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时间:2021-03-02 15:03: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精选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1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假期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浅。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教育局去年开展的"三爱"以及今年开始的"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加强师德建设、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等著作,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的耐心等方面来谈谈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允许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如果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如果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寻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

  记得刚教一年级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天真与无瑕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他们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从教他们数的概念和认识时,大部分孩子心中早已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很大,因为课堂上学习的东西他们都早早的学会了。我记得当时在教1—5数的认识的时候,有个孩子说他20以内加减法都会了。这让我又惊又喜的。但同时也让我思考接下来的教学该如何进行。通过课间了解和网上查阅,我明白了大部分孩子都和刚刚那孩子一样。那么我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了。培养孩子的数感变成了我的新教育方法。

  慢慢地我又发现,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很多知识都必须突破传统。尤其是通过学习我师父的课之后,启发更多。在他的年月日教学中,他通过出示几年的年历数据,首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数据信息,然后通过醒目的记号标出部分内容。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问题的自主观察,可以不限定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经验值得我反复摸索和借鉴学习。

  这两年的教学让我充分意识到教学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不能为了不做错题而反复重复做很多遍。题海战术对小学生是极大的伤害。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3

  过去常常听说,美国孩子的家长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准备向老师问什么问题?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说今天向老师问了许多问题,家长会非常高兴。我当时听了感到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中国孩子的家长问孩子最多的常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听课专心吗?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如果孩子说在学校里很乖,很听话,上课的内容都听懂了,家长就很放心。中美两国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两国间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懂得了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表现。一种是问题教育的理念,一种是去问题教育理念。

  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而老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跟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学生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我觉得这种教育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注重人的发展。

  而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去问题教学的理念。虽然老师也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掉,以让学生听懂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可以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轻轻松松地走出教室。教师往往把学生的问题都基本解决掉了,才感到自己的教学是有成效的,才感到放心。这种教学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长期以往,会约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了。难怪我们常常在问,为什么中国孩子基础打得好,但越往上学越不如外国的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强?学生怎么都象机器包出来的饺子,全都一个样?这难道不是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导致的结果吗?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对经济、综合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而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的当务之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要有根本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去问题教学转向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自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学习和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学习了解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并努力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加强专业理论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对知识的探究精神。这就需要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3、在备课和教学中,要以问题教学的理念来指导,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我要不断研究提高问题教学的技巧,提高自己问题教学的能力,真正把问题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4、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老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听老师的,不敢或不愿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今年所教的班级在这点上尤为突出。我认为老师应把问题教学这种新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彻底打破认为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老师说什么都对,不敢提出不同意见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答案,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问题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我愿意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4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2010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其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5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6

  现在,教育似乎是人人都看得见,人人都懂得的社会现象,对教育,可以说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是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要怎样才能获得成果?并不是人人都能说出个所以然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既要教育以培养人为己任,那就该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一切为人服务。教育学实际上涉及的面很广,也很宽泛,当我们在研究教育是什么的时候,亦可以联系上社会学、哲学的范畴。对于我本人而言,更倾向于教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的科学”,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两者建立成教育人类学。而此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有关它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美国学者认为,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知识来研究教育的科学。而哲学教育人类学认为是一门应用从人类学角度来探讨教育与人的完整性的关系的科学。罗特在其名著《教育人类学》中下的定义是“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和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无论如何定义,它真正体现了教育中人的本质和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全面的,教育的使命是艰巨的、光荣的。谁能把握住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定向。并使自己具有活力以吸引并使教育效果、过程和目标的价值?如何指导年轻人对待不断的信息爆炸,对待我们周围环境的严重恶化?如何帮助他们学习国际合作、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意义?除了要掌握知识和思维过程以外,教育怎样才能促进人道主义、有效的学习以及发展平衡的个性,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热爱和在增强他们自己的文化特征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加深对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的理解和赞赏?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究竟应该干什么?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9xx年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正式确定了原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保罗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在经济方面,国际贸易、投资、技术转让的总量急剧增长,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和贸易竞争地区化、集团化不断增强。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少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如此极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挑战,挑战已远远超过了个人、地方和一个国家,是全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方面,如大气变化,酸雨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必须依靠全球力量共同解决。于是倡导“全球合作精神”,即生态推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负有培养未来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面向这些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的使命。要教育青年一代关心这些全球性问题,培养他们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2、第三张通行证——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柯林等人提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人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总是依赖他人。”

  “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都蓄养这种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是“可学而不可教的技能,只能在做中学”。学校的教育可为此打基础,是年轻一代学会学习。

  3、人权教育

  被剥削、被遗弃、被折磨......每年国际大赦组织的报告向我们描述了男人、女人,甚至孩子们在精神上以及肉体上受到这种痛苦。他们遭受到非人道的对待,乃至常常被处死。

  尽管国际大赦组织在揭露,国际的良知在抗争,暴虐仍然存在。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如《世界人权宣言〉等。但却达不到更好的效果。教育的缺少也是重要原因致意。例如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所国际人权学院,承担全世界教育者的培训,收集一切必要的文件,提供适应各种文化习俗的教育辅助手段。使懂得尊重、爱护。毕竟人权不是呼吁而来的,而是真正体现的。重视人权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4、发展个性

  自有教育以来,人们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亦即发展的个性。个性的基本涵意是:个性是声而具有和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性的稳定特点的综合,次是就广义而言的。如果就狭义来说,则个性仅指稳定的心理特点而言的。即个性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而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需要。它是人的意识对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倾向,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构成。二是兴趣。它是人的意识对一定的客体的内在趋向性与内在先则性的表现;从其发展看,可划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三是只了,它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是认识活动的“积淀物”。四是能力。它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先天因素在其表现和形成中占主要地位。最后是性格。它是足以支配一个人的个性的那些核心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由现实态度、心理特征和活动方式三个层次构成。如此看来,发展个性特征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除了以上4点以外,教育还应时跟时代的步伐,加入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如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以人为本,应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传统的教育局限与学校教育,而今的的教育应是社会化的,应大力提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讲究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如此,新世纪的世界必定是属于我们的,属于中国的!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新理念心得体会(通用6篇)03-16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01-27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09-03

《新教育实验》读后感02-28

爱的教育英语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6-04

写爱的教育读后感03-08

《教育漫话》读后感2篇02-22

《陶渊明教育名著》读后感12-24

怎样教育孩子读后感3篇01-28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模板范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