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评课稿

时间:2022-02-11 11:36:38 稿件 我要投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1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曾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闪耀点”:

秦兵马俑评课稿

  1、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曾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老师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仔细读,用一两个词说说它留给你的印象,然后组织交流,完成所示表格。曾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兵马俑的特点,然后观看图片展开想象,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之后引导学生练习描写自己想象的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好,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受益终身。

  2、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曾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3、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曾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各种神态的兵马俑。

  4、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曾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2)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多音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

  5、拓展延伸,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曾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

  在对第九自然段的教学,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先出示有的(观察到的),好像(产生的联想),并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曾老师这堂课是一堂富有张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上书声琅琅、精彩叠出。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闻之让人动情;那各抒己见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见地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特别是曾老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评价和及时迁移运用写法很值得学习。

秦兵马俑评课稿2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规模宏大”的特点,又从身形、衣着、动作、神态入手,运用所见加所想的写作方法体现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中间的过渡段巧妙地将课文连接成一体。

  卓老师的课,留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略读课文的目的和味道,而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目的非常明确。整堂课扎实、有效,课堂上以生为本,学生也真正学有所成,听着非常舒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课标中也提出了略读课文的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在学习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在意义并表达出来。无疑,卓老师拿捏非常得当,上出了略读课文的精髓,让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加以运用。

  卓老师的课,松紧有度,有时缓慢推进,有时高潮迭起。把握住重点的同时,亦给了学生缓冲和思考的时间,听课的我也能一下子把握住整堂课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卓老师很清楚自己要实现何目标,学生也清楚自己这个环节要做什么,所以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踏踏实实地从一个个小目标往教学总目标前进。课堂中层次条理清晰,卓老师先以过渡段为学习的契机点,先整体梳理了整篇课文的脉络,也就是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然后大胆地舍弃规模宏大的特点,直奔本堂课的主题“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明确,围绕这个主题与文本进行碰撞。接着缓缓推进,逐层剖析,从学生易解决的类型众多这个特点入手,巧妙进入个性鲜明的特点学习中。用不同的批注符号抓住身形、衣着、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和所见加所想的写作方法,同时辅助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有了资料和写作的结构,再让学生仿写,学生就从容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卓老师给了学生两次动笔的时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其实正是单元导读中任务的贯穿即“留意文章的表达方法”,自然而然地将方法教给了学生们,从两位同学的两次练笔成果展示可见卓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次次与文本的接触中没有过多朗读的展示,而是学生自己的内化,这也正是卓老师令我感叹的地方,这节课重点不在读,就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读悟自知,而非表现,一堂朴实有效的课着实让我难忘。

  卓老师教学目的把握得当,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学有所用为主体,却又不偏不倚地直奔目标,那份坦然和娴熟,需要我好好学习,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秦兵马俑评课稿3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能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复习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读写说落实到位,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复习导入,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表现兵马俑的特点。

  二、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刘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资料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三、建议

  这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想象写作上,但学生真正在写的时间只有5分钟。展示的时间也较短。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秦兵马俑评课稿】相关文章: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养花评课稿02-10

钱学森评课稿02-10

乡愁评课稿02-09

前后评课稿02-08

颐和园评课稿02-05

恐龙评课稿01-29

长城评课稿01-23

将心比心评课稿01-20

梯形评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