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23-04-24 15:30:01 晶敏 方案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16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16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 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 ( 研究进度计划 )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2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3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

  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规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提供专项支持。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分析,得以严谨化。

  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知识掌握和方法使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图形转化成数。二是根据数或式转化成图形。他们对“由形及数”看图写数类题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由数及形”看数作图类的`题。在固定的常规思维模式下,出现顺向思维易,逆向思维难,照搬模仿易,加工创新难的一贯性问题。另外学生思想上固有的依赖性,学习中同样得以表现,对老师的作图的依赖性特强,情愿空着手看老师作图,动口不动手,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学时常常画图来讲解或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而学生在解题上老师也想他们能通过画图来理解,可是学生却很被动的运用这样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数形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效果了。

  二、课题的认识

  新丰小学作为武夷学院“数字学习协作创新中心”的实验校,在学校机房安装潜能在线网络学习软件,部署1:1数字课堂平台,开展“基于1:1数字环境的实证教育”课题研究。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教学中的困惑,创造性地将“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到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训练中,学生借助这一平台调动听、说、画等各种感观进行训练,在此我们称之为“多通道”的数形结合训练。我们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题。

  三、研究目标

  1、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化抽象为形象,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数形结合”在小学中高年级领域中的运用,分阶段地进行数形结合训练。

  3、根据“人机交互”理论设计了“在线导学”软件,在此计算机平台中训练学生作图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研究对象

  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五、研究内容

  1、帮助教师根据所教的教材选择数形结合训练的内容,并在“潜能在线”网络平台的“在线导学”系统中上传训练的内容。

  2、以计算机作为数形结合的主要训练平台,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训练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录音、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

  3、利用可视化技术把学生完成的练习多方位进行分析,为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六、研究方法

  教师借“思维导图”为依托,以“数形结合训练”为课题研究,采用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调查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的认识,调查当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来解题的认识状态。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整理有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供实验研究。

  3、案例研究法:选择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数学教材中单位“1”的理解;分数的认识;路程问题等),作为素材进行分析研究。

  4、教育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加以论证。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xx年9—10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与培训工作。(重点培训课题组教师如何使用“潜能在线”网络平台。)

  第二阶段:(xx年1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xx年10月xx年12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

  (1)xx年10、11月为学习、认识与课题开题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1:1数字环境学习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与培训工作。

  (2)xx年11月-12月为试验阶段。加强学习,开展研究,收集资料、积累和整理资料,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业采集好并加以分析。

  2、xx年1月-20xx年6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努力实现与农村教学点的协同教学,实现资源的共享。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为课题总结、提高阶段。具体步骤为:

  1、20xx年7、8月,课题组总结、准备结题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结合自身体会,写出有关理论文章,准备结题材料,提供课题成果。

  2、20xx年9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做好结题工作

  八、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个人成果等装订成袋。

  2、研究活动的记录、照片、资料。

  3、组织上研究课。

  4、请上级领导与专家调研及评价。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

  为了更好地推进市级课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的开展,20xx年12月10日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专题会议。因时间关系和准备不充分,许多问题在会上未能阐述清楚,特辅以文字说明,希望有所促进。

  一、班主任为什么要重视本次课题研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能有效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发展

  1、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课题研究的内容往往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题

  3、课题研究是班主任想到学习、交流、协作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活动能增强班主任的行为意识。

  1、班主任平时工作表现为烦琐、细致、重复、枯燥的特点,容易导致被动与盲目

  2、课题研究使日常班级管理的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带着问题、需要观察和思考,要付诸行动,并有可见的“产品”,必须使隐性的问题显性化。

  3、有意识的研究行为能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实践模式的可借鉴性

  (三)班主任是本课题最理想的研究者。

  1、班级是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离开班级和班主任的工作,该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班主任有管理班级的自主权,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是主导性的

  3、班主任能最近距离的观察学生,所得的资料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也是鲜活的

  二、本次课题研究有哪些活动内容与班主任相关?

  (一)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必须要了解该研究已有的成果,研究者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做法,才可以用正确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现象,并使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次课题研究中设计的学习内容有两类:一是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二是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学习的形式也有两种:一是专家报告;二是自学。学习的途径除了向他人学、向文献学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即自主学习。

  我个人认为,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全面锻炼人的学习能力。教师更要“学会学习”,每有所得,即在学习提高。但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作系统学习,并结合工作实践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二)主题活动

  中学课题研究不是纯学术研究,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更多的归属于行动研究。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单个或系列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起着重要的实践支撑作用,如《实施方案》中安排的在本学期内要完成的三项活动:“班级美化”、“班级制度建设”、“主题班会课系列设计”等,没有主题活动的研究,多半要结合平时的观察进行(如日志式),难度更大,否则就会“纸上谈兵”,成为“虚假研究”。

  主题活动往往围绕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展开,取得实践过程中的资料(方案、成果和心得等),作为分析现状和问题的依据,进而提出策略建议。所以,主题活动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提取资料的准备,这就体现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特征,与平常的活动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有所不同。

  不同主题活动中的主体可能是班主任老师也可能是学生,还有可能是师生共同参与,因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而且老师也不能仅仅是班主任老师,我们尽可能地让其他授课老师也参与进来,如语文老师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布置作文(周记),从中得到学生真实的感受,发挥所有科任老师的作用。

  主题活动可以是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总课题方案中设计安排的那些活动,但也可以是某一个或部分班级的活动,甚至是某一类学生群体的活动,如子课题研究所必须开展的一些活动。

  (三)交流活动

  有研究,就要有交流。交流的形式:会议讨论、文章发表、成果(作品)展示。交流的内容主要有活动计划、过程资料、活动成果和心得体会。交流的渠道有:开题会议、学习会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结题会议、小组讨论会等会议渠道,同时我们还要在学校网站开辟专栏和建立QQ群的方式,搭建更为便捷的交流平台。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活动意义重大:一是在交流中完善方案、得到启迪;二是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三是把交流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推动自己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四是锻炼研究者的交流表达能力,适应不同的场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课题的交流活动有如下要求:1、所有的参与人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每一次活动之后,都要有一个心得体会,或一篇观点明确的论文。2、所有的子课题和总课题的内容分项(单项主题活动)的负责人要做好实施方案和总结报告。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征文、竞赛活动,争取获奖,增加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三、作为班主任如何参与到本次课题研究中来?

  (一)如何认识中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标准

  正如前文所述,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其成果主要以实践模式及分析性的报告的形式呈现,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不一样,研究者的心得也有不同。与学术研究的成果要有发现新的规律性知识不同,与应用研究成果要有发明新技术也不同。我个人认为中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标准应该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丰富了理论认识,贯彻了行动方案,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学生受到了教育,能为他人有所借鉴的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排除“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错误认识和畏难情绪,大胆地开展课题研究。

  (二)如何确定自己在本次研究活动中的'角色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的角色:

  1、学习者――要以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自己学。做到系统学习和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2、组织者――不管是不是课题负责人都要有一定的组织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成员分工和实施计划,“不打无准备之战”,精心谋划,才能万无一失。其次要组织好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如班级美化活动,就可以组织学生去设计,并写好设计的说明书和美化后的感受等。

  3、行动者――与班级管理的实践结合,要求我们班主任将研究活动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并充分发挥每一次活动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不但要完成总课题组安排的一些活动和任务,可能还要完成自己所在的子课题组的活动任务,还有可能要帮助其他子课题收集一些资料。如何安排好这些可能交叉重复的任务,理想的做法就是“揉合”和“共享”。

  4、观察者――资料的获得,新的观念的产生,都来自于自己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细心观察,这种观察要围绕自己的研究目标,有准备、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之后就要有及时的记录。

  5、思考者――思考也要勤于动笔及时记录思想的火花,到结题时,再作系统加工,连缀成篇。特别提醒的是,班主任在配合学校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同时,自己要对自己的管理班级的思想、思路、模式进行总结,要有所侧重地形成自己班级管理风格与特色。

  (三)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

  1、了解研究的基本套路(见子课题立项方案,或网上学习他人经验);

  2、广泛收集相关的文献(越多越好);

  3、在实践中有准备地进行尝试(一定要作最详细的计划);

  4、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及时记录(每项活动之后,都要求自己写一点文字)。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4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5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campell,l。,20xx)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与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xx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xx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匡金龙、谢惠良、焦肖燕、伏晓峰、赵国防、尹志伟、孙敏、程继德、沈晓东、范艳华、钟国强、钱科英、钱阳辉、黄伟星、凌国伟。主持人为凌国伟、黄伟星。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6

  为了推进“低重心,大面积,专题式”的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群众性草根式教育教学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发挥改进教育教学、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作用,同时帮助教师积累专业生活经验、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经研究决定,我校开展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师小课题研究。

  一、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二、选题要求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能由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

  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学校沙龙会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沙龙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沙龙会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沙龙会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沙龙会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室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申报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方案)。

  6.学校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室。

  2.区级小课题申报时间和区级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一致,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xx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与实施,学校教科室须依据制度来规范执行,让制度在具体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效性。探索制定《小课题管理办法》、《小课题结题鉴定评审制度》等制度,从把握到实施,从面上展开到点上突破,有效地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把小课题研究与对学校的考核、督评及对教师的考评挂起钩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证小课题研究健康、有序、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7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界定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已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英语学习策略,这就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阅读教学策略是英语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教师自己对课内外阅读教学组织和调控的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与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字母、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三)分级目标:

  三年级:

  1、能看图识单词,或认读所学单词。

  2、能朗读和理解学过的简单的句型及对话。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四年级:

  1、具有初步拼读具有一定规则的单词的能力。

  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字典。

  3、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从短文中获取大意。

  五年级:

  1、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2、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

  3、能通读简单的故事、短文,正确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六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所学对话,短文以及与教材难度相当的对话,短文。

  2、能够正确理解所读故事,短文的大意,能从文中找出有关信息。

  3、能够运用简单的阅读技巧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

  4、有较浓的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8

  一、课题提出

  1、“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基于这一点,进行此课题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从教学现状看,语文课程正在逐步趋向于综合性、生活化,但教学操作却流于表面及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索寻求落实“大语文”的渠道,通过“写作”构建起语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生活的联系。

  4、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却难解无米之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二、研究意义

  1、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首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能学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务必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挖掘一切可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春风得意,勃勃生机无限。

  2、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以习作为桥梁,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的渠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丰富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兴趣,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三、研究问题

  (一)主要问题

  1、解读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2、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寻求语文文本与其他学习资源链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落实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重点难点

  一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使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达到有效链接;二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各种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对比,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五、学术价值

  1、组织富有实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大优势。

  六、预期效益

  通过“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课题的开展,开放教材,拓宽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丰富写作的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9

  苏州南环第一幼儿园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而幼儿期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语言教育,就会给他们以后的语言发展、智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发展语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刮起一阵不大不小的“巴赫金旋风”。一位20世纪的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得到中国学界的青睐。该书的出版和对话理论的研究向世界宣告,“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的到来。

  如今对话教学理论成为中小学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中小学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但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少有运用。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教师的独白,而应该尊重幼儿的需要和能力,加强交流和沟通,突出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语言活动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一些美丽的词汇和句子,而更应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正符合了现在教育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实践、研究。怎样的对话是真正的对话,怎样的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对话的有效性。在掌握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话的效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在自然的氛围内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则充分理解幼儿语言活动中自己的特殊地位,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平衡点。

  二.概念的界定

  对话:按照它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我们认为:对话是指说话者与对话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对话的形式有多重: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幼儿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多重对话中的教师、学生、文本应该是语言活动中的三个主体,但是角色有轻重之分,教师在多重对话中应当是一个特殊的角色。

  幼儿语言活动:在幼儿园里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游戏,幼儿的语言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为2-6周岁。他们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

  三.理论的借鉴:

  1、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

  2、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的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于外部世界以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每一个儿童应被看作是通过与支持他的成人或同伴共同分享主动性活动来建构他自己的知识的主体。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

  3、.“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教师或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人,可以在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发挥“施工架”之功用,提供必要的建议或引导式的辅导,促使个体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认知活动,从而产生认知上的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儿童最终能独立完成其认知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引人,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地位,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教师运用对话理论,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让幼儿在与同伴、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心灵的交流碰撞中,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平等、宽松的活动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使倾听、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2-6周岁幼儿倾听、表达、交流的分层目标研究。

  我们要清楚2-6周岁幼儿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语言目标。幼儿园的孩子主要是以听、说能力为主,可以通过研究来明确大、中、小班的倾听、表达、交流等语言能力的分层目标。

  (二)对话材料选择的研究

  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话材料。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能力、生活等方面的原则进行选材方面的.研究。

  如何选择对话材料,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文字认读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就更加重要了,它直接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要正确研究、分析教材,提取最有价值的部分,体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环境创设的研究

  ①对话心理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创设什么样的心理环境才有利于“对话”的展开呢?需要教师针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研究怎样去尊重孩子,怎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怎样鼓励激发幼儿的对话愿望,怎样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等,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②对话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各种教学具的选择和准备,情景的创设以及周围环境的布置等方面的研究。幼儿阶段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生动的图片、玩具、课件等教学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必须注意适宜性,把握好幼儿的需求。

  (四)组织教学策略的研究

  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对话,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如何正确把握教师在对话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自身非言语交流方式的运用,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等,以及语音、语调、语速的灵活运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在学习中需要多感官的认知,年龄越小的孩子语速要求越慢,多感官的要求更强。

  教师作为引导者,提问的方式值得仔细研究,它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

  (五)幼儿对话的评价研究

  如何评价幼儿的对话,直接体现出对话的有效性。适宜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何正确做出评价,需要实践研究,做出判断。

  (六)家园合作的研究

  对幼儿的教育,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幼儿园与家庭在语言教育的思想、认识、原则、方式等方面能统一,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将通过实践研究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向家长宣传语言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做好沟通工作,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更好地开展工作,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①从报刊、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并掌握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

  ②在查阅“对话理论”的文献基础上,从理论上界定“对话”的特性,明确多重对话网络中每一对话形式的特点和地位,明确其中教师角色的作用。

  2.行动研究法:精选教材,针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和游戏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从“对话”在语言活动中的融合途径、语言教学中的具体步骤等方面初步构想对话的活动模式,然后加以实践,分析对话理论应用的实效性。

  3.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全程地跟踪分析评价,了解幼儿和教师在对话理论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反映,以点代面,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便于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对话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4.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及其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和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5、经验总结法:分析评价对话理论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应用的实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成为理论,写出经验总结性论文或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进程

  1.第一: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主要工作: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行“对话”理论的文献研究,撰写课题方案,申请立项。

  2.第二: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进行“对话”理论在语言活动中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实践,组织课题组内成员互相观摩活动,并对其有效性做出分析评价。进行个案观察和案例分析,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在研究“对话”理论实践运用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经验性理论总结,使“对话”语言教育模式日趋成熟。

  3.第三: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将对话语言教学活动整理成册,形成园本教材;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写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角色

  姓名

  职务

  分工

  组长

  顾彩虹

  园长

  统筹,协调,把握方向

  副组长

  谈玉红

  副园长

  策划,组织,资料管理

  成员

  胡伟芳

  大班教师

  具体实施、操作

  嵇胜红

  大班教师

  张婷

  中班教师

  金燕

  中班教师

  赵丹婷

  小班教师

  朱蔚峰

  小班教师

  全体教师

  协作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0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

  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 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 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1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1)“课型研究 ”,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自主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型,一般用3-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授课任务;

  (2)“学案研究”,课堂学习形式的研究,就是确定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掌握知识,并落实教学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本学期,我们规定语文教师根据年级的不同,每篇课文至少拓展1-3篇阅读材料,具体研究的内容可以借鉴“单元授课模式”的三个层次。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xx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xx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xx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 “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2

  为不断促进教职工教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服务效能,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学校决定在全校广泛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活动,促使各学科教师和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都能用科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学校各个工作层面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本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史建奎

  副组长:李瑞民、陈丽萍、曾健

  成员:全体中层干部、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研处),办公室主任由教研室副主任杨建涛兼任。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校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校本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各处室、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三、校本课题选题的要求

  1、教师主要围绕高效课堂的探索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行政人员结合本人的工作岗位围绕提升行政服务质量进行课题申报。

  2、每位教职工必须独立申报一项,需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拒绝抄袭,一经查出不予立项并进行通报批评。

  3、各处室、教研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内课题的日常管理。

  四、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确定课题。教职工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和管理服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确定一个校本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研室一份)。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校本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研究期满,各课题主持人完成《校本课题结题报告》,并以组、处为单位上交结题材料,由学校组织结题鉴定。顺利结题的由学校向课题负责人颁发《结题证书》。

  五、校本课题研究保障

  1.学校为教职工校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设施定期向教职工开放。

  2.学校为教职工校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推动校本课题顺利开展。

  3.课题结题后,学校将组织优秀校本课题研究成果评选,并对优秀校本课题研究者给予奖励。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3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本事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长久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一天都在进行着,可是收效甚微,没有到达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培养学习本事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本事。

  反思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有效性预习。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出不一样的预习任务?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一样来把握预习的侧重点?什么样的课前预习最有效?等等,这些都是我一向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资料和意义所在。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经过研究,找出影响初中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而探索出一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名称的界定

  预习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资料。初中英语自主有效性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从实践中反思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二、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2、认知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新课的主要资料和学习重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3、“授之一鱼,只供一餐;

  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本事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1、经过有效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我的思想自我的思维进入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指导不一样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预习方案,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本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研究资料

  1、调查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的现状。

  2、分析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预习方法。

  4、探索培养初中生养成有效性预习习惯的策略和途径并付诸实践。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2、访问调查法:经过访问学生和教师、采用向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3、行动研究法:对于所采取的策略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所采取的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

  4、个案研究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学生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5、比较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研究策略,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根据研究实践所供给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12—xx.1)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并积累资料,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的研究。

  2、调查分析现状,初拟实施方案。

  依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本事,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构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有效预习培养方案。

  (二)实施阶段(xx.2—xx.5)

  实施课题研究,此阶段我主要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探索提高学生预习本事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1、指导学生预习,尝试建立适合学生预习的方案。

  2、做好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监督,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预习的进取性。

  3、做好案例研究,并不断调整不一样基础的学生的预习方案。

  4、不断调整研究方案,探索适合学生有效性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总结阶段(xx.5~xx.6)

  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修改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七、预期成果

  1、探索出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预习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异常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忙。

  2、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很多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供给优质的资源。

  3、课题负责人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4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5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下面,谈一谈我们在第一阶段将如何实施,培养同学识字的兴趣。

  一、研究教材,一起学习讨论合适的教学方法。

  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书报不间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以期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的识字兴趣。

  1、要创设识字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同学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同学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同学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需要动身,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同学主动识字。让同学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扮演、绘画、音乐协助同学识字。比方,在学习“鸡”字时可结合情境图,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小鸡的样子,并扮演一下小鸡走路的神态动作,学学它的叫声等。这样,笼统的“鸡”字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同学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语文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动身,把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再如,学习“土”“大米”“地” 等字时,教师可借助挂图,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带小朋友们走入童话世界,这样,枯燥的识字就成为同学积极探求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困难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识字教学局面,创设一个开放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2、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沛让同学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方,在学习“打”“拍”“拔”“跳”“跑”等字时,可让同学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犬”“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同学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身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气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同学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同学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探索不同学法,激趣乐学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厌烦情绪,同学最容易发生疲劳,从而影响同学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同学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呢?

  (1)、猜谜法:如教“秋”字时,我们可以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

  (2)、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

  (3)、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协助同学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

  (4)、比较法。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们可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

  (5)、形象记忆法。小同学善于联想,如记“当”字时,可以对他们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当了解到蚕的作用时,可以说“蚕”就是天下最好的虫。

  (6)、玩中学的游戏教学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在教学形声字时可以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同学,请某个同学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生”“未”“且 ”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 ”;“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

  教学形近字也这样玩着学,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三、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学具,增强同学识字的兴趣。

  教具学具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它可以提高同学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合适的教具学具,比方,生字卡片、头饰、大转盘、苹果树等。

  四、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识字教学经验。

  课题组的教师要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课堂上积累的比较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一起学习,运用。

  五、安排同学收集识字资料。

  识字无处不在,它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下,同学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时间,教师平日要注意教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广泛积累识字资料,做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网络等资源,拓宽同学的识字渠道。定期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同学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识字效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做增强了同学的成绩感和自信心,课外自主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在课外识字积累中,还可鼓励同学把收集到的识字资料,如商标、小食品、药盒、剪报等编成《识字小手册》,并根据自身的喜好命名,评出最佳小编辑,编汇而成的手册还可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同学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等于为同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自由王国中展翅飞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识字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在识字教学中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6

  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

  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学生习作、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组成

  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23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02-2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3-31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07-14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通用08-03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0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4-01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精选18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