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有感

时间:2023-05-12 10:14:33 城晴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离骚》有感(通用2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离骚》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离骚》有感(通用29篇)

  读《离骚》有感 1

  读完此文,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想,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屈原所创的《离骚》,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离骚》被称为,人面临厄运之时“崇高而痛苦灵魂的自传”,“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求索之歌”,“饱含爱国激情的千古绝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屈原之所以能创《离骚》,之所以能创“骚体”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不单只是因为它饱读诗书,还因为,他会发现民间生活中的“文化精髓”再生活中,我们要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乐于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不落窠臼。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习中,要好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但不能盲目听从,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科学实验中,更是如此,还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提出。

  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历千载而不衰,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历千载而不衰,与他的忧郁中悲壮地投江殉国有极大的'影响。假使屈原一生处荣受宠,仕途风顺;假使楚王能察纳良言,屈原的“联齐拒秦”的政治主张得以成功.人生中,如果顺顺利利,便变得没有滋味。所以,在遇到困苦时,不要自暴自弃,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正是人生的考验。

  故事虽小,却蕴含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在一间事情发生时,不管在你看来是好是坏,在这其中,你乐于发现,都会有此收获,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勇于发现和探索。

  读《离骚》有感 2

  对于屈原的《离骚》,说实话,我不是很熟,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的意思为:前面的道路遥远而又漫长,我将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可见,寻,是人的一生中必然的抉择,只是我们每个人寻的东西不一样。有人在寻找人间真情,有人在寻成功之路,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每个人的目标。

  寻——让他远离世俗。

  他,是一位隐者,他不想与世俗人同流合污,于是他一直在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陶渊明,一个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贫者。然而,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人生,正是因为他寻找到了这个“桃花源”,才让他摆脱了无车马喧的世俗,也让他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生活。陶渊明让我们懂得了寻找可以得到心中的一方净土,可以远离那些繁琐的尘嚣,也能净化自己的心灵。

  寻——让他敢于斗争,实现理想

  是什么让幼时的保尔柯察金敢于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作斗争?在这以前,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心中真正的理想,直到某个时候,他热衷于共产主义事业,并暗自下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及生命都交给党。就是因为心中有了这种意念,他才会无所顾忌地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保尔让我们懂得了要尽快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不要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

  寻——让他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是一位失聪的`音乐家,然而,他却演奏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交响曲,他一生都在寻找着,他在寻找怎样扼住命运咽喉的方法,他找到了,那就是坚强的面对命运的挑战,他努力着,努力的寻找,不断地向命运挑战,所以他成就了今生的“霸业”。贝多芬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顽强,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

  我们所要追寻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要继续这条寻找之路,让拼搏做风,勇敢做帆,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读《离骚》有感 3

  在灯红酒绿的热闹深更半夜,我独自捧起长诗《离骚》。轻轻地掸落古色古香的封面图上紧付的一抹尘土,不知道,它已被大家忘却了多长时间

  历史时间的长河,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历史悠久的苍茫。在哪满腔热血的文本身后,我看见屈平的眼泪,在汨罗江水的浪尖咆哮。认为眼泪,就可以洗尽心里的忧虑!满江咸!尽是他那簌簌的泪花。离骚,学者曰:遭受忧虑。于我而言,也是寄予了作诗以杜绝忧虑的夙愿!恐美人之迟暮!涛涛的江水依然磅礴,潺潺的眼泪依然婆娑。屈原可曾知,纵使泪流不仅,怀王依然寻看不到他滴在浪尖的眼泪呀!眼泪,浪花。终究了的孪生兄弟!江水依然涛涛,好像在向他招唤:喂!忧虑的'人啊,還是回来让我来帮你清洗忧虑吧!

  因此,他怀抱着极大的青石,也怀抱着哪个美丽的梦,向悠悠的江底走去

  读《离骚》有感 4

  “帝高阳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由忠生忧,由忧生怨,由怨生痛。字字诛心泣血,为君为民。芳草芝兰玉树缀屈原清白之身,奈何奈何,身是血肉躯,心是凡人心······欲留留不得,欲去去不得,枉自伤神!

  不遇文人苦求“聊朝隐乎柱史”,亦希冀君王开眼回心重贤臣。心如此矛盾,去留都不得,伤得肝肠寸断。

  屈原“隐居以求志“,宋玉处穷而守高,严忌于游仙中寻求解脱,杨雄于学问中枯淡自守······这些文人的选择之中都有一种渗到骨子里的风骚之气。

  古来隐逸者多,或伤于尘俗而避世,或愤于浊世而隐逸,或感于丗事而求仙······其心其人,有可怜之处,亦有可敬之处。

  上天入地遨游求索的仙逸之风归其本原却是在世事浑浊、黑白莫辨之下的避世行为。

  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妖邪横行,乌云蔽日;青天不开,前路茫茫······

  张衡亦受屈原影响,“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徘回。“但他却又摆脱了屈原的抑郁绝望,”天不可阶仙夫兮,柏舟悄悄吝不飞,松乔高跱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游大人以成名“。

  汉代的隐逸文化究其根本乃是楚辞的化身,汉文人做赋多受屈原《离骚》之影响。汉初统治阶层多来自楚地,汉代文人的人生遭际、体验与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从屈、宋那里找到共鸣而得到心灵的慰藉。

  屈原作《离骚》以抒情寄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其香草美人、高洁君子形象入心入骨、再难剔除。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娉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屈原打破了现实社会与虚幻的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时空限制,糅合神话传说,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神奇莫测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试《离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

  那么,撇开《离骚》华丽的词藻和仙逸之风,它究竟传达了屈原这个落难诗人的什么心语?是什么魅力让它千古流传,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瑰丽的`想象之后是不详的死亡之气和入骨的悲哀。我始终认为逼死屈原的不是现实的无赖与丑陋,而是想象的瑰丽与随心所欲。

  梦中的世界太完美,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太高洁,凡尘浊世根本容不下这样的清与美。那么,求理想而不得的他,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去追随他的梦,去捍卫他的高洁?

  除死之外,别无他法!

  他洗不净人心,更洗不净尘世污浊。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只能一死全身。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清”与“醒”之间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谋杀在那场梦里,沉进冰冷的河水里去!

  读《离骚》有感 5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读《离骚》有感 6

  千百年来,离骚的韵味始终在悠悠天地之间飘荡,它的味道始终这般浓郁、这般馨香。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绝伦的文化魅力,更是一股强烈的爱国气息!然而,它却又是如此的悲,总使我们心头打颤。

  他,是古帝高阳的后裔,有着高贵的血统。他,多么希望君主能够从“尧舜之耿介”,可佞臣满朝,遍地是苟且偷安的小人,这堵厚厚的墙,他如何能穿破,这个变质的朝廷他如何能拯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是几乎恳求的劝谏,多少句无奈的为什么,也只有天地能数清了吧!那个时代,他,无可奈何。明知道忠义直言换来的只有死路一条,可是“民生之多艰”,他如何能装作未见,他不能,他唯有坚毅地选择“虽九死其尤未悔”。一场悲剧,永恒的悲剧!

  回首这块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沧桑的土地,千百年间,屈原的悲剧又何其少?是的.,我们早已经数不清了。这块土地经历过太多的悲剧,一次次贬谪,一次次流放,其间有多少悲剧爱国?那个时代,那种制度,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悲剧。多少生命为它而葬,其间有满怀热情的革命者,有勇往直前的战士,有看不惯佞臣小人的有志之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死是一场悲剧,那个时代造就了悲剧爱国。

  然而,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悲剧”这个词似乎也只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的了。那一段人生、一片土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于我们,太陌生、太遥远,就如同一个新生儿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那般陌生。

  炎炎夏日,艳阳当空,本该是难熬的日子,可广厦庇护下的我们,躲在空调下,嘴里叼着薯条,耳朵里塞着耳机,眼前是新版漫画……历史有多悲多痛、多么发人深思,早已不被察觉、不被关心,历史在这里似乎是被遗忘了。

  富足的生活,遗忘了历史,爱也不再刻骨铭心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块国土、如何去爱它。爱的方式错了,即便再爱,那也只能使错爱。历史的教训,曾记否?那场浩劫,那段错爱,导致了那一代人的悲剧。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悲剧的影子。那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误。一场错爱。

  居安思危。

  如今的和谐不代表没有潜藏的危机,越来越多毫无内涵的校园小说、肥皂剧;日益污浊的小河、愈发灰蒙的天空;日益陷落于追名逐利的人们;不断陌生而扭曲的人际关系……

  面对这些,我们还能冷漠、还能无视吗?

  是的我们不能,我们也绝不会这么做。那么,不要说明天,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要冷漠、不要回避。是的,我们能做的并不多,可是,仔细想来,我们能做的却又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看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不去破坏环境,我们可以真心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可以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奋斗,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一片赤子之心创造崭新的未来……

  我们是幸运的,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的爱不再会重蹈屈原的悲剧。

  那么,让我们学会去爱,学会爱我们的祖国!留下前车之鉴,展望美好明天!

  读《离骚》有感 7

  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献给屈大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而在这个被言情武打的书籍胁迫的当下;在这个手机阅读深入人心,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读《离骚》有感 8

  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通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的一颗常青树。

  读《离骚》有感 9

  读完此文,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想,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屈原所创的《离骚》,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离骚》被称为,人面临厄运之时“崇高而痛苦灵魂的自传”,“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求索之歌”,“饱含爱国激情的千古绝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屈原之所以能创《离骚》,之所以能创“骚体”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不单只是因为它饱读诗书,还因为,他会发现民间生活中的“文化精髓”再生活中,我们要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乐于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不落窠臼。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习中,要好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但不能盲目听从,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科学实验中,更是如此,还要自己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提出。

  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历千载而不衰,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历千载而不衰,与他的忧郁中悲壮地投江殉国有极大的影响。假使屈原一生处荣受宠,仕途风顺;假使楚王能察纳良言,屈原的“联齐拒秦”的政治主张得以成功.人生中,如果顺顺利利,便变得没有滋味。所以,在遇到困苦时,不要自暴自弃,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正是人生的考验。

  故事虽小,却蕴含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在一间事情发生时,不管在你看来是好是坏,在这其中,你乐于发现,都会有此收获,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勇于发现和探索。

  读《离骚》有感 10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离骚》有感 11

  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p,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这种唯美的画面让我们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忘却了人世间的凡尘俗世,心灵仿佛被清澈的泉水涤荡过一般,变得格外澄净起来。虽然这无益于改变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处境,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称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开端。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辙,给人以飘飘然的感觉。

  楚辞并不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它里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话传说,《离骚》只是我们了解这一“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伟大作品的一个窗口。

  读《离骚》有感 12

  浪漫主义的作品往往给人气魄雄浑的感觉,《离骚》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高中的时候仅仅体会到了《离骚》的美,而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离骚》的真正之美。

  《离骚》可谓是佶屈聱牙,实在是难背。但是经过了艰难的背的过程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首先我的意志品质得以提高,背的.过程不容易,但是坚持下来就真的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老师的一句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生有好多难关。当你面对时能够多一些意志品质,只要越过了心理的那道沟就可以成功了,怕就怕在我们没有闯就已经停滞不前了,当时没有过去的难关,以后将无法在跨过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就是他那种忠君报国的高尚情怀和那种高洁的人生品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读《离骚》有感 13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读《离骚》有感 14

  心里,总觉得很不舒服。

  一开始,看到屈原总是戴着揽茝,蕙纕什么的,觉得他很伪娘(现在不那么认为了!)。还把本来就高高的帽子加高,总之觉得他一定是有一个怪癖的人……

  可是,在我们读完,也翻译完课文之后,在老师给我们讲有关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时候,我被他的人格说深深的震撼了!

  他刚刚开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所以将屈原贬职了。记得老师好像说《离骚》就是他在被贬时创作的。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另一首词(诗?),叫《渔父》,打算哪天拜读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们这些人都是不讲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会四处云游宣传自己的政治报复。只有屈原,就算楚怀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挤陷害他,他依旧对楚国忠心耿耿!

  还有他的艺术成就。他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创造了楚辞体(也就是骚体),还开创了个人创作(以前像诗经都是没有作者的)。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屈原吧!

  读《离骚》有感 15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读《离骚》有感 16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读《离骚》有感 17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通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离骚》有感 18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

  微雨的黄昏中,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们义无反顾,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灯火摇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读《离骚》有感 19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

  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

  读《离骚》有感 2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读《离骚》有感 21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著带给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他的才华,抱负,美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 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 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 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对屈原而言, 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边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灵魂。屈原连同他的理想,因为他的执著,他的守候将与日月同辉。

  读《离骚》有感 22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读《离骚》有感 23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

  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读《离骚》有感 24

  很久以前就想读读《离骚》,但每次拿起它来看了几句后,就挺不住了,实在静不下心来攻这个艰深晦涩语句里所蕴藏的楚文化堡垒。可梁启超先生偏偏又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要读楚辞就先读《离骚》一定没有错。所以,这个月以来,我放下了许多的所爱,一点点地咬它,总算将其读完了。接下来,我还想咬着不放,梳理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被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提出的:离别的忧愁;一种是史学家班固提出的:遭遇忧愁。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但是,同样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反而被排挤得无处容身,最后不得不离开。《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称千古第一牢骚,其特别之处在于:

  首先:全文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想象夸张,气势磅礴;所述场景云缠雾绕,光怪陆离。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

  其次:通过修身与随俗、忠君与怨君、恋国与去国这三组心理矛盾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意识和人格完善意识。

  最后:在全诗的表达过程中,展示了一个爱国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痛发牢骚是“离去”时的一种心里表现之一,在离别时还要说那么多话,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舍和行动上的无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们现在的思路:走就走呗,还懒得去说呢!

  应该说,发牢骚是历史以来人们“离去”时最常见的心里表现形态之一。因为,人总是有情感的,在内心不舍与行动无奈的夹击下,用言语来泄愤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离别时的心里表现形态还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后会无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张子房,待刘邦做了大汉公司的以后,不计个人得失,如一粒尘埃归于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后会无期型的例子,时下多得很,在亲朋好友中发生,在合作伙伴中发生;不时地发生在公事中,不时地发生在私事里。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为了个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来。

  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发发牢骚也许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说有多大的作用还真是说不准。想跟屈原一样,发顿牢骚成为千古名篇,对常人而言,那是难于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骚虽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让其成为流俗疯语。

  每有同事辞职,不管什么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顿,一为送行,二为聚话。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数多了,不免觉得是老调重弹。大家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下,毫无根据地大赞特赞他处的风景。无情地打压自己“家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后之言, 事后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不过有一点还好,等第二天清醒过来,谁也不去当真!

  读《离骚》有感 25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读《离骚》有感 26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便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瞅后,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期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或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没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便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瞅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您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全部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全部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瞅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完全理解,可是,我却晓得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闻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读《离骚》有感 27

  江面,静静的,只有少许涟漪,一圈一圈地晕开来,心默默地也跟着颤动。几千年前,就在这儿,这片平静的似乎若无其事的江面,吞噬了一位一心为国的忠臣。江水只用些许的荡漾结束了“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凌云,只用短暂的宁静夺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一份愁肠,几份忠心。

  他站在异乡的土地上,眺望着那片令自己魂牵梦绕却又倍感伤心的故土,回忆着过去的种种。早年的他是楚怀王的宠臣,在内他与怀王共商国事,对外主持外交,继秦国后威震诸侯的国家拔地而起。但是,耿直、自信、才智是大夫们嫉妒他的根源,不会阿谀奉承的.他因为别人的排挤、谗言被楚怀王流放。从一个治国有方的伟臣到如今落魄的浪子,他无法相信这突然的转变。他奋然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辞中的眷恋和伤感以及那真诚的期盼溢于言表。一颗真诚的香草希望得到美人的爱怜,用自己的芳香感染美人,就算香消身陨,有一份爱依然立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在,那就是爱国。

  一份豪情,谱写了庄严的国歌;一腔热血,染红了神圣的国旗。这些都只能用“爱”来书写。

  没有经验的水手即使遭遇风浪,也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老水手会是他坚强的后盾;独自一人的冒险家即使迷了路,也不会恐惧,因为他知道北斗星会是他前进的方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危险,也不会绝望,因为他知道父母会是他勇敢的来源。祖国正是老水手、北斗星与父母的集合,大千世界所有的爱都可以在它那儿体验到。“黄沙百战穿金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再现了赤子的忠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展现了远大的志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明了不凡的气节。爱国精神就像太阳,而正直、勇敢、责任心、坚强就如行星一样,它们在各自的轨道运转,但都在绕着太阳叙写不同的传奇故事。

  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中国人都是它的一份子。年少的我们也许现在无法为它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爱国,不让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当你看到地上的废纸,请将它拾起,因为也许十三亿的中国人会与你做相同的动作美化祖国;当你听到灾情,请你慷慨解囊,因为也许你的善举会挽救祖国的骨肉同胞。

  祖国是我们的依靠,是庇护我们的爱的港湾;我们也是祖国的依靠,是维护祖国的力量的集结。在享受祖国给予我们的爱时,别忘了奉献自己的爱给祖国。

  仰望着深邃的夜空,默默地念着:用“爱”写“国”。

  读《离骚》有感 28

  读过《离骚》才发现,原来那是一支不朽的绝唱;读过《离骚》才顿悟,原来屈原占据着浪漫与壮丽的完美姿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啊,可真正被历史记住的有多少呢,然而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数千年,屈原虽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里,原因何在?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心里所装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忧乐,而不是他个人的荣华富贵。

  正如毛泽东所言:"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外国内,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屈原的吟叹和所为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典范,他把执著的人生追求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向世人展示了一种高尚的生活姿态。

  读《离骚》有感 29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读《离骚》有感】相关文章:

痛饮读离骚诗词典故10-11

《离骚》教案02-16

离骚的教案06-03

离骚的经典诗句03-31

《离骚》的情感03-15

对离骚的评价10-20

离骚的解读11-15

《离骚》解读10-29

离骚的诗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