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时间:2023-03-31 18:42: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1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28次咨询,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书中提到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当处于“父母状态”时,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当处于“成人状态”时,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发现,36岁的我,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现在才开始有意识地向“成人状态”努力。有时候,会有些心急,觉得自己成长太慢,领悟太晚,但这样的想法太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成了阻力。这个时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觉,以前,肯定会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赶紧站起来勇往直前;现在,开始允许自己在地上趴一会,整理好心情,再爬起来,也允许自己不爬起来。感觉自己变得消极了,但却更有力量了,因为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感受了。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2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尴尬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顾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3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心得】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2-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09-1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8-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09-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5篇)03-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0篇)03-2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锦集01-26

跟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800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