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克白》有感

时间:2020-12-28 19:03: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麦克白》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麦克白》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麦克白》有感1

  《麦克白》的悲剧往往借取历史题材,从封建时代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寻找对于当代具有政治意义的历史教训,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

  由于权欲熏心而堕落的麦克白就是一个概括性强又具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他代表的是英国封建贵族阶级,同时还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冒险家的特征,实际上正是英国14——16世纪几代国王、女王血腥统治的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严厉批判了封建暴政和暴君,揭示出野心之为害,表达了主张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君主贤明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麦克白的问世,使悲剧的内涵更为丰富了。从希腊、罗马时代起,悲剧总是以正面人物、英雄人为主人公,以他们的失败、被摧残来激发人们“恐惧与怜悯”,进而产生崇高感、渴望感,从而净化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麦克白似乎违背了悲剧的传统,但实际上,莎士比亚从他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使悲剧的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读《麦克白》有感2

  "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里,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不知不觉又听到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思绪飘到了前不久读到的《我与地坛》这本书。当年也正是伴着这首歌从一本《读者》上再一次认识了史铁生。似箭光阴,如梭岁月,参加工作已将近 年时间了,闲暇间细读了《我与地坛》,收获的不只是对这位文坛巨人的感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一本书写人生感悟、讴歌亲情的散文作品。读这本书,在人生的旅途中给人一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全书以"废弃的古园—地坛"为背景,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残肢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其充分。又描绘了发生在地坛院子里的各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一对相濡以沫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弱智漂亮的小女孩等的故事,平静又自然的传达了每个人物的不幸生活,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纯真朴实的感动和鼓励。

  史铁生先生讲到"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哭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是又如书中传达的:人总归要活着,而且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帝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帝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但是世界每一天都在更新着,古园依旧是古园,面对发生的不幸与痛苦。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我们要去寻找一方净土,去整理我们的思绪,把负面的东西都清除掉,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细读品尝,你就会发现,全书给人一种在面对宿命时从容面之的淡定。

  书的整个中间篇幅传达了母亲的伟大。作者的母亲是痛苦的,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酝酿,让我们更加明白母亲的无奈和痛苦。而每每看到这些篇幅,总会勾起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发生在我们与母亲身上的故事,带给我们温暖。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何为人生。人生的日子里有多少个四季的风,多少个四季的雨,面对风雨,史铁生先生教会我们无论怎样,唯有独自慢慢品尝,细细的感受。风景四季无限轮回,相遇无奈,友谊无常,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流逝,孩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不管你在哪个地方,抑或是哪个岗位,都要面对独属于自己的那份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唯有借一泉流动的清泉,以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面对它,才能收获心田的宁静,才能致远。

  命运的神秘、深奥总让我们感到困惑与迷茫。然而《我与地坛》告诉我们,虽握不住命运的喉咙,然可以让自己不去多想,自寻烦恼,用一颗美好的心去接纳、去面对,去用心品味人生的各种美。

【读《麦克白》有感】相关文章:

《家》读有感03-10

读《老舍》有感02-20

读《李白》有感06-25

读林清玄有感12-14

读张爱玲有感12-21

读《冰心》有感01-27

读《童年》有感12-08

读蝶恋花有感09-28

读《坛经》有感03-23

读《范仲淹》有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