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时间:2024-05-08 09:30:55 佩莹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精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评课稿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庄老师抓住故事特点,出示动画,其实是课文朗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教学第一段时,庄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指导朗读:老师是低年级学生的偶像,老师的'范读是学生的榜样;配上动作朗读激发了低年级的朗读兴趣,同时理解了动作词“掰”、“扛”等词的意思;给动画配音更是将朗读指导推向了高潮。低年级学生喜欢动画,现在有机会给动画配音是多么好玩的事,只是动画的最后和语音配不上。庄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扎扎实实

  庄老师教学生字时出示生字有规律,先出示:结果子吃西瓜满树的桃子。这一组词语带有轻声,庄老师特别用心地组织学习,强调“结”的读音。除了强调读音,庄老师还特别注意生字教学,比如,教学“瓜”,涂老师由浅入深,从自行变化,到组词“西瓜、南瓜、甜瓜”。再由这三种瓜引申“脑袋瓜”,最后以新忆旧,巩固了上学期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在教学“满”字,她采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通过图再次拓展了“满”的其他意思“水满出来了”“满座”等。如此教学,语文基本将扎实有效,三、诵读儿歌调节课堂情趣

  课文中出现比较多的短语“动词+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识字规律,让学生演一演、猜一猜、理解了动词“掰、扛、扔、摘、捧、抱”。更巧妙的是庄老师把这些变成了有趣的儿歌:掰掰,两手一分就是掰;扛扛,肩上一放就是扛;扔扔,往下一丢就是扔;摘摘,用手采下就是摘;捧捧,双手托着就是捧;抱抱,两臂张开就是抱。儿歌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了字词的理解,让学生跟着老师做,一边读儿歌一边理解了字义,同时全体起立读儿歌也是一种有趣的课间操。如此将字形字义和乐学融在一起真是巧妙。

  此外,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3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张晶晶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张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张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动词集中呈现,在表演时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张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表演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张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再配以简单的道具,以星级评定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进行,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4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面对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又临近期末,正是贪玩浮躁的时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认真听课确实是很难的了。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孙老师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节课下来,没有出现低年级课堂上纪律混乱,听讲不专的`现象。孙老师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的:

  1、趣味识字引入教学。

  本课的生字多数是关于“手”的动词,如“掰、扛、扔、摘、抱”等,孙老师采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不仅从音形义上帮助学生识字,还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2、情境表演深入体会。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趣味性强,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演一演增加课堂趣味。孙老师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不同的是,孙老师不是简单的找几个同学扮演角色,走走过场调节气氛。看得出,她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孩子爱表现求上进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头饰、道具等,虽然不是那么精美,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选中,非常受鼓舞,每个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课堂表现更出色。

  这是孙老师这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表现了她兢兢业业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5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这篇课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以下是对本节课的评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通过小猴子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做事要专一,有始有终”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把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即通过小猴子的行为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教师还注重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师生互动充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讨论、表演等,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还采用了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和其他角色,亲身感受故事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巧妙,辅助教学有效

  教师在板书设计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将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把握了重点,还为学生复述故事提供了依托。同时,教师还利用板书上的内容,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

  四、注重情感教育,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情感的教育。他们通过小猴子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专一,有始有终”的道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到了教育。同时,教师还通过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猴子下山》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学生还在情感上得到了教育,进一步培养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6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类课文,通常出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中。该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过程中不断放弃已得到的东西去追求新事物,最终一无所获的情节,向孩子们传达了“做事要有始有终,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下面是一份针对该课的评课稿,旨在分析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及提升建议。

  教学亮点

  1、情境创设生动: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图画展示或多媒体动画等方式,成功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2、道德教育自然融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的行为和后果,自然而然地引出“珍惜眼前,坚持到底”的道理,使学生在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3、互动性强:课堂中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语言训练有效:通过对故事中关键词句的讲解和模仿,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于形容词、动词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改进建议

  1、深化思维训练:虽然故事寓意浅显易懂,但可以进一步设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比如“如果小猴子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2、加强实践应用:结合故事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编写小猴子后续的故事,或者制作“我的一天”计划表,实际操作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像小猴子一样分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3、分层教学考虑: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或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获得成长,实现个性化教学。

  4、强化文化链接:可以引入更多关于“持之以恒”、“知足常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或成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不仅是一次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次道德情操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7

  一、引言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旨在通过小猴子的经历,向学生们传达“做事要有明确目标,不要三心二意”的道理。本次授课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展示,成功地引领学生们走进了这个寓言世界,让他们在故事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教师首先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角色,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逐步引导学生们了解小猴子的经历。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内容连贯,使学生们能够轻松地跟随教师的步伐,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纷纷化身小猴子、玉米、桃子等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寓意。

  板书设计巧妙,辅助理解:教师在板书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巧妙地将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还为他们复述故事提供了依据。

  三、教学效果

  学生们对故事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对《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还能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和表达。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争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总结与建议

  本次《小猴子下山》的授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板书设计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总之,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小猴子下山》这则寓言故事一定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老王》评课稿09-26

吆喝评课稿09-26

《长征》评课稿09-13

变阻器评课稿10-09

数学评课稿10-10

比尾巴评课稿10-10

军神评课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