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3-06-29 16:11: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1500字

  读《活着》有感1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1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摘自韩文版序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与他的命运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随命而去的共同体,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说一生的命运,往往刻录的不仅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执着、诠释,同样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烙印!有许多依然值得后人回味、记取和借鉴!

  一、《活着》——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看完《活着》,我觉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动。而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伟人带给我的,仅仅是由一个没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带给我的,我就象坐在旷野田头,听一位老人用他毕生的苦难、心酸和伤痛,叙述生命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本质首先就是活着,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面对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坚韧。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们看来无法承受的东西——年轻时的放荡使他输尽家产,沦落为贫农;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根本无法过上温饱生活;一生中又眼睁睁地看着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离去,直到老来送走了小孙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来……福贵承受着苦难,就像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重的拉力,但它没有断!从他的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我们怜惜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不能不为他最终的活着、为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对生命执着、坚韧,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强大!相比之下,在当今生安泰社会、有着良好生命和医疗保障之下的我们,还有人去随意贱踏和伤害生命,这是何等的消极和无知,这无疑也衬托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内心的脆弱!值得深思。

  二、《活着》——他默默的教给了我们两个字:活着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种对生命的体会是如此极致和细腻,就张爱玲自身而言,这句话多少显得有些消极。如果和《活着》放在一起,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样一幅场景:张爱玲站在游轮上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转过头“顾影自怜”。游轮后面,福贵坐在一条小破船里拼命划着桨,浪头一个接一个劈头盖脸地打过去,突然福贵的小船被冲垮了,在江水中挣扎的他连忙抱住块木头,沉浮……这想象有点夸张,但从某个角度说《活着》所传达的确实与张爱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弃,活着才是王道!

  三、《活着》——一部纪录片

  近观中国近七十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国力还是民生,后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们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样的呢?我们往往通过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件来认识这段历史,《活着》则从讲述者福贵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苦难历史。福贵生活在乡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看不到国家大局的变化。他们不是国家命运的掌控者,连旁观者也不是,就像舞台上被蒙住了眼的群众演员,对场景道具的变化浑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动作,被撞倒了,爬起来,弄伤了,叹口气继续表演。波及到福贵生活的场景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如果将如此坎坷的时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汹涌的浪涛,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好比是乘着大江中的叶叶扁舟,接受着“大浪的洗礼”。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运的江水中,生死挣扎的人们是怎样活着的,这正是属于中国百姓的历史。昔日民族、社会的苦难,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难!也正因为有如今的国泰民安,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读《活着》有感2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高一读经典名著《活着》有感700字2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贫,历经苦难,亡家、丧妻、失儿,而且还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是幸运的,虽命运坎坷,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可他始终乐观而坚强地活着。他就是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小说时,心理特别难受,眼泪更是不争气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间,惊诧、怜悯、压抑……心头始终有种冲动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绝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难,谁人能懂,谁人能诉?

  他的一生就如坐过山车,从人生的至高点——一个家缠万贯的富家少爷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间因赌博把所有家产拱手送与了龙二。从此,失魂落魄的富贵把日子浸泡在无边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被击倒,总是依旧热情地笑对生活,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着。

  读完最后一篇章,我脑中就不时地出现富贵的影子,一会儿是少年富贵飞扬跋扈的样子,一会儿是中年富贵忧伤绝望的神情,一会儿又是老年富贵祥和温情的笑容……我庆幸,我不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这个幸福和谐的新时代;我庆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妈爱着,在校老师疼着;我还庆幸,苦难没有打垮和击溃小说主人公,富贵在一颦一笑中向我们传递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绝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是无与伦比的给予,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就如我们心目中的榜样: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的杏林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与命运抗争,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乐地活着?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快乐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学的时候,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知识让我们从此与智慧结缘;

  课外活动时,我们用自己的真诚结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生活中,怀一颗感恩的心,携一缕温馨的风,采撷一束温暖的阳光,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读《活着》有感3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觉得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让人更加真实的领悟什么叫做坚强的生命,或者说一个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同时也引导每一个读者去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本书,看哭了整个下午,为人物的相亲相爱所感动,又被故事情节的曲折所折磨,可是我却会有一种很强烈地想读下去的欲望,越是悲惨,越想去看到一点希望。于我而言,看完了活着,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先是无限悲哀,悲哀过后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内心起伏。福贵总是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努力生活下去。虽然和他一起生活过的所有亲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但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还是挺了过去,很让我动容。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苦难的无限承受力。我感受到的是活着这件事本身的不容易。活着远比死了困难得多。一个人能够随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生活本身赋予个人的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因为种种活下去的困难,我们就不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深信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教人向善的。余华的这部《活着》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它向我们传递的是人对于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人的一种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美好。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里也一直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俗语。而余华在这部作品里面更是具体形象地用各种各样的事件向我们阐释了这句话。家珍得病走了、有庆输血过度走了、凤霞走了,就连苦根都离开了。生命中的亲人一个个逝去了,生活一次次地打击着福贵,可他没有妥协,没有失去生的希望。这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我们不得不去思索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福贵的一生的话,他这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余华在这里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整个故事,福贵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由他自己的口讲出,让读者读来一方面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第一人称叙事也容易拉近读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亲历现场,直面这场残忍,读者的阅读体验自然而然就更加深刻了。我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福贵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仍然和它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余华在书中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我觉得这段话很有价值,至少会给很多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一些触动和安慰吧。这句话提醒我们思考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上学的时候努力学习,为的是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在这求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一个朋友因为生病而离开,一些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或者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的那些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轻生的同学们,看到了这本书或者这句话会不会有一丝丝的触动呢?

  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地遭受了一些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暂时的苦难而失去生的希望和勇气。在我每次心灰意冷,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想一想福贵。

  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力量吧。它赋予人活下去的勇气,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让人心平气和地去承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苦难。而我们在承受了苦难之后,一定会从中汲取养分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活着》有感4

  有的人死了,我们还活着,这是一种幸福。活着的人都会说出这样漂亮的话: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虚度光阴。“人为什么活着”,一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想必很多人都自问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往往会如此问“人为什么活着”?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酒足饭饱之后,还有多少人脑袋里会闪过“人为什么活着”、“我还能做些什么”等问题。

  看了日本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一书后,我把人为什么活着理解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短暂而有漫长的一生,应该这样活才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要勤奋努力工作。

  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做事做好事”,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正因为他将“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勤奋工作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其次,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997年6月,稻圣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上胃癌。他听完以后,就像没事一样,淡淡了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而20xx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国做过一次访问。

  从这个事实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就像一台机器,要不停地运转,才能永远转动着,一旦机器停止转动,就会生锈,甚至变成废铁一堆。哪有机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机器;人也一样,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样能创造出新的奇迹。人就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活着,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那就是浑浑噩噩地过完这辈子,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你将在人生舞台的每个阶段会创造无数的精彩,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其实,面对很多事,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态度很重要。当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态度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经意的坎坷,我们选择的不应该是放弃或是逃避,而是寻找问题的症结,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正视,你都应该迎面直对。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最起码的一种态度。

  再次,要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京瓷创业之初,仅仅是一个日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如何在短短几年,经过筚路蓝缕到达全球500强?稻盛和夫告诉我们非常浅显易懂与非常简单的道理,放眼全球,服务社会,贡献人类。稻盛和夫没有围绕斤斤计较和蝇头小利,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带领十几人的员工拼搏奋斗,勇往直前。只要心存善念,处处行善,命运将会被导往好的方向。我们不要急于求成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稻盛和夫一生致力于善事,但是不求扬名于世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心的笑容,一个友善的手势,我们会处处有朋友,处处逢源。(林辉)

  读《活着》有感5

  活着本来单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读完《活着本来单纯》,发现作者丰子恺眼里的人与事都很简单单纯,和孩子眼里的世界一样,我认为,丰子恺更多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眼里,艺术家就是撇去一切人为的修饰来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描绘生活的人。上帝借用了艺术家的手来发现世间的美。“文章偶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机勃露,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

  丰子恺信佛。他认为人生在世必有因缘,而孩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因缘最深的人,在他的心里如同星辰神明般重要,他有六个孩子,他全身心的爱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的生活,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用尽自己的全部热情,不管身处何种环境能够不为环境影响看清事物的本质。他感动不已。在他的眼里,孩子是天生的有着最健全人格的人。他不想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约束孩子。他渴望羡慕孩子的生活,呼吁父母教师保护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终究也会被社会束缚改造。黄金时期转瞬即逝不复再来。

  他讲家,写到在四种场所居住的感受,在发小家中做客宾至如归但是略有不自如,回到所在旅馆获得自由但不如在自己住所安适方便,再到回到杭州寓所又怀念老宅的人和事,最后回到老宅,妻子在其侧,儿女嬉笑打闹,邻里往来如常,熟悉的一切让他觉得似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然而晚上躺在床上时,他又不安起来。再次思量,他认为他的身体不过是由四大物质“地,水,火,风”暂时组合的躯体,因为种种因缘来到这个世上而暂时寄居于他诞生的老宅。至于他暂居过的其他住所,不过是因为种种因缘而需要暂居的场所。不心安是因为不安心。这便是:吾心安处是吾乡。

  关于火车,他写道火车是二十世纪文明的产物,却束缚了人的灵魂。“相同的路线,同样的时间,一个铁盒子装着他们去往同样的地方。”与火车相比,他更爱坐轮船。坐船的时候行走路线可以变化,可以小酌,可以欣赏沿岸风景,可以吃爱吃的枇杷但省去了洗手和扔果皮的烦恼,因为果皮可以直接扔到水里,吃完直接用河水来洗手。他目睹车厢社会发生的琐碎事情折射出人性的弱点,老实人被欺负,强势不讲道理的占上风。感怀车厢小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他通过火车的行进来写时间的流淌,写人们下车时拥挤如潮互不相让,讲人生如同坐火车,有的人早下,有的人晚下,但早晚都得下,所以多一些谦逊平和不谓不好。借用白居易的话:“蜗牛角挣何,石火光中寄此生?

  讲学习经验,作者正式的求学时间大概是十年,小学毕业后在初级师范读了五年书。婚后经亲友资助在日本求学十个月。读书的时间不长,但是读书的时候,作者很用心刻苦。讲到学习语言,他用反复背诵单词卡片的办法来记单词,直到每一张单词卡都烂熟于心;用中英文书本对照朗读句子的办法来学语法;用反复背课文的方法来学会话。讲到学习知识学科,他通过把握知识系统,从大处着眼再落实到小处的方法来填充知识框架,在脑海中形成脉络般的记忆。他的求学之路很辛苦。他羡慕能够坐在教室里树荫下小湖边有充沛时间学习的学生,同时又不希望学习的内容被课堂所限制。他的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来借鉴的。

  他讲母亲:“母亲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从作者有记忆始,母亲就这样活在他的眼里心里。四岁始,父亲中举而科举废,从此一蹶不振,内外家事重担落到母亲肩上,从那时起,母亲就坐在可以照看到家中染坊与后宅的一处高高椅子上同时兼顾生意和家庭。时间颤颤巍巍的滑过,母亲的头发由黑白变成灰白,皱纹一点点爬上了面庞,笔直的脊梁渐渐弯曲。唯一不变的是嘴角的笑容和眼神的坚定。作者十七岁离家读书,三十岁弃职归家,三十三岁时母亲离世。母亲就是这样的样子活在他的眼里脑里心里:“母亲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

  他自称酒徒,爱喝黄酒,却吃素。他还写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小蚂蚁,大白鹅,水仙花,小蝌蚪。。。字里行间觉得他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感受到他的包容慈悲。下次再细细拜读。

  读《活着》有感6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它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老人的一生,他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平实的叙述中,诉说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为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2

  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而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是个偏头,却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读《活着》有感7

  《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成书的,曾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特征的作品。

  我曾在几年前看过由《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当时还小,只是看热闹并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这个暑假,我有重现看了一遍《活着》这部小说,感触很深。

  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名为福贵的一个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孙子,也就是徐福贵成了彻底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一不做,也只会如此。终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从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贫穷了起来。他爹也就被气死了。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他儿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么伤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击。但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还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女儿也因难产死了,仅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条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伤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死了。命运是如此的捉弄福贵!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旧活着,否则,作者又怎么能听他讲述自己。

  就是那段艰苦的日子,中国政局不稳,苦了老百姓的安稳生活。但是,人间的情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这种情不管是深是浅但确定的是一定是真情!伟大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交织在这个故事里,文字叙述的突兀感一直压迫着人的心灵,使人欲罢不能。文字间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读者的心田。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当你看到福贵的儿子与孙子都是懂事且孝顺时你总会发自内心的愉悦,看到凤霞找到了一个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时,你总会为之而喜;但同样,当你看到那些可爱的子孙和孝顺的女婿一一离去时,又会有种揪心的离别的痛楚。终于,当福贵唯一的孙子也有些死亡的`征兆时,你会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别再让苦根死掉了!”但,接下来的文字已无法改变,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东西依旧活着,比如那头即将被人宰杀死的老牛,为人类辛勤劳苦一辈子,最终逃脱不了被贪婪的人吃掉的命运。但它遇到了福贵,他在众人的嘲笑和不解下买下了它。也许它不会死了,至少不会死在人类残忍的刀子下。它最后会在活着的状态下死去,归于尘土,像人类一样。

  当我读完的时候,心里也曾这样想过,如果我像他一样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坚强的活下来,即使放下自己曾经大少爷的身份、面子。幸好我们没有经历这些事情,而我们是作为一个读者,在闲暇的时间来品读这些,来体会生活。这样想来,我们都是幸运的生活,读完它后,才会觉得活着也并不容易,有太多的快乐忧伤泪水与欢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够承受的来,或许当你真正处在这种处境的时候才能理解福贵当时的感受吧。

  拿余华在作品中的一句话送给你们:“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我们还年轻,我们有活力,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坚强地走过自己的一生。

  读《活着》有感8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感到了生命的伟大,读懂了活着的不易。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能活着是一种幸福。书中讲诉了福贵经历了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饱经风霜,经历了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留下一份对生命的沉重敬仰。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可是年轻不懂事,贪玩,爱赌爱嫖,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败光家产后,妻子仍旧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奋发图强。谁知给生病的母亲抓药而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最后被共产党活俘,最后得钱回家。可是母亲没钱治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被活活抽光了血死亡。当知道了县长是他的战友春生,想报仇都没有办法。他的女儿也因为生产而死在了同一个医院。女婿也因为工伤而死。本来想和孙子苦根相依为命,可是孙子却因为吃豆子被活活撑死。

  当我读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岁月的无声叹息,一种历史的印证。中国过去六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福贵身上,也许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缺衣少食,为了活命,为了挣一口饭吃而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但我懂得了活着的不易。

  福贵为生病的母亲抓药却被无故抓去当壮丁,母亲无药病死,年幼的儿子又被活活抽光了血而死,女儿生产而死,女婿也因工伤而死,老婆家珍也过度操劳,没钱治病而死,孙子吃豆子被活活撑死,一切又一切的打击接踵而来,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叙述者血淋淋的轻描淡写,可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个家庭像福贵一般,又有多少条生命因此而逝去。活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吧。

  当好运来临的时候,我们微笑着坦然面对。当厄运来临时,我们也许会黯然神伤,但或许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悲剧总是出其不意,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但这就是活着的真谛吧。

  有时我也会感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福贵被龙二设局骗光家产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扛换好的铜钱还债,让他明白钱来得不易。“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的老母亲这么说。亲情陪伴在他身边,就像是他身后的大山一般,支撑着他。只是命运待他如此不公,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没药治病死了。活着,一半是亲情支撑着他,福贵也因此下定决心开始改变。

  福贵的爱情令人羡慕,家珍不论贫穷富贵始终陪伴着他。人们常能够说:“患难见真情。”我想这样的爱情也给福贵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吧。家珍当初大着肚子求福贵回家,不要再赌博,可是福贵对她拳打脚踢,没有丝毫怜惜之情。家珍一个人捂着肚子里他的儿子有庆,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随着狗吠声,呜呜的哭着回家。在福贵输光了家产的时候,家珍只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这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当家珍被他父亲接走又回来时,福贵心里才开始学会心疼孩子和家珍。家珍脱下漂亮的.衣服换上粗布衣服,和他一起干农活,没有丝毫抱怨。在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家珍得了软骨病,但是仍然坚持去田里干活就算走不了只能躺在床上,她也坚持为孩子和福贵缝补衣服,丝毫不会闲着。

  福贵与战友春生出生入死,一起经历了枪林弹雨,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富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孙子苦根陪他经历了很多苦难的生活,可最后一个又一个相继离去。

  亲情,友情,爱情,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人生就是让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直面一次又一次死亡,但是仍旧不愿放弃活着的希望。就像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因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全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活着是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死亡认输。

  活着,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抗争,一种沉默而最有力的打击,一种不服输的信念。

  小说的结尾让我难忘,孤零零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消失,留下叙述者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想女人召唤者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者读者。”

  读《活着》有感9

  几易居住的地方,《活着》这本书始终带在我身边。至于原因,我想一本书之于一个人的意义,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它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他的生存,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活着》的最后,也让我们相信了福贵与那头老牛相依为命,是幸福的,那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换来的片刻的宁静。你也许会问,小说《活着》传达的对命运的忍耐是不是屈从命运,任由命运摆布。其实不是,很多时候,厄运之手并不强大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奋起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可是有的时候命运不只是只跟我们开玩笑,他面目狰狞强大到无可抗拒,比如说死亡,比如说福贵所面对的。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心灵的忍耐,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因为忍耐绝望时不存在的。所以活着的意义在于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死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福贵在命运一次次地致命打几下坚韧地活着,最后走向了平静地幸福。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在悲观厌世中抱怨着命运,也折磨着自己。他们终究没有走出自己铸造的牢笼,和命运相互仇视了一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职业,在今后几十年的人生里,我要与教师这个职业相守,这何尝不是一种命运,起初我是抱怨的,我无法想象几十年周而复始,庸庸碌碌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其中的琐碎和无聊会把人生的美好怎样的消磨殆尽。大概很多人应该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么我就这样在抱怨中和我的命运仇视一生吗?

  和自己的命运做朋友,用智慧和坚忍享受命运的安排,我想这也是小说《活着》想告诉我们的吧。我也相信当一个人想通了自己和命运的关系时,他的真正人生也就开始了!

  读《活着》有感10

  如花似玉的年龄,却有些人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生的权利,把无尽的痛苦留给自己的母亲;年少轻狂的心总是那么不经意地说出“死亡”,把无边的惶恐留给自己的母亲。他们不懂得“母亲”,所以才会践踏自己的生命,伤害那个最亲爱的人……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匍匐在大地上,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母亲心碎的事情。当一个生命从母亲的子宫里奔出,这个生命,已经上升到母亲的心房里扎根了。

  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下,垒起了一座土坟。

  从此,一个母亲的视线,再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母亲还活着的,是她碎了的身体,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一个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瞎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唇间不停呼唤的乳名。

  15岁的海生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一个母亲飞快地迈动小脚,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儿子,面对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个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火车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多岁的母亲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海子自杀后,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更有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母亲梦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个诗人。而一

  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边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我认识一位诗人朋友。当乡下的母亲每一次来到城里,他都会谢绝所有的应酬,回到家与母亲坐在小桌上一同吃饭。他告诉我,长大以后,母亲这么多年只轻轻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亲第一次上电梯,感到手足无措又微微晕眩的母亲忍不住把头一下靠在了儿子的肩上。那一次,他一下涌出泪水。滴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家里唤母亲吃饭,竟把一旁呆坐的母亲吓了一跳。因为那么多年来,母亲在乡下吃饭时,几乎从来没有上过桌子,只是端一个小板凳在角落里悄悄扒拉进肚子里了事。

  诗人朋友说,他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母亲发现的。他睡眠不好产生的眼袋,是母亲看见的。总有一天,他会和母亲在路口松开这拉了一辈子的手。那么,在和母亲有限的时光里,就是要好好陪着母亲,好好活着,让母亲因感受到他的幸福而幸福。

  读《活着》有感11

  这一天,我在一个小杂货铺里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很破旧的小故事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名字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叫做《疼一生也要活着》。作者是中国作家张铭跃老师。

  出于好奇,我将这本书取下来,轻轻翻启,读了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完了这个小故事,内心久久地激荡着,无法平静下来。短短的几页纸,构成了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啊!

  这是一件真事:在20xx年12月9日,豫西新安县的老山深处,背着干柴回家的一位妇女刘三娃看见了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坡着没穿鞋的左脚,正十分艰难地往山顶处爬去。刘三娃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女孩子的左脚已经坏死了,这只脚比常人的脚足足大了两倍不止,而且有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伤口,十分骇人的模样。女孩儿是天生脚裂,被人丢到这老山来的。刘三娃什么也没说,背起孩子回家了。从此以后,女孩有了新家,有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多多!

  为了医治多多的脚,刘三娃夫妇向邻里借了180多元钱,可是,光是多多的手术治疗费用,就得要8000块!这对一户没出过深山的老夫妻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可是,坚强善良的刘三娃没有被这数字吓倒,她将多多交给自己的丈夫,作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出山乞讨!20xx年4月4日,刘三娃的乞讨生涯开始了,她跪在地上,双手作揖,不停地朝地上磕头,地上还摆着多多的病情照,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我娃疼,我娃疼……”

  刘三娃在外乞讨,多多却开始在家拼命地干活,洗衣、做饭,样样不耽误。大家都以为多多的脚吃了镇痛药不疼了,谁知道……

  一天晚上,多多的爹——马疙瘩路过孩子的房间,听到屋子里有一种很奇怪的响声,一阵接着一阵,令人害怕。他忽然想到了什么,打着手电摸索着进屋,一看,果然是多多在啃床帮,多多横趴在床上,那只脚在空中猛烈抖动着,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疼痛,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的疼痛!马疙瘩蹲在地上,像头牛似的哭了起来……

  几年后,刘三娃带着辛辛苦苦讨来的钱,带着苦命的多多到骨科医院治脚,当医生看见这只左脚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只脚,已经肿裂肥胀,比正常脚大了足足四倍,腿已经变细变色,那种惨烈无比的痛楚早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多多却大声说着:“叔叔,求你别吓我娘!我一点也不疼!”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全都愣成了比多多还小的孩子……

  读完整个故事,我的心仿佛被谁狠狠地击打着,感到无比难受和辛酸。对于文中仅仅只有七岁左右的多多,我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和敬佩。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啊,本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本应该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但是,病痛的折磨和利爪让她小小的'心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起来,其实,在她的心里,早已经知道死比疼要好受得多,但是,这一次,为了自己的好爹娘,她决定活下来,坚强地活下来,疼一生也要活下来!

  故事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片段:马疙瘩在多多屋子里找到了一包止疼药,一百多片,多多一片也没吃,包得好好的,藏得死死的。马疙瘩吼她:“为什么不吃药?”多多说着:“爹,这药几十块呢,我……我想卖了给爹买件衣服,您看您的衣服都没办法补了……”这是何等的爱意!一个只有七岁的女孩,却能够把所有的痛苦都承担在自己小小的心底,也要报答养父母。而我们,这些自称是祖国的花朵的我们,又有谁能把自己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连平时为父母端一杯水都推推拖拖的我们,是不是该从多多身上看到什么?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心地善良的刘三娃也是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赞美的对象。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和富贵的钱财,她有的,只是一颗让上天都感动的善心、诚心,她把捡来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心头宝,费尽心思让孩子能够上学,为了孩子的病而不顾一切去沿街乞讨……一个柔弱的女人,就靠着一颗心、一双手而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爱的奇迹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无言,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自己的母亲?

  今天鼓起勇气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并从中得到启迪,更加感恩自己身边的一切。

  读《活着》有感12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的,因为它实在很吸引人,尽管结局不是美丽的,没有苦尽甘来,但是,我似乎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可是有很多人会说:“难道就非得像福贵老汉一样过日子才有意义吗?”

  其实不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想过上好日子。不过,所谓的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种感觉,跟物质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时候,物质的锈蚀反倒让人失去了体检幸福的触觉。所谓“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是存在的阳光,关键是要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感知世间的美好。那么如何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创造了自己的价值,那么你的人生便无撼了。而价值分两种,一种是自我价值,一种是社会价值,福贵老人更多地是创造了个人价值,对帮不帮解放军,还是有些由于,可是他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价值,面对平日好心的队长如今落魄地无米下锅,他还是狠下心来把仅有的米分了些给队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社会价值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有多实现社会价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实,有意义。可是像福贵老人一样也不要紧,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作文08-24

读余华《活着》有感:活着的意义10-14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11-07

读活着有感06-09

读《活着》有感05-26

《活着》读后感:为活着而活着(精选28篇)01-25

读《活着》有感全文06-06

读名著《活着》有感11-06

读活着有感心得体会_活着读后感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