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2-12-26 16:23:38 读书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07-1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09-2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09-2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09-3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5篇07-1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精选11篇)06-0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精选6篇)01-2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通用5篇)07-1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通用5篇)07-1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