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时间:2021-09-13 16:21: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希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希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20xx届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曾经高一教过的孩子送给我一本书: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她说这是一本旧书,希望我不要介意。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她,一直想看《肖申克》的小说版很久了,谢谢她的赠送。而假期她经历了一些事情,今天把这篇文章送给她。

  关于斯蒂芬金

  猎奇是不是人们多少都会有的心理?至今仍记得高中在寝室看那多的《幽灵旗》看得背脊发凉,在阶梯教室看蔡骏的《地狱十九层》看得仿佛跌进一个深邃的地窖,和同学看各种恐怖电影吓到闭上眼。看这类书籍和电影,就好像有一种力量将你从现实麻木的泥潭里拉扯出来,让你害怕却又好奇,惊险而刺激,你也知道最终你不过是跌回泥潭,并不会有任何损伤,但是却觉着痛快。读的人只是一时的新鲜刺激,那写出这些作品的人呢?

  斯蒂芬金也是个猎奇者,从小吸引他废寝钻研的书籍和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外星人、吸血鬼、僵尸、盗墓者……这些直到今天依然被称为少儿不宜的垃圾读物。当读中学的他把自己所看的恐怖片改成小说在学校兜售换取了大量的零钱时,他的校长训斥他:“为何要糟蹋天分?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这些话成了斯蒂芬金挥之不去的阴影。

  “写作是一种涂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像一张过滤网,网的大小和尺寸不同。我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可以流过你的滤网。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去转换这些堵住我们思想滤网的糟粕,最后展现出某种才艺来。”这是斯蒂芬成名后解释他的写作嗜好,他的思想网过滤不掉的,就是“恐惧”这件事,所以他爱写,也几乎只写恐怖小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才会有回报。所以,当他已为人父做着普通的高中教师工作时,他依然没有放弃的就是写作,投稿退稿,偶尔的稿费也能改善生活,而令他最终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人是他的妻子,若不是她一直坚定地信任和支持,积极的鼓励,从废纸篓里捡回《魔女嘉莉》,斯蒂芬金能否平地一声高楼起都难说,毕竟有时候机遇就那么一次。

  1974年,《魔女嘉莉》出版,斯蒂芬金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开创了“社会恐怖小说”这一类型阅读。整个80年代,美国小说最畅销的二十五本里有七本就是他的。而他又实在太会讲故事,惊悚悬疑又带着血腥杀戮的内容让过着太平单调日子的'美国民众获得了刺激的宣泄。然而,就在他专写恐怖小说隐约要成为“畅销霸王”时,他却耗费了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多的精力写了这本《肖申克的救赎》,或者其实应该叫《四季奇谭》。他想获得肯定,就算一生最爱是恐怖,就算《闪灵》等作品大卖,他依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写的都是垃圾?就像《尸体》里他化身戈登说“许多书评人都说我写的东西是狗屎。”所以,纵使畅销小说让他获得了大量的利,获得了作者的喜爱,却获不到名,得不到美国文学界的肯定。

  斯蒂芬金的创作是通俗文学,而美国主流提倡的是严肃文学。更何况,这种通俗文学带给了斯蒂芬金大量的财富,这让清高的书评人带着一点嫉妒和不屑,他越红就越加的否定他。斯蒂芬金为此没少焦虑疑惑,在他的《黑暗的另一半》中就反映了这种心理:一个靠写恐怖小说名利双收的中年作家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想要亲手埋葬自己的分身。对于斯蒂芬金自己而言,他似乎就呆在那黑暗的另一半,代表主流的“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从不正眼瞧他,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他决定放弃恐怖小说的创作。可是“看戏扮戏的要散,看戏的不干”,巨大的利益集团不允许他转行,他只能继续写恐怖小说。

  斯蒂芬金不能彻底放弃恐怖小说,但他开始慢慢写一些严肃地短篇小说,同时积极运用话语权:“大众小说绝非垃圾的代名词,受欢迎的文学未必就不是好文学。”1991年,美国笔会针对“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分野进行争论,有人说“我写的是较好的小伙,我不写罗曼史或恐怖小说或推理小说”,这句话激怒了斯蒂芬金, 他厉色反驳:“畅销小说有好有坏,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有时或经常充满文学性,且全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而使我远离了平淡无趣生活。这样的创作,在我看来,始终是正直体面的,甚至是高贵的。”斯蒂芬金始终认为,小说只有好小说和坏小说之分,哪有什么严肃和通俗,又凭什么对通俗小说嗤之以鼻,一锤定音?

  然而这场争论不可能休止,任何一方都不肯低头。即使是在20xx年美国全国书奖的颁奖典礼上。那一年,身患多病恐怕时日无多的斯蒂芬金突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理由是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氛围的伟大传统。消息一出,一片哗然。有评论家斥责说斯蒂芬金根本不是个好作家,他的作品是廉价的惊险小说,里面根本毫无文学价值、美学成就,以及启迪心智的智慧。也有人高呼老金万岁,肯定他的努力不但是诚恳的,而且是勇敢的。

  终于获得肯定,斯蒂芬金是高兴激动的,不光自己抱病出席,还花了高价钱包下桌子请来自己同样是畅销作家的好友,一同见证扬眉吐气的时刻。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作家当面不屑:“就算给我一份最畅销的书目,我也不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我们的这些爱好是严肃的,我们有自己的直觉,个性,我们知道自己该谈些什么。”

  斯蒂芬金还能说什么?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那既然不能改变别人,就做好自己吧。至少他对自己所获得的“终身成就奖”问心无愧,三十年,写出了四十本小说和两百个短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被誉为“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的作家。

  以上转述自傅月庵《他先是喜欢写作,后来赚到了钱——略谈斯蒂芬金的创作生涯》

  一点杂想

  如果没有这篇序言,我并不会去了解斯蒂芬金,了解之后,我很愿意把它们记下来。以前读书,是觉得那是些该记录的知识,现在,却是因为它触碰了内心,引发了共鸣。

  比如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多重要,坚持自己的爱好有多重要,为之付出努力又有多重要。斯蒂芬金虽然一辈子困惑怀疑,但是他也很确定他“喜欢好故事,爱听好故事,也爱讲好故事”,始终在坚持他热爱的事情,始终忠于真实的自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对吴岭澜所说的真实大概就是如此吧,斯蒂芬金挣扎过后依旧选择忠于内心,这就是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吧。

  年近而立的我们才开始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开窍太晚,恨早几年不努力,所幸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记得大学一位深爱佛学的老师送给我们八个字“但只耕耘,莫问前程,”恰逢一个佛学基金会也把这句话送给受助的学子,让这八个字无数次地重复在我的生命里。后来才明白,高中时的逆袭就是这八个字的写照,而后的失败也是功利心太强。斯蒂芬金说他喜欢写作,“正如其他自发性的事情一样,写作本身是超乎金钱之外的。钱当然是好的,不过在创作时,你最好不要太去想钱。这种想,只会让创作过程便秘而已。”但只耕耘,莫问前程,如是而已。

  除了他的坚持与努力,再一个打动我的便是他的勇气,他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辩护。价值不是由他人决定的,而我们总是往往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失去了自我。高中时期的我一度沉迷各种惊悚小说,大学到工作时期也看了很多推理悬疑,总觉得自己是不务正业,总有一丝负罪感。就如批判斯蒂芬的那些评论者说,从这些小说里你如何获得价值、美学、智慧?但书是丰富多样的,读书的目的和收获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我不赞成学生完全成谜于玄幻一类书籍,因为那些被正统文学视为不良书籍的书里同样分优劣,只是我们需要一个辨别优劣的眼光,如果没有,可以寻求一个导师。不是每本书都要摆出育人普世的架子,也不是消遣类的书籍就一定只能消遣,你不是当时的读者,又怎么知道他读到的东西会给他的生命留下些什么呢!至少,他愿意花时间去读的过程肯定是快乐的。比如高中假期,只能被迫每天在家给父母煮饭的我,靠着读《哈利波特》,思绪飞到了魔幻城堡;哺乳期间,颠倒黑白的我在喂孩子时看完了《鬼吹灯》全集。身体过着乏味的单调生活,脑子里面却精彩纷呈。我至今都记得那种仿佛跌进旋转时空的奇异感,有这种感觉带给我的体验,那记不记得看了些什么又有多重要呢?谁又有权利没有看就批评这些作者的文笔就一定很差?事实是,好的通俗文学作品,作者的文笔都很好,思维严密,表达流畅,就像斯蒂芬金所说:他们真的太会讲故事了。

  《人类简史》里说:“人之所以能不断进化,就靠着人类一起想象,编织出来的故事。”谁会拒绝听一个好故事呢?讲故事的人不重要,故事本身最重要,但谁又会拒绝一个会讲好故事的人呢?

【希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相关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随笔08-16

肖申克的救赎台词11-27

《肖申克的救赎》英语读后感07-23

肖申克的救赎英文台词11-27

肖申克的救赎台词赏析11-26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7篇01-22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11-23

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9-1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篇)01-20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黑暗中的光与救赎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