看到畚箕中露出来的死人的手,又忍不住去劝谏。

  士会对赵盾说,你是国家的执政,如果你劝谏而无效的话,那么别人也没法再继续劝谏了,还是我先去。士会走到宫殿的房檐下,晋灵公知道他要进谏,就抢先说,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一定注意。士会于是跪拜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说“《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您能改过是国家稳固的基础,不只是臣子能有所依靠。

  晋灵公表面答应改过,其实根本毫无改正的意思。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对他动了杀心,派晋国有名的力士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天不亮就潜到了赵盾的家,看到赵盾卧室的门开着,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正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觉得赵盾作为国家的执政,不辞辛劳而且不忘恭敬,是国家的柱石,不该杀他,但不杀赵盾又违背国君的命令,左右为难,最后鉏麑在赵盾门前触槐树自杀而死。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施二计。晋灵公十四年九月,晋灵公设宴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宫廷卫士,打算在酒宴上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到危险,于是疾步走到宴席上对赵盾说,臣子陪君王饮酒,最多行酒三次,再喝下去就是无礼,您该告退了。一边说一边扶着赵盾往外走。晋灵公措手不及,就先放出獒犬来咬赵盾,又召集卫士追杀赵盾。提弥明搏杀了獒犬,最后被晋灵公的卫士杀死了。

  当初,赵盾有一次到首阳山打猎时,看见有一个人饿倒在地,那个人说自己叫灵辄,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但灵辄只吃一半,留下一半。赵盾问他原因,灵辄说我是在外边给别人当奴仆三年后回家,家中还有母亲现在不知存亡,我想带着食物回家孝敬母亲。赵盾很感慨,就让灵辄把食物吃完,另外再准备食物让他带回家给母亲。

  晋灵公让埋伏的卫士出来追杀赵盾时,灵辄当时就在晋灵公的卫队中,于是他反过来帮助赵盾抵挡追兵,一直到赵盾手下的士兵前来助阵。赵盾问灵辄为什么掩护他,灵辄说,我就是当初你在翳桑救的那个快要饿死的人,没有回答赵盾问的他的姓名和住处,就自己逃亡了。

  经过这件事,赵盾没有办法,只好逃离晋国国都,打算流亡到别的国家。赵盾出亡路上还没越过晋国边境,九月二十六日,晋襄公的女婿,赵盾的从弟赵穿在在桃园杀死灵公,派人迎回了赵盾。赵盾在晋国深得民心,而灵公则让百姓怨声载道,所以晋灵公死了百姓反而高兴,没有人责怪赵穿赵盾。

  赵盾回朝恢复了职务,而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记载道,赵盾杀死自己的国君。赵盾对他说杀晋灵公的不是我啊。董狐说,你是国家的执政,流亡在外却没有离开晋国国境,回朝也没有追究作乱的人,你当然得承担这个罪名啊。

  赵盾没有为难董狐,也没有篡改史书,只是叹气说,我对国家忠心耿耿,背负恶名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后来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是优秀的史官,坚持原则对历史真相毫不隐瞒。赵盾也是贤大夫,为了国家而甘受恶名。真是可惜呀,如果赵盾逃亡时能越过国境,就能免除史书上的罪名了。

  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赵盾让赵穿去东周迎立晋文公少子黑臀回国即位,是为晋成公。晋成公是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

  晋成公时期,晋国与楚、秦及周边的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一些小国如郑、陈经常在晋和其他大国之间摇摆不定,但总的来说晋国维持住了霸主地位。晋成公六年,赵盾去世。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大会诸侯。同年,晋成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晋景公。

  当初,晋、楚争霸,爆发过城濮之战,位于两国之间的郑国首当其冲,晋、楚之间围绕郑国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晋灵公在位最后两年和晋成公元年的三年之间,晋四次伐郑,郑国屈服于晋。晋成公在位的七年到晋景公元年,楚国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最后郑国沦落到晋来降晋,楚来降楚的地步。

  晋景公元年,晋国因为郑国与楚结盟,于是率诸侯之军攻郑,郑又依附晋国。然后楚庄王率军攻郑,晋国士会率晋军来援,双方战于颖水之北,楚军败退,晋国留军队驻扎在郑国,这是晋楚之间的一次直接的试探性交锋。晋景公二年,楚国再次攻郑,郑国无奈,又与楚国结盟,归附于楚。而楚国退兵后,郑又向晋求和,这样激怒了楚国。

  晋景公三年,楚庄王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率楚国精锐亲征郑国。经过三个月的战争,楚军占领郑国国都,郑襄公肉袒请罪,送质于楚以求和,楚庄王同意,楚、郑再次结盟。

  此时晋国所援郑大军也赶到了郑国,晋、楚双方对垒于邲。晋国三军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縠,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上军大夫:巩朔、韩穿;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下军大夫:荀首、赵同。郑国为了最终摆脱受晋、楚交攻的困境,决定怂恿两国决战,然后择其胜者而从之。于是派遣使者到晋军中,请其发兵攻楚。

  晋军元帅荀林父在进军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并且认为楚军势力强大,不可与其相争,打算退兵。但晋军中军佐先縠主战,说打败楚国、威服郑国就在此一举,赵括、赵同支持先縠。而下军佐栾书则认为,楚国强大,晋国没有胜利的把握。而且郑国劝双方交战,若晋国胜,他们就会服从晋国;若晋国败,他们就会服从楚国。这是拿晋军来占卜,所以不要被郑国利用,赵朔支持栾书的看法,说这样才能使晋国长久。

  最后晋军主帅荀林父命令晋国军队前进,却没有决战的准备和信心。晋军渡过黄河以后,楚国令尹孙叔敖主张退兵,大臣伍参(伍举之父,伍举子伍奢,伍奢子伍员,伍员即伍子胥)主战。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国将帅不合,军令不一,必然失败。何况您是国君,怎么能躲避晋国的臣子率领的军队呢?于是楚庄王下决心与晋国决战。

  楚军先两度求和示弱,派使者去与晋军议合,以麻痹晋军,并定下结盟日期,另一方面又派军向晋军挑衅加以试探。而晋军元帅荀林父因为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将要举行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震惊春秋历史的一场大战——邲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春秋笔法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孔子撰《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后人就称这种手法为“春秋笔法”。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释题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钡略晃洌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不君,不行君道。

  2.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I(chún剑┰糁”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四、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I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I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I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I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I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I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I行刺一段对I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二、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三、作业

  教材第29页一、四大题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06-22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08-03

《晋灵公不君》阅读习题06-17

晋灵公不君知识点总结01-19

灵公好饰原文及翻译08-17

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12-12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原文及翻译译文07-26

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翻译07-19

《原君》原文和翻译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