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时间:2021-01-20 18:31: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国四大才女”——萧红所写。这本书主要讲了萧红五岁的事,介绍人们的风俗,字里行间感到当时人们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萧红的邻居娶回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那一家人对她又打又骂,她婆婆对她更是残忍至极。结果,打出病来,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眼里含着泪。她被打时,一直说她回家,她婆婆问家在哪,她却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体。因为她婆婆过于迷信,就请人给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还能抽吗?可当时的人很迷信,就以为抽个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过来似的。于是就请了一个名叫“云游道士”来抽,抽命其实很简单,有四个包,其中红色和黄色是好的,蓝色和绿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个,一看是蓝色的,心想:完了。这时“云游道士”说:“若不好花五吊钱可再抽一次。”婆婆连抽几次都不好,只好请真人过来赶鬼。

  于是“云游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烧香,一会对天指手画脚,一会对团圆媳妇瞪眼,其实这人一个都不会,这些动作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后,他胡乱说了一些配方,就带着200多吊钱乐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在夜深人静时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看了这个故事,我火冒三丈,当时的人到底有多蠢啊,这个骗子说得一切都是假的,你们难道听不出来吗?你们怎么能信呢,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么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经得起这种虐待吗?唉……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钱,不仅没有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还把她害死了,他们宁愿花200多吊钱去请个骗子,也不愿花一二十吊线去看医生,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迷信害死人!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2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3

  一天买了本《呼兰河传》,抵家就读了起来。原来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样喜好,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掀开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咀嚼,才发以为它的精美。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说,昏暗的画面,这便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各人的无知和糜烂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磨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凉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痛惜,哪个更值得我悔恨……

  文章的榜首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触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各人和六畜常常会遭受到磨难。各人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小我私家想过把泥坑填平。何等愚笨的各人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克不及违背定命的,这不克不及不是他们的悲伤!

  作者在文章中不停写到“我家的宅院是很荒芜的”,这就为里边人物的悲凉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分只要十二岁,由于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事,便说是十四岁,但只管云云,各人还说她故意遮盖。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各人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不久她的婆婆常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大概让她更明理听话;还以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以是用尽了种种迷信措施:请“云游真人”抽贴、请人来跳大神、以致把她放在开水中煮……终究,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摧残去世了。

  我真实感觉到心情痛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国际,统统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纵情嬉戏。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形貌得饶有滑稽,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幽默充斥童趣的语言形貌得畅快淋漓。我竟不自发地我拿自个的幼年和作者的幼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以为作者的幼年是奇丽而又寥寂的,更感觉到自个幼年的开心与交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悲伤,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糜烂与暗中,很幸亏那只是萧红的幼年。但,这是无法躲避的前史,让我们知道过去,知道前史,永世不要重蹈覆辙。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4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5

  笔调细腻,安静随意,却又淡漠忧伤,在她的笔下,呈现出一座缤纷的城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一直都是那么淡漠忧伤,但提到她的祖父时,笔调一下子轻盈明快起来。这座小城里,究竟有着作家萧红怎样的回忆呢?

  写到祖父和他的园子时,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跟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情,亲切的称呼,足以看出作者对园子深深的感情,仿佛把蜜蜂当做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样,用母亲般疼爱的口吻进行了描述。作者细腻的描述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女孩,踢白菜的胡闹,捉蜻蜓的三心二意,拼命洒水的活泼,不服气着辩解的'可爱倔强……

  但是,在描写其他地方的时候,笔调一下子淡漠而忧伤起来,平静的叙述的口吻,仿佛一切都不起波澜。即使是哪家人家里出了事,大家悲伤一阵子,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一切都恢复平静,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过的。开始我并不认同,可是,后来我想想,的确是如此,那家人肯定是悲痛欲绝,但周围的人,那出事故的人与他们又没有关系,他们自然不会永远记着这件事,慢慢地这风波也就平息下去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啊!但是,作者这里的倾诉,为什么感觉有着悲伤感,还是,她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

  作者对自己亲人的描写,祖父是重中之重,对祖母、妈妈、爸爸的描写则略少些,也就是作者并不喜欢严厉的祖母和冷漠的爸爸妈妈,而喜欢亲和的祖父。爸爸和妈妈一直对幼年的萧红十分冷漠,祖母更是用针扎过小萧红的手指,借此整治她的调皮,所以小萧红无论如何都喜欢不了他们,但是,当最后描写祖母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躺在长板上,被白布单盖着的时候,虽然是平静的描写,但却从中感到作者的一种空茫和不安。

  其实,这座热闹而缤纷的城市——呼兰河小城,萧红还是爱着这里的吧!合上了手中的书页,我却还沉浸在呼兰河的故事里……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6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本书:“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到这,你应该会知道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女作家萧红所写的“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呼兰河传》。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清凉的人情小说,也是女作家萧红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女作家萧红,她从寒冷的冬天开始记录。也许,这段童年回忆对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长大了,还记得这段又伤心,又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场景,事情都十分仔细。不说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全在上面,但我肯说,只要是记得的,只要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7

  《呼兰河传》被作者萧红用一层忧伤之纱蒙住了。通读全文,总能隐隐约约感到些许悲凄,但又是那么捉摸不定。是什么让她含泪愁闷?

  小团圆媳妇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还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邻居给折腾死的。街坊邻居们和老胡一家都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这不难看出,他们都想把她管教成一个传统化的媳妇,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时又都帮着出点子,虽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结果不大好,在他们无所知觉的情况下,其实是把小团圆媳妇推到了鬼门关。

  小团圆媳妇只是传统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然不只她一个,在那个时期恐怕还是有很多的。别指责呼兰河小城的人们,他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罢了,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时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这就使得他们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我一直这么认为。恶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

  既然说到了小团圆媳妇,谈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话是不错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确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后期就会被黑暗的社会腐蚀了,变异成“愚昧的善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团圆媳妇当人看的,甚至把她贬得连动物也不如。不过她到底还有些良心,不然也不会花大钱给她媳妇治病,但尽花得是些冤枉钱,药方子荒谬到了极点。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间接导致了她媳妇的死。这个婆婆在书中是个反面人物,是当时社会上众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见,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数,说它比恶毒更毒也就不为过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无忌惮地在世上横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恶毒并肩走在一起,状如亲兄弟……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8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9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0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1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2

  掩上《呼兰河传》,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扎着羊角辨的小萧红,她指着天空绚丽灿烂的火烧云在说着什么,我沿着她身后一条青石板铺的长路慢慢走进了呼兰河这个地方。

  呼兰河小城中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路人、有邻居街坊,他们之间的琐碎日常,小城中的各种特色,在萧红的笔下绽放出不寻常的光彩。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深两米左右。晴天灰尘扑面,雨天泥泞不堪。人们经过那段路只能在泥坑两边的沿上走,非常艰难。晴天反而是危险的时候,因为泥坑上结了一层壳,让人误会泥坑干了,其实壳下面还是粥一样粘稠的淤泥。许多小动物不小心被粘住就淹死在了里面;也经常有车夫,为了赶路不小心把车子和马陷进泥坑,马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时候周围的人就会过来帮忙,赶过来的人,有担葱的、卖菜的、瓦匠,也有其他车夫。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撸起袖子,商量着法子,附近的人则回家拿来绞锥、绳索,然后抬的抬搬的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起来。旁边穿着长袍短褂,非常清洁的,则给这帮人加油打气,这一番景象很是热闹却别有风味。

  他们只是一群呼兰河城的普通人,大家素不相识,在他人有难处的时候,能够自发的伸出援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来自呼兰河城的温暖让人久久回味。

  回到现代在大街上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也能有这样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吗?曾经有些人,对别人以怨报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责骂、讹诈举动,让爱心人士出了力还寒了心,而旁观者则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难时会踌躇会犹豫,患得患失。

  这次疫情,无数的英雄逆风而行,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是普通人,他们却用热血和责任牢牢守护着家园、祖国。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依然存在。随着疫情的胜利,这份美好会传递得更远,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个泥坑一场疫情,都是这世间的验金石。让我们吸取其中的真、善、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3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呼兰河传》,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学还念念不忘。时不时拿出来品尝,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受益匪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 ,泥坑会惹出事,淹鸡淹鸭,抬车抬马;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整座小城热闹非凡;小圆圆媳妇被胡家人折腾死

  《呼兰河传》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我读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他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祖父一进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从这里,我读出来慈祥而犹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泼的“我”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一个也不能缺少。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面孔——我的爷爷。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书房玩,脚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乱了,爸爸刚要来教训我,做完事的爷爷回来了,看见我立刻扔下锄头冲过来,轻声细语地问我受了伤没有。我慈祥的爷爷在我们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读到每年下雨东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会涨很多水,路过的人

  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才过得去。有的人说把墙折了过去,有的人说种树爬过去,而说用土填平的一个也没有。从这里我读出呼兰河的人都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在公园里,一个空牛奶瓶不知被谁扔在最显眼的地方,三个小男孩朝那个方向走去,他们会捡吗?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脚踢进了池塘!多么不文明的行为!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做个文明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素质。真希望身边的人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一本好书,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呼兰河传》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终身难忘。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4

  《呼兰河传》,文题简简单单,只不过是地名加个“传”字,说明是发生在呼兰河的事。如此简单的题目,却饱含萧红对家乡深深的怀念,那儿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书第三章主要写了童年的欢乐与无限的回忆,而第四章讲述了家里院子的荒凉。此时的一切在萧红的眼中都无比的凄惨、落寞。正应了《呼兰河传》结尾那句“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童年的家乡不一定是温馨、和谐、欢乐的,但一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让人怀恋,给人启迪的。这些便是促使萧红有感而发写下《呼兰河传》的主要因素!

  而文中简练、明了的文字,却给予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感触,仿佛亲眼所见。这样白描的方法,给人真实的感受,而不同于那些写得令人一知半解让读者觉得深奥却枯燥乏味的手法!

  本书第五章开始讲述萧红记忆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比如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戏弄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个脚走路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响,而且是慢吞吞地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那可怜、穷苦的冯歪嘴子,自打他成家搬了房之后,把一个好端端的王大姐给糟蹋了。一个个探员围在他家门口看热闹,看见绳子就说他要上吊;看见菜刀就说他要自刎。但也正是经了这么一折腾,把呼兰河的热闹气氛和人间烟火味又加深了几分!

  这章最后以冯歪嘴的二儿子的笑话直接插入收尾,显得很文章连贯。萧红用她那诗化的语言结尾,显得无比凄凉,正应了矛盾评论中的那句“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给读者启迪、想象,去自己感受在那院中曾经的景象,曾经的故事!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15

  呼兰河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己,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美好。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可以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神灵。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单的快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地对比,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无知也有希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读书之《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段落摘抄10-20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5篇03-12

六年级呼兰河传读后感六百字左右03-23

东坡传读后感03-18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03-02

读书之趣小学作文03-08

《明史·梅之焕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07-16

《王阳明大传》读后感03-22

岳飞传800字读后感03-03

《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