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23-04-12 13:48:11 方案 我要投稿

课题实施方案1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题实施方案15篇

课题实施方案1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下面,谈一谈我们在第一阶段将如何实施,培养同学识字的兴趣。

  一、研究教材,一起学习讨论合适的教学方法。

  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书报不间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以期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的识字兴趣。

  1、要创设识字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同学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同学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同学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需要动身,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同学主动识字。让同学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扮演、绘画、音乐协助同学识字。比方,在学习“鸡”字时可结合情境图,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小鸡的样子,并扮演一下小鸡走路的神态动作,学学它的叫声等。这样,笼统的“鸡”字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同学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语文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动身,把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再如,学习“土”“大米”“地” 等字时,教师可借助挂图,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带小朋友们走入童话世界,这样,枯燥的识字就成为同学积极探求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困难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识字教学局面,创设一个开放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2、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沛让同学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方,在学习“打”“拍”“拔”“跳”“跑”等字时,可让同学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犬”“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同学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身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气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同学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同学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探索不同学法,激趣乐学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厌烦情绪,同学最容易发生疲劳,从而影响同学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同学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呢?

  (1)、猜谜法:如教“秋”字时,我们可以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

  (2)、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

  (3)、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协助同学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

  (4)、比较法。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们可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

  (5)、形象记忆法。小同学善于联想,如记“当”字时,可以对他们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当了解到蚕的作用时,可以说“蚕”就是天下最好的虫。

  (6)、玩中学的游戏教学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在教学形声字时可以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同学,请某个同学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生”“未”“且 ”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 ”;“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

  教学形近字也这样玩着学,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三、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学具,增强同学识字的兴趣。

  教具学具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它可以提高同学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合适的.教具学具,比方,生字卡片、头饰、大转盘、苹果树等。

  四、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识字教学经验。

  课题组的教师要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课堂上积累的比较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一起学习,运用。

  五、安排同学收集识字资料。

  识字无处不在,它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下,同学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时间,教师平日要注意教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广泛积累识字资料,做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网络等资源,拓宽同学的识字渠道。定期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同学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识字效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做增强了同学的成绩感和自信心,课外自主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在课外识字积累中,还可鼓励同学把收集到的识字资料,如商标、小食品、药盒、剪报等编成《识字小手册》,并根据自身的喜好命名,评出最佳小编辑,编汇而成的手册还可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同学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等于为同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自由王国中展翅飞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识字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在识字教学中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题实施方案2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曾经看过一句话:“习作并不难,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可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让小学生在起步阶段能够轻松、愉快地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习作的起跑线上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轻松迈入习作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难,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和兴趣,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什么可写。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作文回归到有趣好玩的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就有了写的欲望。写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在作文创作中求“新”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由低年级的写话进入中年级的习作,它既巩固写话教学的成果,又为习作的发展作铺垫,意义重大。因而对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理论基础

  1、《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乐写是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起始阶段写作教学研究,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学生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指明了本课题以我校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中,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中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新课标对这一学段学生作文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正因为是起始阶段,学生对作文的概念模糊,认为作文很神秘、很难写。

  小学生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学段等特点出发,在习作教学中开展习作教学方法的探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观察,在活动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其次是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有序观察,重点观察,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主动性。再次是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积累,养成在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的变化,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态,投入到写作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作文教学活动,以真实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从丰富的习作素材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乐写的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儿童、习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从农村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动笔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

  1、注重引导,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为写作提高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

  3、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写作拓宽空间。

  4、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为写作添砖加瓦。

  五、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习作习惯。

  3.通过小学语文习作起步教学的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习作训练体系进行习作教学。

  4.寻找小学生习作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有效途径。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分析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实践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例研究法:

  (1)小组互学:班级分为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并评改日记,促进形成“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

  (2)家长互动:家校携手形成合力。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参与家庭生活,积极发现日记素材并有效启发并指导孩子写作。

  (3)师生评价:“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讲是在作文评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发展性,发展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先示范评改,再集体尝试修改,然后每位学生自我修改,共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语文起步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3月——20xx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2)举行开题仪式。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落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案,引导实验教师的实践研究,提升理论素养。

  (2)开展语文起步习作的现状调查。

  (3)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能把看到的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4)收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5)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习作的进步状况。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收集数据并分析、提炼、总结成果,做好验收工作。

  (2)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习作教学观摩展示。

  (4)结题,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七、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

  3、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课题实施方案3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3.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地理素养不断提高。表现为学生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若干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结束时,争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课题带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出现更多的优质课获奖者、教学能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在引入与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有效教学的支持理念与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的文化背景、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外的区别。

  就国外有效教学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产物,是工业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的产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人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必然把有效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模仿、照搬。

  现在,理解与阐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对“效”字的理解。与“效”相关的主要词条有四个,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绩效,成绩。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追求的最大的产出(效果)与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种有益的效果,即达到合乎目的、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评价各种活动的基本指标,其活动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效益形成和影响的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对事物长期发展甚至终生发展有持续促进作用的,称为长期效益;凡有助于眼前评估的则为短期效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绩效又称效绩、业绩,体现于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这种成绩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结果,也可表现为事物变化的过程或个体的行为。绩效也可以理解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又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效能区别于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绩效与效能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产出有效指标是效果。绩效强调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重点表现在量的大小,并且这些成果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无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积压,变成废品,那么这些产品(效果)就没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统有效产出(效果)与系统全部投入关系,强调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标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效果的好坏体现着效益的有无,却不一定体现效能的高低。无论是好心办错事,还是坏心办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产物。

  用“效能观”取代“效率观”、“效益观”、“绩效观”是我们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观”既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率,也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也密切关注组织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在这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无视效率显然是不理性的,因为没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同时,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在“明确方向”,在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经济,就越有效益。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内外都能达到和谐成长与建设,才是有效能的。

  确立教育(教学)“效能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的确立也标志着教育发展观树立了新的价值尺度。为此,研究和贯彻教学效能观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要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是追求高的教学效能的教学,它是指教师协调教学系统因素,有效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一体化,持续地、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优质教学。第二,发展性。不断改良的认知结构与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高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第三,经济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只有来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发展的最佳效益。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发展,其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全体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追求。三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性,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关注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发展包括敬业精神的发展、专业水平的发展、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发展等综合性发展。

  (3)关注效率

  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产出,即上面提到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课题实施方案4

  一、课题名称: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题”,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

  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导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去创设更好、更贴近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教育不应是“灌输”,而是“分享”。每个幼儿按照他自己的“大纲”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大纲规律,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成长。本课题的开展将引导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纲要》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三、研究任务:

  1.各年龄班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

  3.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四、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种类、来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在我们看来,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及活动后的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然而,在这其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丰富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否满足幼儿的种种需求,是否给幼儿带来真正的收获。 此外,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投放活动材料,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实效性。

  2.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尊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前提上,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幼儿能在此环境下主动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指导者和准备者,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在于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活动时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区角活动是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整合,不仅能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探索、求知、并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满足幼儿善于模仿的特性的同时学会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六、课题研究措施:

  区域活动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而

  创设环境和材料提供则是开展的关键之关键。因此,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鼓励幼儿与材料交互作用,分析总结激发幼儿探究材料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为以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据。

  1.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2.在区域活动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3.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4.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5.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6.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制作。如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导收集、制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09—20xx、10):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并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及实践资料进行学习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xx、10——20xx、05):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

  (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评比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经验。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 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总结汇报

  (20xx、05——20xx、07):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小结,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郭红利:负责课题的设计、实施、撰写研究报告。

  甘冰绒:负责课题的实施、协调和资料收集。

  詹 丽:负责中班组课题的研究实践和定期的总结。

  许 莹:负责大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刘玉霞:负责小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二〇XX年九月十六日

课题实施方案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特长训练等,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孰不知,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因此,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对此都有专门的论述,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可见,抓住这一关键期,养成一系列良好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我园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是我园生源的主力军,占全园的20xx新学期幼儿园课题实施方案,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是外地农民,她们为了生计,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捡废品的。多数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幼儿的教育不够重视,孩子送来时有的衣服很脏,有的头发淋乱,有的穿着拖鞋,有的爱讲脏话,不知道跟老师打招呼,不会说普通话,地方方言很重,老师,幼儿都听不懂,喜欢打架,大声说话等等,也就是幼儿行为习惯较差,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幼儿园很有必要对外来人员子女如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确实,礼貌习惯好,思想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告诫家长说:"自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确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矫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国的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实践价值:

  1、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的幼儿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对以后的一生都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师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会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师们在职为道德,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幼儿园的真正主人和服务对象,物质环境的准备突出体现适合他们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

  作为基础教育,要想丰富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增强幼儿园的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必须考虑幼儿如何发展的问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期间幼儿园创办"南京市标准幼儿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外来务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来到当地工作,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是指他们的.孩子。

  习惯:指有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行为方式、倾向。

  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可以分为:良好品德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

  卫生习惯及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交往合作习惯、学习劳动习惯等,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生受益。

  2、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内容

  1、现状研究: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现有习惯,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文献研究:本课题的内涵、特征、原则、基础理论研究。

  3、内容研究:幼儿期间应养成的习惯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策略研究:幼儿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家园合作状态下以及在社区活动中如何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5、子课题: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研究。(小班)

  6、子课题: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卫生习惯培养的研究。(中班)

  7、子课题: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大班)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编写量表、问卷对幼儿、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资料。

  2、文献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查阅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更新教育理念,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合理、有效。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良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4、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

  5、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6、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步骤和进程安排

  (一)研究准备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2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

  3、请专家到园讲座、指导、引领。

  4、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5、邀请区教科室领导、专家开题论证,提出意见,进一步修改实施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9月)

  XX年3月

  1、分析全园幼儿基本情况,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貌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劳动学习习惯)

  2、各班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

  3、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

  4、小结本月课题研究情况

  XX年4月

  1、各班进行活动观摩。研讨研究中的问题

  2、理论学习。

  3、小结本月课题研究情况

  XX年5--6月

  1、小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2、邀请专家来园引领、指导。

  3、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三)课题总结阶段 (20xx年9——20xx年2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

  2、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文集。

  3、各课题组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好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总课题的研究报告。

  4、推广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

  5、幼儿园将邀请专家来园指导、鉴定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园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加课题研究,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邀请市、区的领导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指导帮助。

  2、幼儿园投入一定的资金,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负责人是幼儿园园长,在课题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上有显著的成绩,有很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各子课题负责人都是园骨干教师,有一定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积累。

  九、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相关的活动图片资料集。

  4、主题活动方案集

  十、课题组主要人员分工

  1、方云琴(园长):课题主持人 小一

  2、姚 豫 : 课题研究者。 小高

  3、颜春梅:课题研究者。 小一

课题实施方案6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xx年xx月

课题实施方案7

  一、课题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社会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接受一种价值体系,学会一种行为能力。

  2、实效性,指运用现代德育理论,实施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3、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的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即使就课程开发的具体产品之一——校本课程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或问题中心的,而不是知识中心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个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于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尊重别人,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存在着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能力差,行为偏于情绪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质,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如:脱离实际、说教过多、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研究新方法,提高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们的教育产生片面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6、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构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爱家乡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内容根据我校教师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分七个子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即是:“语文品德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数学科学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英语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音体美等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学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班级工作养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后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以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爱家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通过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并能弘扬家乡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推崇以德为先的人生追求。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七、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是由于学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课题都是学科性较强的课题,经验丰富,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是初次进行德育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经验。做出来的课题计划还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够开阔,急需有经验的教师从旁指点。

  二是由于学校课题组成员平时教学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课题研究时间紧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协调好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如何使课题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个问题。

  三是由于老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德育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不甚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后期的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引发周围人对德育的重视。

  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二是加强学校的德育活动,重视课题的实质性研究。要在继承传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相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不仅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强总结提炼,争取将成果汇编成册。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的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课题实施方案8

  一、课题来源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把优秀、健康、积极向上、正面反映生活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幼儿能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使幼儿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盈,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民间剪纸艺术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民间剪纸艺术的情感,使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能够在下一代的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总结出的剪纸活动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民间剪纸艺术教育。

  2)、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共育合体。

  3)、探索民间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4)、开发和生成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的主题活动。

  二、本课题的重大意义

  本课题旨在为幼儿创设一个发掘幼儿生活情趣,培养幼儿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参加活动保持专心、细心、耐心的良好习惯与注意能力,训练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参与剪纸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剪纸机活动,使幼儿掌握剪、贴的技能,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促进幼儿手指灵活协调性的发展。

  启迪幼儿从剪纸活动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知识,启发幼儿自主探索大自然、大千世界,对剪纸活动产生兴趣,学习与他人协作活动,自由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习用剪纸艺术去表现幼儿自己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学说为突破口,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教育观点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思想,以精心筛选出的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教育。

  民间剪纸艺术蕴涵着大量的社会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因此,我们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这块教育园地中,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幼儿,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完美园本特色。

  四、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通过实验证明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以及培养剪纸幼儿剪纸的技能技巧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途径,多样化的探索就能出新,在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产生一些新的激发幼儿剪纸活动兴趣、培养幼儿剪纸技能技巧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出新的经验及新的教育理念。

  二)、应用价值

  1、在富有开拓精神的领导指导下,形成自由的、宽松的、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和独具特色的幼儿园育人环境、管理艺术、办园风格,从而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效益和竞争实力。

  2、根据幼儿剪纸活动总目标,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贴近幼儿生活各类事物(包括动物、植物、人物、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劳动、游戏活动等)为内容,并激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对剪纸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构建幼儿剪纸活动的模式,为幼儿创设一个思考、尝试、表现自我、表达美好愿望的探索空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认识各种新事物、表现成功的教学环境。

  通过幼儿园剪纸活动研究的实验可检测幼儿剪纸能力的变异。

  3、帮助教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观、知识结构和独特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技巧,形成有创意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艺术欣赏、创造能力,并制作cai课件、挂图、幻灯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现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4、在课题实验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促进家园互动,总结出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剪纸能力发展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

  1、探索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发民间剪纸艺术主题资源,充实和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幼儿创造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

  3、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质。

  研究多途径的剪纸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性,加强家园之间的配合,促进我园剪纸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这块教育园地中,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赋予新的生命,让它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幼儿,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完美园本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以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构建中,教师能运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研究适宜于孩子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以民间美术为切入口,拓展到课程建设中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实践边研究探索,真正成为园本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探索民间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4、创设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包括园部大环境的创设,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的建立与完善,园小舞台的充分利用,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实现环境均衡化、活动化、多元化、立体化,让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5、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建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实验的实施,成为实验实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园3———6岁在园幼儿60人(实验班30人,对照班30 人)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剪纸艺术主题教育的开发研究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将以新《纲要》为指导精神,努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建立新的教育行为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争取实现三个转变:

  (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

  (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

  (3)从服从到自主(或强制到合作)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园本师资培训:通过听、读、看、写、画、谈、说、思、学(听专家报告和专题讲座,读理论杂志和新《纲要》指导思想,看图片、录像及观摩活动,写教育笔记、论文、教学方案,画宣传栏、主题墙,读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说民间剪纸艺术教育在当前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学积极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我园教师能自觉地投入到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舞台。

  本课题综合采用操作法、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生动有趣的民间剪纸艺术主题教育的教学方法。

  九、研究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xx年 2月 —20xx年 2月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7月)

  1、学习理论,搜集资料。

  2、进行研究方案设计、修订及论证。

  3、确立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长: 汪 洵、卢 玲(不含主持人)

  组员:白红林、王艳茹、李丽华、杨树燕、陈芳琳、李冬梅、司 秀、赵 莎

  4、前期师资培训,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

  1、建立自己的子课题方案,在搜集、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主题活动进行设计、改编、创新和应用。

  2、根据各研究阶段的目标修改内容、形式及有关材料,做好阶段性小结。

  3、用边研究边思考,边提炼边总结的方法,逐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并定期汇报。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xx月)

  1、按要求完成各项成果,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申请课题鉴定。

  2、在回顾、归纳、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形成最终成果。

  十、成果预计

  1、形成剪纸活动系列活动计划、小、中、大班剪纸内容模块。

  2、幼儿园开展剪纸活动的有效途径。

  3、试验课、优质论文、活动的声相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小组(略)

  2、课题研究小组 (略)

课题实施方案9

  一、任教学科:

  语文。

  二、研究课题: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三、个人研究方向: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阅读习惯

  四、研究目标:

  1、改变目前小学生“动口不动手”的阅读现状,逐步到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所要求。

  2、透过研究,探索适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潜力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

  3、在研究、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已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五、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相关的教育杂志,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潜力。

  2、实践参与:认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探索适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潜力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潜力。

  3、忠于课堂:课堂教学是研究校本教研的根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及时的寻找多途径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反思积累:在教学,学习、研讨中,要加强自我反思,及时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自已独特的想法撰写成文,继续在自己的校本课题专栏上传,多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课题实施方案10

  一、指导思想: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一、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3、学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给与一次整改机会,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进行适当处理。

课题实施方案11

  一、提出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为了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突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搞好语文课程改革,所以语文试题中的阅读分值不断增加,题型更加新颖灵活多样,试题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深刻,试题除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外,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表达观点的能力也成为明显趋势。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已成为搞好语文教学,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课题。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中小学生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方法指导不力,学生天然阅读兴趣丧失等问题严重存在”。那么我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归纳如下:

  从教师来看

  1、学校及班主任重视不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2、课堂阅读教学,仍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没有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教学方式的空洞化,使所要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教学方式的空洞化,使所要取的阅读教学效果没有达到。

  3、我校课堂外阅读教学几乎没有涉及,即使有课堂外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也是千篇一律,没有凸现不同阅读课型的差异。

  4、教师不善于阅读,对阅读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有效地训练,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从学生方面看

  1、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即是阅读。

  2、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从阅读教学双向交流的实际来看

  1、阅读教学形式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课堂上学生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严重不足;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由于受网络和电视的影响严重受限,有的家长课外强迫学生读唐诗宋词,学生的阅读情趣不佳。但如果仅仅学习课本又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利。

  2、阅读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对应不一致。语文阅读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规范是课标的要求)可循的,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但语文阅读教学对这一对应关系考虑存在严重问题,课堂上常常出现草草阅读即了的现象。

  3、多媒体化造成阅读教学的失色。之所以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称为“多媒体化”,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抹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维和人性亲和力的对话。所有这些,都是造成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善。

  《课程标准》中以初中三年级的阅读要求来看:例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例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行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例一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我们通常通过听课看到,不少学生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从例二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要得出这样的`心得常常是很艰难的;从考试成绩来看,阅读部分失分依然严重,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20xx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共10分,从绵阳考区B56号(本)试卷学生平均分不到6分。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高,与课标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很有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与学业成绩关系策略研究》,目的是从师生的阅读现状出发,从教师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出发,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与策略,力求达到农村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的原则和理论

  (一)课题界定

  “语文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拓展视野的一种手段。课外阅读是中学生特有的一种高级需求,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对课堂学习的共同检测形式,课内阅读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艺。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学业成绩,是从整体上检测师生在教学中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贯彻落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也是对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量化检测。从而促进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反之,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业成绩的效益最大化。

  (二)依据的原则与理论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的主体,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地对话与交流,努力做到把关注的目光,洒落在每位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为他们的终身与未来着想。主体性原则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首先应用到的教学原则,如果连主体性问题没有搞清,那么实施“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将是一句美丽的谎言。

  2、开放性原则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使世界陡然之间变得很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然以大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更新阅读教学行为,如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体系呈现多样化。使我们的语文阅读与写作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互动、互融、互促。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个性化的阅读,理应吸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有价值的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因为即使是应试教育,里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三、课题目标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两大目标:

  1、学校及教师因势利导为其营造个性的阅读氛围,开展阅读活动,把学生由课堂“一方小池”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创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从而得到语言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2、改革阅读课的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交流,重视理解的深刻,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校声誉,真正实现“科研兴教”这一办学理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四、课题的主要内容

  1、探究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

  ①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的产生、形成,提高的机制、程序、途径。

  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学校、家庭、社会的指导与训练的动机,价值取向,可能性,期望值。

  2、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形成“自主阅读”操作模式和具体方法研究。

  ①指出正确的阅读学习的方法,将这些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提高学业成绩的目的。

  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操作模式研究。

  3、提高实验教师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指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业成绩效益最大化关系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步骤针对可能影响学生阅读的各项因素进行详实调查,准确定位所调查学生的现状及症结所在。

  2、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实际观测法。通过学生学业成绩测试作出对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效果的进一步评判。

  六、课题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课题准备和调查研究阶段

  组建课题组,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2、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两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二)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1、设立问卷调查,从初一、初二各抽100名学生进行调查阅读状况及解决的方法。

  2、组办:“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校园沐浴书香”,启动仪式:

  ①由学习吟诵《弟子规》

  ②演讲《文明,从诵读经典开始》。

  ③学生代表演讲《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④讲话《让读书成为时尚,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⑤提出希望和要求,提出所有活动奖品以赠书的形式。

  启动仪式要达到激发阅读兴趣为目的。扩大课题影响。

  3、制定确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阅读氛围。

  ①学校图书室整理图书,列出书目、序号。提出学生借阅管理办法。公布阅览室开放时间以及阅览要求。

  ②召集班主任成立班级“书柜”,由学生捐献1—2本书,由语文科代表管理。举办“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校园沐浴书香”,“读书成就梦想”,的主题班会。

  ③校团委成立广播室,招聘播音员,组建记者站,收集整理学生来稿。宣传读书活动。播放经典《论语》、《道德经》《弟子规》来浸润书香,滋润心灵,精极人生。

  ④初一、初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坚持清晨一诵、午间一读,晚间一省,每周一记,每月一得,每班一集,每期一会和举行演讲比赛,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书香的浸润,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改革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把所学语文知识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的技能,这种技能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但是阅读并不可怕,它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

  ①、针对不同文体、整理、编撰阅读方法。

  ②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方案(试行)

  A、每一单元讲授课,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把深广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邓阅读的具体过程中。

  B、每一单元的自读课,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点拨。

  C、适当选编课外阅读练习,在江油统考、绵阳期末统考的试卷中,选取阅读题,训练时讲究“适度”、“梯度”、“力度”。

  D、此试行方案分别每人编好一篇示范教案,写好教学心得,跟踪学生阅读变化,根据阅读能力变化,做好学生学业成绩数据变化统计。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每人写好论文。方便下阶段总结推广,以点带面。

  (三)课题总结和完善阶段

  对实验工作及效果进行评价,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促进我校的阅读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

  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四)研究措施

  1、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①完善课题管理体系:校课题组—语文学科组—试验参与教师。校课题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和理论、实践指导。

  ②语文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确定实施方案。

  ③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研究管理和指导。

  ④纳入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考核。

  (五)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

  ①教导处通过会议、简报等渠道,广泛宣传省、市、县有关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认同度和参与性。

  ②学校加强课题的策划和宣传,动员全体教师尤其是参研的语文教师深刻学习和理解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③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把课题研究对“我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全面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和质量放在首位,提高课题研究宣传的有效性。

  (六)强化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

  ①每常年度组织2—3次市(县)内课题研究研讨会,安排骨干成员交流经验,通过同伴互助优化课题研究。

  ②定期邀请市课题组的学者、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和讲座,培训和指导参研教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课题研究效益。

  ③加强与上级总课题组的联系,及时收集和精心选择省内外、市内外优秀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组提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参与借鉴学习依据。

  ⑤在师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师生订阅国家级优秀刊物、本课题指定读物—《学语文之友》杂志,引领各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七)搭建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

  ①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专项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召开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②每学年度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优秀习作评选等活动,并择优推荐参加上级和《学语文之友》杂志社组织的有关评优推选活动。

  ③及时准确介绍省、市总课题组研究活动信息,组织参研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八)建立课题研究工作的激励机制

  ①表彰鼓励参研教师中的佼佼者。

  ②每学年评选次优秀课题研究教师,表彰、奖励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先进个人。

  ③参研教师的课题进展情况及效果纳入绩效工资的考核,并与评优、晋级挂钩。

  (九)确立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制度

  ①每学年由课题研究小组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检验课题研究实施的实际效果。

  ②通过教学质量调研,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③组织学生参加课题组开展的有关知识能力竞赛,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的客观成效。

  七、预期成果和效益

  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或阅读活动现场;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编制论文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相关成果。研究期间,我们将研究成果向总课题组推荐公开发表。研究结束后,部分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将结集、最终形成《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与学业成绩关系策略研究》论文集。另外,本研究由《学语文之友》杂志社参与,还将形成《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与学业成绩关系策略研究》资料汇编,以课外辅导书、杂志等形式出版。

  1、《农村初中语文阅读与学业成绩关系策略研究》,使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体反映在有深厚的阅读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实在的阅读效果。

  2、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方面,有强烈的阅读教学指导和训练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能有效引领和帮助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3、学校、家庭在中小学生阅读环境、氛围、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初步构建学习型校园和学习型家庭的生态环境。

  4、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5、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中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提升其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题实施方案12

  一、课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校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我校在校生40%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20%是父母上班,孩子一人在家,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转化指转变,改变。

  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使学困生在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四、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五、研究对象

  北园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5、测试法:通过学习成绩检测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6、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xx.9—20xx.11)

  通过问卷调查,校讯通、家访等进行“学困生”的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成立课题组,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xx.11—20xx.6)

  课题组分工落实,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撰写经验文章,转变教师育人观,课堂教学观。

  第三阶段:理论总结与推广(20xx.6—20xx.7)

  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撰写论文,编辑论文集,全校推广、验证,提升实验成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2、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3、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4、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案例(或课堂研讨课);

  5、结题报告和有关论文;

  6、学生实绩展览等。

  九、课题研究管理

  1、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把本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教师由事业心、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及时交流,反馈问题,相互促进。

  2、加强研究过程及档案资料管理

  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各项记录,副组长及时收集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及协调工作,定期召开研究情况交流、反馈座谈会。

课题实施方案1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坚持的是“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提高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文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通过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味化、人本化、生活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生活因素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好达到知、意、行的统一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

课题实施方案14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学科组(语文组成员众多,也可以分为两个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科组长原则上就是课题负责人。教师个人也可以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教科室提交《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导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

  (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课题实施方案15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campell,l。,20xx)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与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xx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xx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匡金龙、谢惠良、焦肖燕、伏晓峰、赵国防、尹志伟、孙敏、程继德、沈晓东、范艳华、钟国强、钱科英、钱阳辉、黄伟星、凌国伟。主持人为凌国伟、黄伟星。

【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题实施方案04-09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10-07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3-3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4-01

语文课题教学实施方案03-13

小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精选12篇)02-23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4篇)06-13

激励性课堂评价课题实施方案参考12-13

有关课题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7篇)08-16

关于课题实施方案范文合集四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