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

时间:2024-05-27 19:40:09 美云 古籍 我要投稿

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

  张九龄的《感遇》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的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的遭受排挤愤懑的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的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登进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吕科第,授左拾遗。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史称贤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两《唐书》有传。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及翻译08-26

张九龄《感遇其七》的翻译01-29

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08-14

感遇张九龄其七 试题06-09

感遇张九龄其七译文06-09

张九龄感遇其七读音08-22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03-22

张九龄感遇翻译03-04

感遇张九龄原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