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时间:2024-03-27 18:19:44 感悟 我要投稿

道德经感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些感悟都写下来。但是,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经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1

  一个全新的问题来了:道,荒废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阵来自远古的风,而且还没完没了地未央中;然后想要遵道贵德,却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么该怎么实践道才妥?

  老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隐藏于第二十章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调侃了一番自己。

  为了便于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这些自我剖析之词重新分段一下,我们先看原文,这样多少能有点感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老子一口气拍了四组不同角度的自我写真,下面我们欣赏并分析一下这些写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明说的弦外之音。

  第一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攘攘地、热热闹闹、拥挤不堪地都奔向那条名利之路,那种态势就像是去参加一场盛大典礼或宴席似的,那种景象就像春天来了之后,熬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出门,登山或登上高台去迎春、赏春一样的。

  我(老子):淡泊这些俗套的东西,不动声色地保持着宁静,像尚未开口说话的婴儿那样,只留给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语的,甚至连嬉笑都不会,唯有清澈。因为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浑水,所以看似没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组:“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满满的,各种欲望似乎已经把大脑和心中所有的空间都装满了,好像有很多的收获,丝罗绸缎、金银珠宝、宝马坐骑、四驾马车马车什么都搞得风生水起,好像都非常丰富,丰富至似乎还有多余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这些东西都搞丢了,都搞没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个弱智一样的!哎!我大概就是个愚蠢的家伙吧!

  第三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满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着自己,他们或炫耀学识、或炫耀财富、或炫耀服装、容颜、甚至连脚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满世界的人(俗人——理解为世人——满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会算计,什么事情他们总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没得炫耀;在精明算计方面,我更不行,好像个闷葫芦一样的',怎么也不开窍,没有巧智,没有不善机巧行事。

  第四组:“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众人:众人都以有财富、有地位为荣,以这些证明着他们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说了我像个没有长成孩子的婴儿,婴儿以什么为贵呢?当然是以能吃到母亲甘甜的乳汁为贵了。

  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有点儿感觉的。

  《道德经》第六章,首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章,再一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德经》第十章,谈到过婴儿与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自谦自嘲的老子终于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错,这些就是明道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四组鲜明的对比之外,老子还给自己来了自画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无边无际;渺渺茫茫地飘忽如风一样,没有踪影,没有尽头,没有停留。

  这不正是未央的节奏嘛。

  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节奏嘛。

道德经感悟2

  道德,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可是,道德抉择却十分艰难,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件道德抉择的事情,让我从中体会到令我终身受益匪浅的道理。

  还记得那一天,我接到老爸的“命令”——用他给的十元钱去买一瓶香油。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一路上,我享受着太阳温暖的光,倾听着鸟儿的歌唱,是我心旷神怡。这时,几个晶莹剔透的泡泡飞到了我的面前。顿时,我好奇心大发,迫不及待地跟随着泡泡去一探究竟。我来到一个小女孩面前,只见她吹出一串又一串的五彩缤纷的泡泡,这些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动人的光芒,令我心动不已,一个愿望也油然而生,那就是去买一瓶泡泡。

  不一会儿,我来到了超市。超市里人山人海,货物也玲琅满目,使我眼花缭乱。我从货架上拿下一瓶香油,一看标价,正好十元。我遗憾极了,心想:只能抛弃这个心愿了。我闷闷不乐地抱着香油走到售货台前,把钱交给了售货员。可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忙昏头的售货员竟把五元钱递给我,我惊讶极了,先是目瞪口呆,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售货员找错了钱。顿时,我的心中一阵窃喜,攥着钱走出超市。

  望着这五元钱,我心中犹豫不觉。既想买一瓶泡泡,又对自己的想法而羞愧。这两种思想在我的脑海里作起了斗争。最后,羡慕之心驱使着我来到超市,用五元钱换来两大瓶泡泡水。我拿着泡泡水,走在干净的小路上,周围美妙的景物仿佛都在嘲笑着我。而我的心中,也没有如愿以偿的快乐,反而,心情无比的沉重。本来的好心情蒙上

  了一层厚厚的乌云。我久久地凝望着泡泡水,接着,又走进了那家超市,将泡泡水轻轻放在货架上。顿时,我仿佛如释重负,望着湛蓝的天空,一股骄傲与兴奋的'心情涌上我的心头

  经过这次的道德考验,我明白了,道德的实践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做好自己,不受别人诱惑,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次的经历带给我道德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道德经感悟3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不仅每个人发了本《道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举行讲座。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后来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赞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大概含义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同;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无“和”有“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同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出处。这一章说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诉人们怎样去认识大道。在老子看来,”道“是不能够用语言确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远而又深远,是万物所从出的地方。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成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道教的思想基础是老子和庄子在当时条件下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并存的现象,有些思想现在看来有点无稽之谈的感觉,但在当时条件下,正由于这种无稽之谈的联想的解释中产生了理论宇宙无极与太极玄学秘籍的大门。也就是说揭开宇宙的奥秘。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只有一个宇宙的道理。这就是”道生一“的一个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个理念,存是万物的基本意义,亡却是万物的最终结局。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万物为生存而奋斗,在奋斗产生矛盾,在矛盾中产生新物质,这就是”三生万物“的理念。这就是潜藏于古代宗教中的哲学思想。

  而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而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正如卢川芳郎所说:《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知识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带领下,我将继续前行。

道德经感悟4

  说句实话,只有5000言的《道德经》我没有完整地看完,当然,不是我的案头没有《道德经》,看不完的原因:一是觉得读它无多大用处,现在的社会变化有多快,我们的状态似乎永远在跑,“充电”、“造血”、“补钙”尚且不及,哪有功夫到“小国寡民”处接受教育;二是不看也不行,现在是国学热,《道德经》是绕不过的“热点”,如不知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巧若拙”、“无为”等词汇及其含义,是会被文化人讥讽为没文化的。

  房价又涨了,某某和某某在西安买房了;股市跌了,某某和某某这回贴赔里肉了;中美“贸易战”开打了,中国经济形势趋于严峻~~~。听到这类消息,我们从祖先那儿继承的“储蓄以备不测”的基因,惶惶跳动,尽管你心急得并没有好办法去拉房价。不说现在是以财富论英雄,就是自称“君子安贫”的孔子也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上周开会了,A到B地当了一把手;昨晚聚餐,C为晋级请客了;接到请柬,D于x年xx月xx日x时举行开业仪式。听到这类资讯,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立刻提升自己的资历和水平。不说现在是以名人论英雄,就是在逐名路上“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也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张三看你工作,摇头说“工作不是你这样干的”;李四看你教育子女,摇头说“娃娃不是你这样管教的”;王五看你爱好,摇头说“时光不是你这样打发的”。听到这类开导,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的脑子给换了。不说现在是以成功论英雄,就是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也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了陌生亲戚,母亲怪我不热情;喝了两杯酒,诸位责怪我没了君子风;晚上看书,老婆询问是否讨厌眼前人;长期没个电话,故旧见面叹息人心炎凉。听到这类幽怨,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变成演员。不说现在是以境界论英雄,就是代表文化的孔子也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人生忧患识字始”,这是古人的感慨。可见从古至今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人,另一方面也限制、局促和樊笼人。在世俗流行的文化大舞台上,似乎功利文化、成功文化、境界文化、水平文化永远是主角。尽管我一直有些木讷、迟钝和懒惰,也在文化之中艰难跋涉、彷徨徘徊、痛定反思、幡然变革。凭良心说,我要感谢文化,文化对我施惠多多。只是在追逐文化的过程中,却也不断地在丢失自己。这好比衣服越来越宽大越华丽,而自己却越变越渺小越孱弱。

  前几天听有位老师讲解《道德经》,因这个机缘,我才重识了一回《道德经》。

  在玄乎其玄的《道德经》中,我没有看到老师所讲解的博大精深,但我看到了自己和内心,看到了一个踏实和快乐的人生。实在对不起老师:请允许我的偏颇,请原谅我的浅薄,

  先说,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若避开“名利”二字,自是虚伪,但“名利”的度要自己准确把握。如果拿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所谓强者文化、国家标准要求自己,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挣断筋折了命也达不到。对于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在所谓的“文化”中折磨生命呢?!《道德经》有言“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想想,我们这辈子接受了多少“过分和奢侈”的文化?我们累在其中矣!

  接着说“成功”文化,即所谓的“有用”文化。“不以效益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浪费生命。”我们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子女必须这样做,也建议别人这样做。似乎人生有可以预设的理想、目标、路径和方法。成功可以复制,胜利可以擒拿,我们几乎把自己也要求别人活成工厂里的流水线。《道德经》有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想想,人之所以有差异,绝不在于身体或外貌,而在于性格、气质、禀赋等精神的千差万别。要“活”的精神去适应“死”的身体,这可能吗?我们痛在其中矣!

  再说“境界”文化,也可以说是“格局”文化。境界确实有高下、大小、俗雅之分。但芸芸众生,宛如大千世界。牡丹有倾国倾城的魅力,月季也有常开常新的风貌,境界孰高孰低?松柏有傲雪的气节,凌霄也有缠绵的柔情,格局谁大谁小?龙凤高雅的人都没见过,鸡狗庸俗的人见了用脚踢,难道要人丢了实在的俗去臆想虚无的.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本是天地间不同的“刍狗”,何必要憎恨此“刍狗”而羡慕彼“刍狗”呢?我们苦在其中矣!

  最后说“水平”文化,本来工农兵学商,舞台不一,角色迥异,拉到一起比水平,好比牛马羊比赛跑。现在,艺术家羡慕官员的水平,教授羡慕企业家的水平,农民羡慕包工头的水平,房地产商羡慕金融家的水平,每个人恨不得化身成千万,地位、财富、才艺、幸福、健康兼而俱全,缺一样就长吁短叹,郁郁不得志。《道德经》有言“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还有言“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那么,不让人变得安心、变得纯粹、变得满足的所谓“文化”,难道不要摆脱吗?我们燥在其中矣!

  我们知道要道法自然,但我们常常法文化;我们知道要以人为本,但我们却不知人之本是自己;我们知道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但我们却拼命追求生命的欢畅。我们吃"文化”这付药也中了"文化"的毒。

  你见过小草的苦恼吗,你见过小孩心乱如麻吗?你见过天的牢骚地的愤懑吗?当我们被所谓的文化弄得不开朗不舒展不自由的时候,何不读读《道德经》,悟一点自然!

  忽而想起了苏轼,想起了他的《定风波》。也许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累苦燥痛之时,重读了一回《道德经》,发现以前的自己不过是所谓“文化”的一棵墙头草,发现内心才是生命的家园自己才能成长一切的根。面对风雨、面对坎坷、面对前程,他释然了。借一次途中淋雨的机会,小题大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独行,”

道德经感悟5

  像璀璨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忆;像从天而降的一滴甘露,清爽。但又是那么的朴实。而生活中有道德的人,就像那璀璨的星光,清爽的甘露一样,在人群中绽放他的光辉。

  道德二字是朴实的,但却又是神圣的。它像一箱宝藏被藏在人们心灵的深处,只要那些聪明人懂得如何去挖掘它。这些包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一旦你拥有了它。在精神财富上你就会更加富有,然而这些聪明人只是少数的。许多人都在幻想。

  我知道,我们的幻想毫无价值,我们的计划渺如尘埃,我们的目标不可能在幻想中实现。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踏实的'行动。

  一张宏伟的世界地图,永远是人们的思想,它不能带着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分毫。计划是成功的起点,但想要获得成功、获得精神上的巨大财富——道德,就必须付出本分、德善的行动,从此刻做起!就此刻!我们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体现道德,但在椅子里空想的人,就注定是失败者。

  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点滴积累,就有可能成为明天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课上认真听讲是对老师的尊重,是道德;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是对环境的维持和保护,是道德;尊老爱幼、帮助别人、倾听别人说话等等都是道德的表现。

  明天是软弱者成功的日子,我们并不软弱;明天是懒惰的人找借口的日子,们并不懒惰;明天是失败者成功的日子,我们并不是失败者。

  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相信自己,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经感悟6

  道德在生活中是一种礼貌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原本我只是一个把道德挂在嘴边,而不明白它含义的人,但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后,我最终明白,“道德”这两个字很沉重,它不单单只是两个字。

  翻开了这本书,第一个故事映入眼帘:微笑的力量。微笑?这不是我常常做的吗?它也有力量?看完了这则故事,我的问题解决了,是的,微笑也有力量。

  这则故事写的是:一个叫金晶的女孩,9岁那年因患了恶性肿瘤,必须做截肢手术,锯掉右腿。应对人生的不幸,金晶没有哭,选择了用微笑;爱点亮自我的生命之光。在金晶手术两年后,金晶的妹妹出生了。她从来不会和妹妹说自我的痛苦,而是把欢乐和鼓励带给妹妹。她经常这样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是你愿意选择哭泣还是微笑。”金晶以最自然、最自信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之花开到极致的绚烂,让我们相信,天使在人间创造的传奇!

  读完这则故事后,我最终相信,微笑也有力量了。它虽然仅仅是一个微笑,可是,它能在别人沮丧时带给别人鼓励的力量,能在别人欢乐时带给别人分享的力量。

  我应当是比金晶幸运。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女孩,可是我不像金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我不像她,选择用微笑应对。我在家里似乎是个小公主,什么事都不做,只要把学习管好就行了。所以导致我遇到一点点麻烦的事就大声嚷嚷,有时还可能嚎啕大哭;遇到了点困难便知难而退,不再做了。我连金晶的一半坚强都没有,真的感到很惭愧……

  其实道德就是社会中自然而然构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但其实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自强,自爱,不贪图不属于自我的东西,用微笑去看待每一件事!

道德经感悟7

  从孔子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知道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的。

  对于中学生的我们来讲“道德”是我们在平常的生活里必须拥有的。

  在学校我们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家里我们要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在马路上我们要帮助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我们要给老人、孕妇、小孩让座;在考试中我们要独立完成试卷;在与其他人讲话时我们要文明用语。

  前几天我在书店买书时看见了一本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我觉得这是我们正需要的一本关于道德的书。书中提到“利益的均衡点”,既然我们身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交换还普遍存在,我们就不能回避“利益”。这样看来,社会矛盾就不是单单是靠提高道德水准能解决,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或许找出利益的均衡点、解决问题才是你最大的道德。想想看,马克思果然伟大,他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也就像书里所说,尊重每一个人利益和生存权利。

  是的,从整个社会看不存在“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还记得社会学里说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那每一个人都既是“自己”又是“别人”。如果我们损了“别人”的“利”,最终也不会“利己”;我们在“利人”的同时,最终也不能否定了“自己”的利益,这样就可能生出一批专门捡便宜的人来,最终却耗费了整个社会利益。

  总而言之,道德就是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

道德经感悟8

  “哎呀!快迟到了!怎么办呀!”我一边看着手表,一边小声地说着。我身上背着书包,不能跑得太快。

  “又是一个红灯!早知道就早一点起床了!”我一边埋怨着,一边用力地跺着脚。我刚刚踏进斑马线,突然,有一辆银白色的车子从我的旁边,飞快地开过,是我刚刚踏出铺的脚又收了回来。

  顿时,我的脑袋里出现了一个念头,就闯红灯吧!而且这样还不会迟到!

  我心里暗暗的窃喜,因为我找到了不迟到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刚刚走到斑马线的`的中间,又有一辆车,像刚才那辆银白色的车子,开得飞快,那我岂不是小命不保了。而且,如果我闯红灯的话,后面的人也会跟着我一起闯红灯,这回是在正常行车的汽车无法通行的。假如入除了交用事故怎么办,我可承担不起责任!

  我的窃喜没有了,但是我又马上想到了不闯红灯的另外一个结果。

  如果不闯红灯的话,我就会被老师批评,还会个班级扣零点五分。但是,这样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就不会有人,因为我一个人上班迟到。

  虽然那天我给班级扣了零点五分,但是,我用自己的思想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做了一个没有失去道德的人!

道德经感悟9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思想巨著之一。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倍感荣幸,能借助这本书,穿越历史的长廊,瞻望古人的智慧,实乃吾之机缘,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短短五千来字中,融入了古人对世间的看法和大智慧,多少后世伟人靠着这本书,修身、理国。唐玄宗从这本书里得出治国之道: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思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鲁迅评价老子: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

  毛主席评价老子: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学楚辞,先学离骚,再学老子。黑格尔评价老子: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然而这和直接有关国家的各种科学研究并没有联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道德经》的魅力可见一斑。

  一个道字贯穿了《道德经》的始终。因此,我们想要从道德经中得出并感悟其中的思想智慧,必须弄清楚何为“道“。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道是万物的起源,是鸿蒙的初始,世界的开端,也是一种顺应天时的变化之道,道德经强调,人为应该顺应天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要与自然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共生共存。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情,一旦违背了“道”,那就一定会受到惩罚。“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循环往复的规律。“道”不可用言辞描述,“道”无处不在而又无形无踪。因为世界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所以老子喜欢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在事物不断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老子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

  无形的大道之中,贯通着“有无”,有形和无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对立统一于一个事物的有机体之中,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就好比白马非马的悖论一样,两者皆有理,两者却又皆无理,只有将他们合而为一,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无之道,又告知了吾辈应当提倡改革创新、反对墨守成规,也应当善于开拓创新、标新立异。对于传统,我们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站在当时的时代环境去做出评价,更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有的人只看到老子之道的一面,就好比中国哲学家为了具备这种状态的实感而把自己关闭在暗室之中,闭眼不看经验而一味沉思他们的“无”的概念,这的确是一个随之而瓦解了他们的理解力,使所有思维自身都趋于终结的概念。

  道家学派,讲究辩论的同时,兼顾修身之道。谦谦君子,不是生而为圣人,而是经过后天的打磨。没有天生的圣人,那些贤人君子们之所以受人敬仰,都是后天“修”来的结果。与佛家不同的是,道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修行,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轻松做到。圣人都能知道直接的无知,懂得自谦和永不停歇的学习。又云善下着为王,不武不怒,不与人争,内敛成就天道,且为人需善良,做正直的人,“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露。

  我虽才疏学浅,但也能在这本书中汲取到精华,利用这些古人留下的大智慧去明确自己的道路,但一昧的去照搬照抄,也就与“道可道,非常道“的教诲相背离了。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我希望我能借这本书,增强己身,帮助他人,报效祖国。

道德经感悟10

  在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子设备读书,纸媒书渐有式微的趋势。但真正喜欢读书的,还是偏爱纸质版,那柔软纤维的触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偶然间遇到一本《道德经》,这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贯穿全书的是朴素的辨证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书中有很多流传很广名句,其中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意思就是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竞争与压力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竞争,却忽视了生活最本真的需求,每天生活在竞争的压力中,心力交瘁,渐渐迷失了自我……在2500多年前的《道德经》这本著作中,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不争,顺势而为。老子享年101岁。

  世间的事,有时很奇怪,你不争,不代表你就得不到;你争,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这样等到机会来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相应的事情,同时也享有从容、闲适的人生。

道德经感悟11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网,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中之,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感悟12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做人的根本。但现在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仍然存在。

  20xx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造成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而且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后被证实,这个男子的父亲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的副局长李刚,随后这一事件被称为“李刚门。”

  “我爸是李刚”这一事件,那名男子仗着父亲有权,就以为可以为所欲为,撞到人后不停车,这是无德的体现,在食堂就餐时,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的将勺子往桶内丢,勺子便会滑到桶中,那么人们将会到桶中去捡,这样,我们所吃的岂不是很不卫生,所以希望大家都要有道德心,遵守道德。

  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孩突然从10楼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了过去,一把抱住孩子。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本能中伸出的那双手,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生命,也让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在温情的感染中重新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对人的善心有了信心,对道德前景有了乐观的认知。从此,吴菊萍被人们评价为“最美丽的妈妈。“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当我们看到这一幕幕场景时,如果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或许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吴菊萍不考虑自己是否会受伤,只想到要挽救这个小女孩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并不难,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经感悟13

  道德在人生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像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浆。拥有道德的人,就像船拥有了动力,才能一步步开往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

  可是,在生活中,我却常常被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困扰着。我家楼上的人就是那样没道德的人,从他们家窗户你会发现经常有东西往下扔:垃圾袋、零食包、茶叶、牛奶、尿不湿……这些垃圾飘飘洒洒地落下,有一次还砸中了一个小男孩的头上,砸出了一个包,惹得小男孩哇哇大哭。我经常说楼上的人,可他们似乎不当一回事,等有垃圾的时候,还是从窗户顺手往下一扔。

  有一次,我在医院里听到一个男士在大声地叫骂着。经过了解才得知,原来是这个男士的儿子发高烧了,一来到医院就大口大叫,不想排队等候。可是医院也有规定,如果人人都不排队,哪来的秩序呢?这时护士赶过来劝慰:“大哥,您能先排队吗?我们这里是医院,病人需要安静。”“我才不管你们规定不规定,快点,不然我就投诉你们。”他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把医生揪出来给他孩子看病。这样的人他又怎么会理解,其他人也是病人,也需要治疗呢?只怕他只在乎自己的孩子而已。

  那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这样的没道德、没素质呢?答案是明显的,生活中还是有许多有道德的`人。你看,有一个小女孩在街上看到垃圾,主动捡起来;你看,在图书馆里,大部分时间是没有人在大声喧哗的;你看,红灯亮起的时候,斑马线后面是排着一列列小车的;你看,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老百姓们都是积极伸出援手的。你看,当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时,是那么的美丽。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它是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个道德的人,道德是一种纯朴的美,是一种和谐的美,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

  道德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做一个道德的人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如同大海捞针,但只要控制好自己,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做到。

道德经感悟14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感悟15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xx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经感悟】相关文章:

道德经感悟心得05-18

阅读道德经的感悟08-31

道德经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经感悟心得(精选10篇)07-05

道德经79章感悟心得06-22

道德经感悟心得6篇11-05

道德经感悟心得(6篇)11-05

道德经典散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