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

时间:2022-10-31 19:22: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1

  《水浒传》,这部传世经典,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后我颇有感悟,我更感受到一百零八位好汉们无悔。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第一,它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挖出农民起义的根源。书中的高俅,是个不务正业破落户子弟,紧紧踢得一脚好球,就得到皇帝的赏识,没过半年,就当上了殿帅府太尉。于是他开始依仗皇权,开始迫害忠良,与蔡京,童贯相互勾结。他们几个人开始狼狈为奸,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而且书中的大官小吏,全是他的狐朋狗友,他们一起残害百姓,使得人民暗无天日。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真可谓“官逼民返,民不得不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这场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这么腐败的朝廷,必定会被推翻。但宋徽宗却被蒙在鼓里,这让我想起历代王朝的宦官与外戚交替政权,最终必定没好下场。

  第二,《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如豁达鲁莽的鲁智深,他爱打抱不平,但又考虑后果,深沉稳健的林冲,情深义重。本领高强的武松,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然后去自首,可见武松十分重情义;单纯狂野丶有孝心得李逵,看到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便杀了一窝老虎;还有足智多谋的吴用等,这些好汉英雄集正义和公理于一身,疾恶如仇丶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丶伸张正义丶惩恶扬善。个个栩栩如生丶活灵活现。

  第三,小说还生动细致描写农民起义如何由个人的零散的反抗到小规模的联合抗争,直到形成强大的起义队伍,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聚集梁山,在聚义厅前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第四,《水浒传》写出了起义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失败的.原因。宋江上山以后,因为他乐善好施,生性善良,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本想梁山好汉能就此替天行道,行义天下,可谁知朝廷的一纸招安文书,让宋江不顾众英雄反对,一意孤行,扛起“顺天”“护天”的大旗接受招安,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也因此付出惨痛代价,断送农民的前程,酿成梁山英雄好汉的悲剧。

  最后宋江还是死在高俅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俅杀死了他碍眼的好汉,能开始他接下来的计划。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全是好样的,他们也希望为国效力,死而不悔;他们也希望杀奸臣,让老百姓不再受残害;他们更希望干一番大事业,让天下统一,百姓幸福,但他们却死于沙场,死于奸臣之手。但他们相信,一定会有人替他们做。整本书告诉我他们无悔!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2

  《水浒传》一书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与其他的三部名著并称为我国四大名著。她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宣和年间爆发的农民起义的兴衰,整书描写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书中的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好汉,武艺高强,英雄们的精彩故事无不让我为他们欢呼喝彩!

  要问我书中的人物谁最让我欣赏?那非豹子头——林冲莫属了。看起来他与“造反”扯不上关系,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在当时的社会上算得上是小康了,不会想到大贪高俅的儿子会看上他的老婆。林冲的一再忍让无果后,他最终走上了反抗之路!正义与宽容在他的身上一览无余,但在那时,这些的优点只会让自已陷入层层矛盾之中,林冲被金圣叹称为“上上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林冲在本书中的独特性。

  在我自已的想象之中,反抗朝廷都应该是男人们做的事,可在梁山诸多英雄之中,还有几位女英雄,她们“万绿丛中几点红”,在男人的世界里展现着自己的本领,“巾帼不让须眉”!虽然是女人但她们的武艺不输给任何男英雄们,在封建社会上的作者也会给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一个展现的机会,看来作者的思想还是有些进步的地方,不像其他那些深受封建制度人对妇女充满歧视!

  《水浒传》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好汉称得上是种类齐全,打虎英雄——武松、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不知作者是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人!众多英雄已在我们中华民族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即使有众多英雄的加入,但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失败的原因有一部分与宋江有关。虽然他有优秀的领导才能,但浓厚的忠君思想还是促使他接受了那个连笨蛋都知道的是个陷阱的招安!当然这也与作者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希望的结局是美好的,但要求身在封建社会的作者也按照后人要求来写结局,这不免太苛求作者了。

  《水浒传》这篇著作的成功在于在作者的笔下揭露了封建统治黑暗与腐朽,歌颂受压迫人们的反抗精神与正义行动。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弘扬他们身上的仗义疏财、义薄云天的品质,也应学习他们不屈服命运坚决反抗的精神,好好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3

  “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替天行道,保国安民,若有存心不仁者,天地不容,神灵灭顶。”——《水浒传》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态张狂。这乱世之中一举人因替穷苦之人辩冤纠枉辞官起义,却因领头人居功自傲,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愤然浪迹天涯,与世隔绝。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悲愤,施耐庵遇到了同样处境的知己罗贯中,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九纹龙史进因结识少华山头领神机军师朱武等三人,被官府抓捕。出于无奈,史进焚烧了自己的庄园,投奔外乡,途中遇到李达,李忠。三人在酒楼饮酒,得知当地恶霸镇关西郑屠欺凌金氏父女。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逃到五台山出家,起法名为“智深”。

  鲁智深偶然结识东京80万禁军教头林冲,两人甚为投机。当朝权臣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觊觎林妻貌美,设计陷害林冲,将他发配沧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有幸得鲁智深一路暗中护送,林冲才化险为夷。林冲发配沧州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手刃仇人,上了梁山。

  山东郓城宋江,杀了自己的外室阎婆惜,逃奔小旋风柴进庄上,得以结识武松。后来武松于景阳冈上打死猛虎而成名,因为兄报仇,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被发配孟州,节食施恩,醉打蒋门神,怒杀张都监全家,亦辗转投二龙山安身。宋江一日喝酒结识李逵,戴宗等人,后因偶题反诗,被判死刑,得梁山弟兄劫法场救出,终于上了梁山。

  晁盖得杨志押送生辰纲上京,便和吴用设计同三朊兄弟等共计七人,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投奔梁山。杨志丢了生辰纲,不能回去交差,就与鲁智深会合,占了二龙山。

  随后,经过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梁山声势浩大。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然而,晁盖不幸中箭身亡,卢俊义经历诸多曲折也上了梁山,义军大破曾头市,又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其中好些统兵将领亦参加了梁山聚义。最后,总共拥有108个头领,排定了36天罡,72地煞的座次。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挥笔一书,挥出了如此“落草为寇”的气概,如此昙花一现却现得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4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叔,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夫人······”,这是鲁迅笔下的哪本书呢?正是《水浒传》!

  合上《水浒传》,心还神游在书里,那108位好汉的形象在心中一直挥之不去,那些富于传奇的英雄故事使我赞叹不已!

  作者是明代的施耐庵,原先为张士诚的军师,后因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无效,隐居兴化,写下《水浒传》。

  此书把时间定在宋徽宗时代,正是宋朝最为腐败的时代,而施耐庵生活的时代也属于元末明初的混乱时代。“时势造英雄”,这混乱的时代给予了施耐庵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充足的写作素材,才得以完成《水浒传》这篇鸿篇巨制。

  先出场的高俅是整篇小说的开始,他是一个破落户子弟,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但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全不会。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三无青年”,街上的小混混。按理,最终只能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不了什么大器,但却因蹴鞠,球踢得好,得到了宋徽宗的喜爱,而当上了太尉。

  由此可见,这是作者对宋国皇帝不分黑白,听信奸臣的讽刺,也是对张士诚降元的愤恨与无奈。

  我们再来聊聊梁山伯最重要的人物——宋江。

  说起宋江,我们想起的,必定是“忠义”二字。是的,书中这样评价“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陈,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当阎婆惜要晁盖的一百两黄金,不然就告上官府时,宋江宁可将自己身上的东西典当成一百两黄金,也要把黄金和回书赎回,还给了晁盖,这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当宋江被下慢药赐死时,他仍念念不忘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还托梦宋徽帝要造福苍生。

  虽被奸臣陷害,被逼上梁山,但没有像之前的农民起义一样,憎恨朝廷,而是怀着一个大度的心,希望去改变朝廷。你说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一代传奇?

  一边是泼皮无赖当道,一边是正义之士逼上梁山,忠义报国却为奸佞所害。这宋朝怎会不灭亡?徽钦二帝被北方的金人掳至枯井,北宋被赶到长江以南,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呀!

  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豹子头林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断在脑海里闪现。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一起神游水浒,感受108位好汉的豪情壮志吧!

【水浒传前三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骆驼祥子前三章读后感10-17

昆虫记前三章读后感10-20

红楼梦前三章读后感08-30

骆驼祥子前三章读后感300字(精选6篇)01-18

前三章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精选108篇)02-22

《水浒传》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浒传07-27

《水浒传》经典读后感07-27

水浒传的读后感06-16

《水浒传》读后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