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时间:2022-06-08 19:00: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精选5篇)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篇1

  记忆是旧有定式的重演,灵感则是神性的启迪,而聆听神性的启迪与担当灵感的独一方法就是清除全部的记忆,因此独一要做的就是不断清理。冒险小王子读后感

  心智每次只能为两位主人中的一位效劳,要么为记忆服务,要么为灵感服务,如果允许记忆成为主宰,就保持了心智的明净以及本身与神性的结合,而没有了这样的`结合,就没有灵感。极限 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再次拉响了警报,招呼我们在为时已晚前采取行动。政治领导人、商界首脑和公民们还要轻忽这些警告到什么时候呢?冰盖正在融化,新鲜水源正在消失,鱼类和森林正在干涸,然而我们的首脑们看来还没有做出反响。本书对于每个想帮助扭转这些趋向并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可持续的未来的公民和领导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极限 读后感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相识到自然资源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粉碎,只要相识了增长的极限,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另外,相识增长的极限,也是教我们学会谦虚,学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当记忆在一个潜意识里被神性转化为零的形态,那么它在全部的潜意识里就会统统转化为零的形态。无论当下在你的灵魂里发生了什么,它也同时发生在全部的灵魂里。极限 读后感

  与灵感的华美相比,意念就象一块残破的抹布。读后感只需一直保持要做某件事的意念,本身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一旦臣服于灵感,生命就会彻底转化。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篇2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强烈震撼影响之大,一种被震住的感受依然历历在目。

  之前,我会觉得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从没有考虑过诸如水、空气、土地、森林、矿藏等,有一天会突然枯竭。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大面积、长时间发生停电、停水的情形。但这本书,明确地表达着一个可能的事实:资源会被耗尽——假如人类按照自己的习惯增长。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主题是:目前的政策将会导致一个可持续未来,还是走向崩溃?该怎么做才能创造一个能为所有人充分提供充足所需的人类经济?让我震惊的是,作者是在通过对未来世界人口、经济增长、生活水平、资源消耗、环境等变量都做了精确预测后,得出崩溃的预言的。这在今天看来是很普遍的认知,对于30多年前的我实在是极大的震动。正如书中所言,只有两次种途径能够回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一是有管控的下降(managed decline),通过有序地推出新的解决方案(太阳能代替石油能源);二是崩溃(collapse),你不再驾驶汽车。有序地推出新解决方案,一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就如北京的雾霾,如果要寻找到解决方案,绝不会是短期可以做到的'。所以,在基础资源完全耗尽前开始动作,你依然会冒着当资源耗尽时在等待新方案的风险。

  受到这本书影响,自己对环境的认识,从资源视角转换为资本视角;从消耗占用逻辑转换为创造共生逻辑。转换的核心是:在任何行动安排和战略选择时,需要采用可持续性的价值观,需要有共生的逻辑,需要带来可众享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符合环境发展的规律。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篇3

  以工程思维来理解人类社会,这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宏大工程,虽然最初的成就不那么令人满意,还有点耸人听闻的感觉,但是随着各学科理论以及现实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逐渐有了成体系的手段和方法。实际上这正是严肃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步入我们社会舆论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们能够近乎精确的研究外在物理世界的运行,他们也希望能够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发展。利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的建模手段,法国的物理学家开始进行金融的量化投资并取得了让人惊叹的业绩,而且他们发布的预测拐点的报告,准确度之高让人咂舌。实际上,在这种动态系统中,有2个关键性的因素在影响着类似这种系统最后能被我们人类感受的呈现,一个被成为正反馈,一个倍成为负反馈。 正反馈与负反馈共同运行的机制,被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用于投资,他的名字叫做索罗斯,索罗斯擅长了解这种机制形成的指数型增长,也就是泡沫,而且他也能技巧高超的发现泡沫的极限,并及时抽身泡沫,并开始下注泡沫的破灭,他以反身性来描述他哲学里面中的奇妙部分,然后这些在物理学家看来似乎更像是小儿科般的模式,因为他们可以量化。金融系统是人类社会的投射,如果系统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可以了解金融系统并从中赚到钱,为什么不能预测人类社会的走向呢?

  这个预测的结果就是《增长的极限》,虽然早期过于悲观,不断的修正使得其看上去更为合理,但是书还是对人类社会的`前景不那么看好。书中翔实的解释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介绍了西方工业化以来面临的种种恶果和悲剧,其中提到的水污染的处理和空气污染的处理,一如当下的中国。所以当我们向往西方目前的山清水秀的时候,不能不了解这些社会目前结果背后的巨大投资和翻过的错误。因此,对于中国社会,也可以保持乐观。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环保领域的投资还将以30年的长期来计算,那么这里面可以催生的上市公司和资本回报,也将是巨大的,因为环保未来是更高的幸福模式的标配,也是人类修复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恶果的唯一方式。

  书中当然还比较了,人类社会贫富发展的根源。结论依然很悲观,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集权国家,任何的社会模式,企业制度,几乎都会变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因为这也符合数学和物理学的动力系统的发展模式,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富人可以调用更多的资本进行投资,从而滚雪球般的用友更多的资本回报。而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储蓄和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穷人摆脱贫困状况的唯一路径是,让储蓄逐渐的变成自己的投资,使得自己可以开始获得指数型的增长。不过悲剧的是,穷人的投资往往是血本无归的,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知识真是穷人的原罪。另外,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思想,应该去选择那些稳健的投资,依靠指数型增长的力量逐渐或者逐代积累,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指数型增长就是那些投资大师常说的,复利的力量。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现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导致发展呈指数级增长。发展的物质基础(“源”和“汇”)是有限的,指数级的发展终究会遭遇、挑战甚至突破极限。增长遇到极限,并且由于感知或反应上的滞后,将产生过冲。过冲的结果将反过来导致振荡或是崩溃。

  由于发展的指数型增长(和过冲的存在),导致做出改变的时间越晚,源和汇的利用空间就更少,而世界增长的存量就更大,最终距离崩溃的时间就越短,而崩溃也可能越严重。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无法想象的推论,许多已成为近在眼前的问题。许多天方夜谭般的理论,部分已成为大多数人类的共识。只是与大众的误解不同的是,崩溃并不等于人类的崩溃,更不等于地球的崩溃。崩溃在于总体的人类寿命和福利水平的巨大倒退,迫使人类的生态足迹下降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低于符合有限的物质条件能够供养的水平。

  但是道理谁都懂,未必就能让地球过好这一生。身处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待发展的角度必然是不同的。

  书中推演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类最终避免了崩溃,虽然发生了一些过冲并带来振荡,但总体的社会可持续,人口生活在较高福利水平并产生较低的生态足迹水平。这个状态的条件是:约束人口增长,提升技术水平。更具体地说,在提升技术水平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粮食产量、减少排放污染和土地侵蚀的同时,人类必须接受在总体水平上平均家庭规模为两个孩子(保持人口不过度增长)并且福利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增长。考虑到欠发达国家的人口福利水平,等于说发达国家的人口生活水平甚至是要低于此前的。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做出牺牲?谁在牺牲的同时为他人的发展买单?

  对于增长超过极限崩溃而言,许多崩溃是有区域性的,或是从区域性崩溃到影响全球需要较长时间的。除了臭氧破坏这样能够以“相对短”的时间造成全球性影响(但其实影响相对有限),土地侵蚀、资源耗竭等往往是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等虽然会逐渐扩散但也可能在区域就先产生崩溃。这就给发达国家 “独善其身”的`侥幸心理提供了可能。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保持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优势是巨大的。在历史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燃烧矿石燃料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效应,现在要全世界共同承担;在当下,以第三产业为主,以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更有能力购买资源,一方面也有机会将洋垃圾等输往国外,更有条件保持局部区域的生态足迹降低。

  对于发达国家的个人来说,控制发展速度,降低生态足迹,在意味着长期人类总体福利水平可以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也意味着对于自身和当前,生活质量是不会有明显提高甚至下降的。喊喊口号很容易,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变,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

  以碳排放为例。发达国家来议定,我们要减少碳排放多少,制定多少指标给每个国家。如果看过丁仲礼院士接受柴静采访的视频可能会记得,在视频中丁院士提到“根据G8的方案,27个发达国家取走的(排放指标)是多少?取走的是44%,他多少人口?他11亿人口。余下的55亿人,分56%的蛋糕,你说公平不公平?”如果让发达国家将人均碳排放的标准定为和发展中国家一样行不行?不行。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做一个绿水青山低发展水平的农业国,还是边发展边治理甚至先发展后治理做一个发达程度较高的工业国,这个选择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尽管书中反复强调模型并不能给出崩溃(或振荡)具体的时间,但是仅以书中的模型来看,崩溃很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我们无法想象,接下来的技术进步和全人类认知及努力的转变,能否避免崩溃的到来。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将面临崩溃,你希望处在美国、欧洲,还是索马里、卢旺达?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篇5

  《增长的极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的一部经典之作,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并且通过我国金融创新的数据对理论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他们发现,全球系统中的五个因子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的,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这样,人口的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书中强调的是最主要观点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从《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留给我我们的路只有一条——可持续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 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始终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是惊人的。据统计,中国现有煤炭的探明储量为818亿吨,石油为25亿吨,天然气为5.4亿吨。以2000年为起始点,到2020年,中国年需煤炭16亿~18亿吨,20年累计需247亿~248亿吨;石油年需5.5亿~6.4亿吨,10年累计需85亿~92亿吨;天然气年需0.6亿~0.7亿吨,10年累计需9.2亿~10亿吨。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经济面临极限。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对话,而不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对国内的矿产资源竭泽而渔,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偿失的战略性错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论文11-30

增长知识的名言09-28

极限的作文07-21

心理极限01-28

心理极限01-28

增长岗位职责02-13

人口增长作文01-27

数列的极限说课稿05-26

数列的极限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