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时间:2021-07-20 20:59: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7篇)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1

  因为要看话剧,所以先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写的像百家姓,老杨,老裴,老李,老蒋,老姜,每个人都不提名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有的爱说话,有的不爱说话,但是都有说的着和说不着的人,有共同的爱好说的着,彼此需要说的着,缘分到了说的着,不管年龄,男女,老幼,说的着才在一起,说不着捏在一起也没话说,好多夫妻都是这个样子,彼此说不着却和别人的老婆老公说的着,说不着的人对你再好也不珍惜,说的着的人一起过穷日子也开心。有些人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的着了,有些人,最开始说的着,后来因为些事说不找了。事会变,人也会变,说不说的着也会变。

  说话分怎么说,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说怎么做,有人把坏的说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说成坏的,有的话可以这么说,但是不能这么做,有的事可以这么做但是不能这么说,有的人说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爱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几件事。

  说话和道理,交织成个色的人,个色的关系。

  一句顶一万句的是什么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2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3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

  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4

  这两天陪伴我的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近来的几个月,我总是在让散文、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围绕着自己,因而这两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岁,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他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媳妇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时说给他的。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似乎不顺坦,生活得很纠结。看完掩卷时,是今天上午8点30。

  不被父母喜欢、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围的人无法融洽相处等等,似乎成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但是又怎样呢?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文学还是源于生活的。当把文学投射在生活上时,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甚至是丑陋。

  小说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间是不和睦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你第一次结婚的人,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又能怎样?永远处于纠结之中?永远后悔?别忘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年头,谁管谁?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那么累,就是在过最好的日子。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5

  初读《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好难懂,感觉作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但同时又想,精品就是精品,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因此耐着性子读下来。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似乎逐渐触摸到了文章的核心,“一句顶一万句”,说话有着重要意义,话说好了,有其正面意义,话说杂了,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一点,那么,注定他的一生是糊涂的,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读到后面,逐渐被故事的深刻内涵所吸引,特别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特别想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于是熬夜读完整部小说,并在深夜不断揣摩各位评论家的评语。其中文艺评论家摩罗这样写到“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我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如评论家说地深刻,在此只好借用他山之石。莫言在《长篇小说选刊》创刊中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一句顶一万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不深入读下去,不深切地体会,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6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7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400字02-09

《顶碗少年》读后感15篇02-08

顶纸板说课稿11-04

顶碗少年读后感500字5篇02-07

顶碗少年说课稿11-04

顶碗少年教学课件01-28

《顶碗少年》课文原文06-30

《顶碗少年》教学意见12-06

鲁迅顶房阅读答案08-31

光明顶导游词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