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

时间:2023-01-29 17:58:34 感悟 我要投稿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

  下午到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电影不错,票价贵了点,但是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全程场面宏达,故事节奏感极佳,没有多少拖泥带水的“划水”镜头。所以觉得还是价有所值。

  从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其实是一个“前传”。讲述的是《流浪地球》之前发生的故事。这就

  明显可以看出来,由于《流浪地球》票房的成功,以及流浪IP的增值,这一次制片方投入了更为高昂的制作成本,花了更大的心思。

  在钱用到刀刃上,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大IP、大投入、大制作带来了大进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第一部,大家多少还带着一些包容的心态,愿意为国产科幻片提供点“良心支持”。其实大家也多少明白,流浪地球1大致也就是好莱坞基线水准。但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疼,好莱坞制作效果再好,讲的也是美国故事,或者是美国式思维的故事。

  要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人的科幻故事,讲中国人对世界、对宇宙的责任、思考和担当,那只能是中国的科幻片。

  时隔四年,《流浪地球2》相对于之前作品的进步,不仅仅是显而易见,严格地算来,可以说是巨大飞跃。预算的充足,可以从每一帧画面都看出来。无论是从商业片、科幻片、故事片、爆米花片,甚至是科普片等角度,这都是一部合格或者说优秀的作品。

  如果联想更丰富一些,《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两部大片,上映时隔四年。中间的三年,正好是疫情封控比较长的时间。我的'写作正好也记录这几年的魔幻时光,因此在看电影的时候,疫情这三年,各种魔幻场景,也交替和剧情关联着想起。

  和第一部作品相比,我觉得是经过这几年的疫情教育,大家对“国际主义”思维也有了“不过如此”的看法。体现在剧情里,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做主角,甚至说是中国人带着“主角光环”完成拯救人类的故事。

  这当然是现在的超级大国,不愿意看到的,《新乡时报》似乎还发了评论,说流浪地球的故事,走得太远—— 无非是故事里,现在的超级大国不仅不重要,而且甚至有某种“拖油瓶”的感觉。

  这世界好莱坞拯救得,美国人拯救得,中国人就拯救不得?《流浪地球2》,可不惯这个毛病。你们干不来的,干不动的,撂挑子的,中国人来干,而且还能够干好.......

  所以,这个故事好就好在这里,他甚至映射了很多现实的东西。当然,也有遗憾,这个遗憾,就是把反对的力量,过多集中在街面上、集中在对抗冲突中,实际上更应该是“舆论”。没有反映出“舆论战”的残酷性、真实性,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破坏作用,这毫无疑问,有点不接“互联网地气”,也缺了互联网时代的反对精髓。

  照我看,《流浪地球2》就该有各种网红专家在网络上表演的桥段:

  —— “太阳都多少亿年了,哪有什么太阳老化?”

  —— “氦闪就是个太阳小周期爆发,和一般的太阳黑子有什么区别!”

  —— “氦闪未必会死人,但是流浪地球一定要死很多人的......”

  —— “人家美国人要退出什么行星发动机计划,日子过得像花一样,反观我们......”

  ......

  网络舆论战的争夺,没有写入剧本中反映在剧情里,当然不符合现实。不过我也理解,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战场。约束条件极多,尺度也不好把握。也只能说有一点遗憾。

  当然,电影里的装备、科技,确实很酷炫很现代。比如,一开始的无人机大战,我觉得就场面感来说,就丝毫不逊色于以前看的美国《星球大战系列》.......

  所以,这电影很值得一看。看热闹也好,看门道也好,安心去思考一些东西也好,都有不少的“看头”,配得上中国科幻巨片的进阶作品。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2

  年前,老师给我们推荐了阅读书单,书单里就有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每年过年给亲戚朋友们拜完年,老公便会带着我和孩子们去看电影,今年带我们看的电影是《流浪地球2》(The Wandering Earth I)。

  据了解,这部电影改编来自刘慈欣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2》则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展现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起手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经历。以电影的方式拍摄出来展示在大众面前更有画面感,特别震撼,特别有教育意义,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让更多人看到也了解到我们共同的家地球的重要性,“电影里刘培强问面试机器人:我们能活多久?机器人回答:源于人类的选择。”道出了地球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一起来保护和爱护它,地球能为我们所用多久,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如何保护。

  之所以一直以来超级喜欢看科幻片,源于上学时对古希腊文学的热爱,不过以往看的都是国外科幻电影。那时候,就一直幻想着咱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拍摄出类似这样的科幻大片,万万没想到今年在春节过年时,居然能看到自己国家拍摄的科幻冒险大片。多年来心里想的小小的心愿就这么很奇怪被实现了。实际《流浪地球》也是出于自己国家之手,不过当时我没看,这次看了还是有特别多的.触动。

  这部电影相比以往的科幻片拍摄更有技术,立意明确,表达的内容更新颖更有创意,拍摄技术凌驾在现代科技和未来遐想之上。从技术到故事的全面升级,不仅展现出人类在末日来临前的众生相貌,太空电梯,空间站坠落,月球核爆等科幻奇幻也令观众叹为观止。该电影集合了很多资深有实力的演员吴京、李雪健、沙溢、宁理、王智、朱颜曼滋等主演,刘德华特别演出,郭帆执导,郭帆、龚格尔担任编剧,刘慈欣监制的科幻冒险电影。片中印象很深的是李雪健老师,当时看过他拍摄花絮,68岁的老人对电影如此敬业和执着,深深触动了我,一位为电影而生的人,他的专业,在影片中李老师扮演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李雪健饰)临危不乱,当大家开始怀疑,开始抱怨把互联网设置在北京导致迟迟开启不了时,在刘德华扮演的架构师图恒宇坚持不懈不放弃的坚持和丫丫配合下一起完成了互联网的链接,李老师扮演的周喆直老师一直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慌乱中给大家些许平静的力量,向全世界娓娓道来一段万年前的历史,“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

  电影有太多的看点和感动,孩子们都看哭了,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大自然。在《流浪地球2》中,人类对家园、故土的留恋,在面对危机时,不是坐上飞船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和地球一起流浪,影片中根值于中华文化,显示对家庭的重视、对亲人的思念。开篇是刘培强在祭奠他的父母,烧纸这个意象就是非常传统和中国的,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寄托哀思,也经常说有一天我们会在天上再见,而影片最后,通过技术,我们真的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地方,见到了思念的人,人物刻画从年轻到年老,生命从有到无,韩朵朵的敢爱敢恨,敢怒敢言,和刘培强从爱情到了结婚生子,到得病去世,一路刘培强的陪伴,照顾,温暖而温馨,为给家人们争取名额,为了国家的责任,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选择继续开启航天员之路,道出了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和重视。架构师图恒宇对家人YY的思念,融入了影片中,通过魔方宫格一样的场景,将图恒宇和丫丫所在的场景片段画面合集放在了一个又一个小方格里面,而小方格又组成了魔方,我们快速的了解到了四维空间。至少让我第一次快速的了解什么是四维空间。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是数字生命计划。据了解由碳云智能构建,以Digitallife的宏伟目标,希望通过现代的基因检测技术、智能设备等等,将人类现在的个体数据采集完毕,并储藏在虚拟世界里里,通过一系列医学、生物模型,通过分析自己的虚拟数据,来预测自己真实的个体寿命、疾病、患癌风险等。我个人对数字生命计划很感兴趣,不过在影片中,数字生命计划被禁止的,不被开启。电影里,除了数字生命的构建外,还有意识的上传与下载,这和马斯克的脑机计划有非常相似的关联度,马斯克说:“尽管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我们有信心,一个脊髓受损的人恢复全身功能是可能的。”Neuralink的工作是“让那些几乎不可能激活他或她的肌肉的人”重新活动起来。数字生命与这种意识的上传下载,让现实的人失去了肉体,也可以永生下去,同时也引出了系列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

  孩子们看得仔细,知道最后有彩蛋,我们等到最后,把彩蛋也看完了,孩子和我分析了MOSS和跟图恒宇的对话中,一切的灾难貌似是MOSS所为,最后的彩蛋貌似也为《流浪地球3》做了铺垫。

  总之,这个影片有很多看点和感动,很多触目惊心画面和超强的视觉体验感,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去看看,个人分享感悟有限,不能全部一一给大家分享出来。

  顺便说一声,最近的《三体》剧,也拍得不错,春节期间也可以追一追。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3

  《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其实没有太多好说的,特效很好,奇观很过瘾,但是剧本也就中规中矩,表演甚至有诸多糟糕的地方。打分大概在6.5分吧。

  优点部分肯定是特效和奇观的搭建,虽然这次只是炸了一个月球,但是我感觉做的比上一部要好。故事线更多也更丰满了,基本前作的优点有得以保留,又加入了很多更硬更扎实的故事。能把一个前传性质的故事拍成这样其实也很难得,没有了地球在流浪的高概念,却仍然让观众有不俗的视觉体验,值得夸一夸。

  另外,刘德华那条线也很精彩,特别是当他潜入基地要让女儿获得完整的一生后的那一整段镜头组合,到他的倒影被雷射枪击碎,简直是一气呵成,很妙很妙。最后他进入到电脑里的那段戏堪称全片最科幻的场面,比炸月球还要科幻。只可惜这条线的人工智能被一笔写烂。

  在月球回望地球的那几个画面也都拍得非常美,如本条推送的封面那样的镜头,坐在核弹变的宇航员最后一次回望地球,很难不让人动容。

  缺点方面首先还是和《深海》一样,和太多电影太像了,倒不是说两部电影都有抄袭的嫌疑,而是太多直接拿来就用的东西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也很可惜。动作和机械场面像漫威这类的好莱坞大片也就罢了,就连人工智能的名字都要向《志明与春娇》系列学习“n55!w!”的梗,实在是让人无语,这种包袱在看过其效仿对象的观众眼里就很刺眼,而这个点又没有什么新增的信息量,完全是为了抖包袱而学着别人抖包袱。

  其次是我看到这部电影有学漫威宇宙搭建的苗头,而且学的还是《惊奇队长》那类纯为铺垫而出现的作品。影片前半部份不厌其烦地给闪着红点的摄像头特写,还配上“嘟嘟嘟”的音效,生怕观众注意不到他要铺垫。当我已经被烦得想知道到底是在铺垫什么人机大战的时候,电影开始专心炸月球了,当我以为这个设定要烂尾的时候,彩蛋来了(又是致敬《星际穿越》的房屋上帝视角……),但看彩蛋那意思却是这个悬念下一集才告诉你。真的.让人恼火,拍电影就拍电影,喜欢连续剧就去拍剧集,谁要等你那么多年啊?还搞不好就要扑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退一步说就算要铺垫,也不能有太严重的bug吧?为了体现AI的强大,顺便把之前说的数字预言梗给圆上,非要说那台其实很弱的AI策划了这一切,真就当面吃书!调子起蛮高,结果却这么拉跨,实在是让人生气,就这一段让这部电影只能六分起评。

  最后就是表演和节奏。吴京不会演感情戏就不要让他尬演,开头的直男感情戏看得真的让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本来电影时长就已经收都收不住了,这种完全不重要的情感戏删掉也无妨,完全不理解留着干什么!

  还有那个黑人配角,不是我歧视黑人,是他自己歧视自己。没认错的话此人是一个黑版伏拉夫,是一个靠所谓的“爱国”吸引流量的网红。我不理解这种人凭什么会出现在这样一部还算正经的电影里,而且他的角色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他的存在甚至反而打乱了影片本来就不多的节奏,所有的试图幽默在他身上都是灾难,超算550C的那三声哈哈哈都比他搞笑!好在这俩表演灾难都在一条故事线上,否则这电影不可能及格了,那便可惜大了!大概导演也明白这一点。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4

  看完《流浪地球2》最大的感触就是想再立马看一遍《流浪地球》,因为2实在太精彩了,特效拉满,细节到位,内容格外充实。

  在看太空电梯危机时,我以为《流浪地球2》要演反叛军的事,刘培强的年轻时代会是一个战狼一般的存在。

  结果,我猜错了,刘培强没有被塑造成一个个人式的英雄,相反随着剧情的走势,《流浪地球2》为观众展示了老带新的薪火传承的精神,无数的刘培强师傅类的老战士,带出了无数的刘培强,恐怕也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才让刘培强最终毅然无畏的牺牲自己,让地球摆脱了后来的木星危机吧!

  图恒宇的那条线,其实我是有点没看明白的,在我看来,图恒宇对女儿数字生命的执念是一种病态,我的认知层面可能更像马兆,会觉得人死了就是死了。所以,我会觉得影片里互联网联机任务是失败了,而既然“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那么应该有备选方案,比如说像《流浪地球》1里面那样人力点火的备选方案,而不是干等着奇迹发生。

  丫丫的数字复活是一个意外,图恒宇和马兆的死亡其实也是意外,图恒宇的数字复活更是意外中的意外,既然是意外叠着意外,奇迹就不是我等芸芸众生可以坚信不疑的.事情,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备选方案中努力,顺便被奇迹摸摸头。

  而且影片里,我在看到片尾彩蛋之前,甚至认为月球危机正是受图恒宇上传了丫丫导致,我一度以为丫丫入侵了moss以后会成为终极boss,没想到她成为了奇迹。

  总的说来,《流浪地球2》真的是让人意外的惊艳,我想自豪的说一句: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硬核科幻!世界级的科幻!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5

  这是一部更加专注于故事/人文,在编剧上下足功夫,最终不负众望,成果斐然的片子。影史上能同时做好多故事线和大剧情时间跨度的电影真的少之又少,或者说大部分剧组导演根本不会选择这么做。我能想到的例子只有复仇者联盟,毕竟漫威是靠它来一举收割旗下不同超英的粉丝,属于为了加角色而磨剧情。但球2显然不是这样(不然它不得往里塞几个流量明星),而是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好而选择了更为困难的道路。这背后需要的是高超的编剧指导和一个专业、耐心、负责的编剧团队,而这些又代表着国内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工业化水平。

  当然,多故事线、多人物的代价就是缺少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不过球2已经做到保证人物不过于扁平化工具化,足够了。

  视觉方面,不论其工业机械的风格还是具体的元素,在科幻影史(包括球1)上都不算少见,所以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足够完整、扎实,这也就足够了。太空电梯是个例外,作为新元素放在开头给我带来了一点中国科幻震撼,效果很不错。应该说,流浪地球系列证明了国内完全能够做出2个小时以上、扎扎实实、没有大破绽的商业特效电影,而不只是错漏百出5毛特效糊脸一股塑料味的答辩(此处可指代谁请自填)。

  剧本和画面说了,还有声音。音效全程在线,不同环境下合理赋予的不同声效给人以沉浸感。让人惋惜的是,这次依旧没有能给我留下印象的配乐,一方面是剧情紧凑没时间放音乐,另一方面电影音乐要出彩还得靠汉斯季默久石让这种大师,光是工业化还不行。除此之外的小缺陷,几处地方的配音感明显,(可能与李雪健老师的身体因素有关)还是需要更多打磨。

  总之,球2是一部在方方面面能达到80分以上,值得去影院看的片子。它在剧情和视效方面做了许多“加法”,做到了不少以前国产甚至世界电影没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近年好莱坞科幻电影基本只会炒冷饭和玩旧元素排列组合的环境下,它带来了不少新的叙事角度与元素。

  而我也期待着在这基础上,国产科幻电影有朝一日可以开始做“减法”,在艺术性上更进一步,带来像《星际穿越》那样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

  大年初一看《流浪地球2》,电影拍的很震撼,但其实没看太懂,近3个小时,看得脑袋发胀。半夜睡不着,便坐起来重看原著和影评,才算有那么一点拨云见日,不吐不快。

  原本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成为了危机本身。

  这是流浪地球计划所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也是整部电影的矛盾点。想必过去的疫情三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悟。

  比起美国倡导的`方舟计划,让极少数有地位有钱的人得以逃离,绝大多数人留在地球等死,很显然,中国科幻界所要追求的价值观是一定要带着地球跑,哪怕要付出几代人受苦受难的代价,至少跟我同年同月生的又是济宁老乡的导演郭帆是这么拍的。

  你是想降低自己当下生活的质量,去应对一场可能百年以后才会遇到的危机?还是选择活在当下,享受这片刻的愉悦?

  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要让你受苦一生,才能求得人类文明的延续,你愿意牺牲你这一生吗?很多声音会说,凭什么要牺牲我,人类文明延续不延续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一直悲观地认为,当下世界的年轻人是属于躺平的一代,这些人甚至连下一代都不想生了,他们会在乎以后会不会还有人类文明?

  其实可以思考一下,人类文明的存在,是为了部分个体的满足还是为了广大人类群体的幸福?危机来临,是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保障少数人的生活质量,还是说为了绝大多数个体的存活,而牺牲少数人的生活质量?

  刘慈欣老师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周喆直先生在联合政府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万五千年前,大腿骨骨折是致命的,一旦大腿骨折就只能任由被其他动物吃掉。但是,人们考古发现了一根一万五千年前愈合了的大腿骨,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受伤之后,有人照顾他,有人给他喂水和食物,就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只有互相帮助,团结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文明。

  整部《流浪地球2》,说到底不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

  在中国电影产业萧条3年后,在第一部的四年后,在众人万众期待中,在三体被搬上电视褒贬不一的情况下,小破球2终于来了。

  没去看网上的评价和剧透,三个小时观影结束后,作为一个半资深的科幻迷,第一评价就是值了!就像电影那一句台词,希望,在我们这个年代,是宝贵的东西。

  作为电影工业的最好要求的科幻类型整体完成非常高。是服化道音乐演员剧本都很成熟。场面不逊色于任何同等投资的.好莱坞大片(距离阿凡达2这种差距还是有不小),但是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绝对是一流水准。长镜头下的各种磅礴大气的场面、视觉效果、质感,硬核且壮观。

  故事情节三条主线互相不牵扯,但是又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这条线原来应该不是很大戏份,但是表现和内容实在太好,不得不全部保留,导致全部观影时长长达接近三个小时。但是这条线加强了故事的思想性,也为第一部填坑,第三部也留下悬念。同时三条线又归集在一条暗线,即MOSS线,在MOSS如同上帝一般观察着人类的拼搏和希望。题外话:而三个人就是MOSS观察全人类的代表缩影,促进了MOSS的进化,人类危机不光来自于外部各种庞大天体,更加来自于内部的人类和人工智能。

  本部的思想性,对于同等场面好莱坞大片大部分都是完胜,绝对不是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战狼拯救,深刻跟随第一部的内核,宏大叙事结合宏大场面,乐观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刘慈欣个人一贯的观点,也跳出了好莱坞传统套路。只有我们这个5000年绵延不绝的文明才会有信心去执行一个需要花费2500年的任务。

  李雪健扮演的周没注意是什么角色,如果只是驻联合国大使,权利微妙的大了亿点,不过老戏骨全程演技在线,就是最后那个我们的人一定行稍微有些尴尬。郝晓熙这角色感觉有点多余,不知道为啥设计。吴京饰演刘培强,果然化妆显得嫩,恋爱情结是笑点。全片的泪点个人感觉是在沙溢饰演的张鹏最后的50岁以上航天员站出来,以及张鹏的手指点三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张鹏笑着说“培强,地球还是挺美好的”。

  三部曲个人认为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月球危机,木星危机,氦闪危机。刘德华这条线应该会在第三部有比较大的戏份。

  第三部应该会填一些伏笔,比如马兆的画的符号,Moss,图恒宇,图启动北京服务器的很多闪现画面,谁在预言每一次危机。期待第三部不要拖到四年后,但是也不要着急赶工。

  最后是地狱笑话:北京房价终于不贵了。图恒宇看到的北京房价是350每平米。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01-29

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通用6篇)01-29

2023年看了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通用9篇)01-29

流浪地球作文09-04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精选6篇)01-29

《流浪地球2》观后感(精选5篇)01-29

流浪地球2观后感(精选5篇)01-29

流浪地球观后感范文精选2篇02-04

《流浪地球》阅读答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