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2-01-24 12:52: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

  《华夏美学》由李泽厚先生在20xx年出版,全文共六章,二十个小结,从儒释道佛等方向,讲述了中国哲学或文人们对华夏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美学建立在心理主义上,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和西方美学大同小异的是,美学依旧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做出的发展,且最开始的形式也是因为祭祀和神话。上古部落的图腾和为了祈福而设计的舞蹈,给华夏美学奠定了基础。“羊人为美,羊大则美。”是中国对于美的说文解字,其中有物质方面的“羊大为美”,关乎着生产和祭祀,也有以繁衍为主的“羊人为美”。可以发现,以前的美学还是与生活有关,但也可以说这是最早期的礼乐。

  随着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加深,华夏美学开始了对人与宇宙的思考。他们以五为数,发展出了五味,五色,五感等基于人身体感知的归类。当时间发展到春秋战国,儒家兴起,礼开始成为华夏美学绵延至今的关键词。

  值得说的是,华夏美学与西方美学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西方美学随着时间和人物不断变化,推成出新。而华夏美学历经时代更迭,只是不断的融合叠加,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从美中看出千年前的痕迹。

  儒家最讲礼乐,他们讲究“发乎情止于礼”,将理性与感性合一,用礼束缚着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行动。但这不是宗教,这应该算是一种社会规矩。礼乐建立了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奠定了华夏诗的基础。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赋情,以诗入画,七律,七绝等格式,独特的韵脚和意象让华夏的诗简洁却复杂,读出来“唇齿留香”。

  除了儒家,道家思想也在中国有深厚的影响。道家潇洒,肆意,不争名利,只顾自身的态度,成为很多文人政客们在逆境时候的精神能为界,替儒家略微有些严肃的礼乐制度增添了一抹自由的色彩。

  庄子作为华夏美学中的代表,他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大同小异,同时《庄子》中也讲述了很多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这也是道家的主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道家试图将美学与自然同化,认为自然的美好过人造美。且将美丑融合,解除两者的对立关系,认为丑也可以美。这极具浪漫特色的态度补足了儒家“自然的人化”,使得人与自然高度统一,让华夏美学拥有了无穷的变化。

  而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屈原,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甚至用自己的死亡将死亡升华,将华夏哲学对死亡的理念融合。“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种对死亡的旷达正是儒家没有而道家发扬的,庄子在妻子灵堂上放声而歌,便也是如此。

  从屈原开始,到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们,道家思想美学被彻底融合。他们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词,用及潇洒,狂放或是离经叛道的行为来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得志,阐述自己对家国的抱负,对死亡的思考。很难不说,屈原因国亡而投江自尽,嵇康在刑前奏《广陵散》,这种死之前的悲愤哀伤,从容淡然对近代乃至如今的中国文人没有影响。这使得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不要害怕死亡,甚至甘愿以身殉国。

  我并不是不喜儒家,但老庄易,庄屈儒确实互相交织,互相融合成华夏美学。华夏美学中以物与人,以物比德,最有代表的便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这种比德行为,既是礼乐的体现,也是人与生命宇宙化,自然化的表现。

  通过儒道,自然景物被赋予意义,从而失去了神秘性和威吓,成为众多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境。因此,除去少数民族,我们很难在汉族社会看到自然崇拜,甚至很少在佛教以外的地方看到神话崇拜。因为以道家和没什么关系的道教的说法,人可长生,人可成仙。甚至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也可以成佛。而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信佛,他所支持的祭祀,都是基于对家族和祖先的礼仪。正因为天人感应和人神转换,天道在华夏中彻底成为了带有神秘色彩的唯物主义。

  慢慢的在宋代,经过唐朝对与佛教的大力发展,佛教中的禅也融入了中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对于境界的追求,对于意境的寻找,对于身外物的无所求,在禅上发展到了高峰。他们不讲究屈庄的风骨和神理,也不在意儒家的比德,只在乎山水之间,天人之间的妙语,以一物而窥世界。

  到了明朝,理学心学的.兴起又给华夏美学注入了新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多的关心人的自身,而不是人与自然。他们回到个人的血肉与情欲上,以至创造出四大名著及《金瓶梅》此类的小说,传奇。他们在儒家的道德束缚下,显示了自己的个性,更加贴近生活。这种奇、异、巧、怪、俗等基本等于与传统诗学背道而驰。在儒家思想依旧是主体的社会中,小说家们只能文道分开,成为野史杂书。但不得不说承认,正是离经叛道的小说家们,才能给华夏美学创造这浓墨重彩,千古流传的一笔。

  等到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非常厉害的是,华夏美学不仅没有被西方美学同化,反而寻求到了融合共生。

  华夏美学使用汉字,汉语等作为载体,中文本就是华夏美学的一种表达,无论是书法还是诗词的韵律。故而当英文的东西转化成中文,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时,难免会因为语言而被转化。那些翻译不出的东西,西方没有的东西,也成为华夏美学独特的存在,使得中华文明在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这一代代发展的本土哲学和一个个传入又被融入的外来文化形成了今日的华夏美学。“美”是何?它们都没有给予定义,在世界中,在天地间,在心里,独一无二,从一而终。

【《华夏美学》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华夏美学》读后感01-19

游历华夏说课稿11-13

华夏乐韵说课稿11-02

华夏吟原文欣赏12-14

华夏文明优秀作文12-24

《周易》美学思想11-28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说课稿11-04

清华夏令营作文11-24

华夏文明优秀作文2篇12-24

赞美学生的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