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时间:2022-04-24 15:05:32 稿件 我要投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正式上课之前,王老师就在《赢在每一天》中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导入。“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那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的呢?”利用学生课外的讨论结果导入,不仅是整个导入更加的自然,而且越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劲头。同时对这个讨论结果的质疑是整堂课进行的一条线索,它引领着学生通过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都很强,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留一个疑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堂课一共有2个实验。第一个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第二个是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第一个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较多,包括尺子、梳子、皮筋,这时课堂的气氛会非常的活跃,课堂纪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会出示实验要求。而王老师在这里并没有提出要求,而是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一个实验约定。“要求”——“约定”,只是简单的变换了2个字,但是这简单的2个字足以体现王老师对学生重视,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视。在交流第一次实验结果时,王老师强调发言时要完整、清晰,要把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明白、清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这让我认识到,科学老师并不是仅仅把科学这门课的知识教给学生,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反馈学生那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事情,在听王老师这堂课时,我再次发现有些东西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比如说经验。课上,一学生回答说:“物体发声时会动,不发声时不会动”。我当下就愣了,这个该怎么回答呢?你说他不对吧,尺子、梳子、皮筋在发声时真的在动,你说他对吧,向我们拍打桌子时,有声音发出来,但是桌子并没有在动啊。正在我苦恼的时候,王老师顺势问到:“比较大、比较重的物体发出声音但是没有动,会不会是你没看清楚或是你看不到呢?”这么一问,学生就马上陷入思考中。这时,王老师就请全班同学见证“鼓发声时是否在动?”进而引导学生借用别的工具来证明鼓是否在动。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小纸片、米粒来证明鼓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二个实验,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有点难度,教师要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实验现象非常的明显,实验现象还让学生觉得非常的惊奇,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的惊呼声。王老师没有制止学生的惊呼,脸上也没有出现不安的表情,一直都是微笑地巡视着,不时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实验结束后,王老师顺势问到:“实验时,不时地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在惊呼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旁边的同学还不时的点头,课堂的气氛恰到好处。交流完,小结完,我总觉得这堂课也可以完美的结束了。而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只见她面露难色的问道:“我们知道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但是同学们看,老师敲了一下音叉后还能听到声音继续发出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稍做思考后,一些聪明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因为音叉还在振动。只要把振动制止住,音叉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最后,王老师再次出示课始的问题“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这个时候,学生都能自如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了。

  科学课不难上,但是真正想把一堂课上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这件事王老师做的非常的漂亮,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魅力上。我的愿望则是有朝一日我也能上出这么棒的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2

  今天很荣幸听了姜老师的一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有趣,让我收获颇多。

  课前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拍手歌,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动作,学生唱的很开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着他从这首歌切入今天的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之后他出示几种物品:钢尺、音叉、锣鼓等,问:如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并把发现记录在作业本的表格中。活动开始的时候,学生各自激动地拿水槽中的一种物体,观察完之后没交换物体,活动之前,姜老师最好提醒学生应交换物体,这样才会观察的更全面。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能知道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板书的时候,姜老师特别的细心,提醒学生“振”字的写法。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最好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物体,发出声音时是什么现象和不发出声音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明白声音是有振动产生的。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姜老师通过三个实验,鼓面上的碎纸屑不停地在跳动,敲打过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有波纹,通过这三个实验能很好地巩固今天的知识,声音有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3

  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猜测、实验、练习、拓展延伸,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着重演示声音产生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摸了摸音叉发音是的情况。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落实的相当到位。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振动的意思从而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篇4

  科学课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严谨、严密、逻辑性强,这样才显示“科学”。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课始,以“闭眼倾听各种声音”的游戏导入,学生们个个兴致高昂,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学生真切感受到这和我们身上的听觉器官——耳朵关系最密切,由此老师巧妙揭题。并由“我们是不是有了它(耳朵)就能听到声音?”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去考虑、探究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特点与作用,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上,老师注重对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对学生观察、推理、总结、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索、验证。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体会也更深刻,从模拟实验中清楚了骨膜的作用,从而知道了用耳卫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在保护耳朵时,教师在引申找出生活中的噪音,学习避免杂合躲避噪音的方法就更好了,这样就会使科学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我们的生活服务。

  整堂课,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语言风趣又通俗易懂,学生们兴趣极高,参与面广,积极思考,发言,而且准确率较高,课堂效果很好。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买东西的学问》评课稿04-02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4-18

物理评课稿(精选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通用15篇03-28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汇编5篇)04-14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合集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