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时间:2022-03-09 15:47:15 稿件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1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2

  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 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统计方法就是解决如何从样本来研究总体的问题。在应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当有一组学生算出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来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和平均数的值,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3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4

  听了这节平均数,我被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折服了,我惊叹这位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独到的视角,教学层层推进,整节课都让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个精彩的设问、哪句巧妙的引导遗漏了。他的优点不能细数,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是:

  第一,能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这一点更是我要学的,因为我平时就怕学生不能自己得出,看来要充分相信学生的。

  第四,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五,练习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也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拉近的师生间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

  听了这节课后,留给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样才能设计出这么有新意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5

  在三三班,听了董主任的《平均数》一课,最出色的地方时一开始上课的口算练习,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练习,这一点显得这节课特别真实。并且董主任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统计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怎样求平均数这几个知识点,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哪个组的计算水平高时要选取错题的个数,而不是选择对题的个数呢?通过整节课来看孩子们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为选的是错题孩子们在表达起来非常困难,最终整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

  另外我觉得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是很好,可是如果用过多的时间那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做题的时间和控制评价的时间。

  还有该班孩子们的听讲习惯很不好,老师在上课时间反复在强调纪律我们看着都累,所以不论孩子们的学习好与差最重要的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关键的。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篇6

  “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唤醒

  张老师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赛”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数据化“平凡”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

  二、操作

  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 10 9 ,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 7 (),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激励

  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语言。例如,当学生说“平均数你真能干!”时,张老师的评价是:“平均数再能干,也没有你能干。“

  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6篇)】相关文章:

数学《厘米认识》评课稿02-25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02-24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02-18

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02-25

《云》评课稿02-15

地震评课稿02-14

守株待兔评课稿03-02

灯光评课稿02-12

转化评课稿02-11

重力评课稿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