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4 09:00:19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己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

  最近在一段时间科学课进行完了,进入了复习阶段。今年我对于科学的复习,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复习,老师作为复习方法指导者。在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我将复习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学生就按照复习方法进行复习。当然学生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

  首先我将每个单元的'复习提纲和每个单元的检测题,总结和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学生根据复习提纲和检测题,结合着课本,然后利用回放电影的方式进行复习。

  现在复习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复习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结合课本的问题。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课本按照提纲进行复习。

  2.还是有学生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复习。

  3.少数的学生不认真。

  我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强调课本的重要性,一定结合课本进行复习。

  2.继续对于个别同学进行复习方法进行指导。

  3.对于个别的不认真的学生,进行教育。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2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实现儿童的探究欲望,满足他们乐于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尽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都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能认真备课,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

  剖析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在实验时不能做到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2、深入领会教材的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在教学时,每次都是用最大能力想方设法的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3、学生做得少。教学中教师“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怎样扮演?充分开展分组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我们的.教学是跨年级的,课是连续的,这就为准备材料带来了难度。有的时候分组实验就被演示实验取而代之了。怎样妥当安排大量分组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提高分组实验率是我的一大难点。

  4、教师思考多做得少。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思考,不但要思考学生发言与自己原先设计相符的内容,更应分析学生错的或异想天开的答案,然后顺着孩子的思路认知去引导孩子探究,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过程在动态中完成,而不是死死地抱住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不放,这样只会扼杀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研式教学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自己科学素养存在不足。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常常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探究之实质在过程之中;忽视了不断纠正错误可能比简单的成功更能让孩子们学到科学精神。这也反映了我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不够准确。

  提高措施:

  1、提前布置任务,确保学生参与机会。由于提前布置了任务,学生的材料收集也有了提前量,因为缺少制作材料而放弃制作活动的现象会大大减少,确保了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

  2、开展交流、展示、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欲。交流、展示与评比的过程,是制作活动最精彩的部分,是孩子们盼望的时刻,也是下一次制作探究的原始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当发现学生基本完成 设计之后,在动手制作前组织一次设计交流会,让学生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 设计意图,同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问询答疑,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是非常渴望相互之间有机会进行交流,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 面也是相互启发的过程,思维的碰撞在交流展示间不断擦出火花,这样的活动 充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3、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制作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如果家长对活动不理解、不支持,会造成大量学生无法完成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面对眼里只有语数英的家长,除了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使他们明白制作活动的意义外,教师要设法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沟通,使家长理解,另一方面,家长通过多个途径的参与,使他们从中享受自己孩子成长的快乐,激发家长支持的动力。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3

  古人曾说:如果你贫穷,你会改变,如果你改变,你会灵活,如果你通过,你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它?改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他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善于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反思小学科学教学。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否真正发挥反思的作用,取决于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要求教师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因为科学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许多领域,需要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科学学习需要结构化的探究材料和小组合作。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新旧教学观念必然发生冲突。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快速改变;反思”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构成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学生不断理解和内化的一个漫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早期科学教育在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而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成影响学生生活的能力。

  从上述观点来看;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我的成长公式:成长=体验反思,并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的重要性。

  第二,我们应该理解对科学教学反思的误解

  虽然目前的科学课没有语文课和数学课那样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是许多学习方法之一。显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的有效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将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科学实验课应侧重于探究活动,科学调查课应侧重于观察,科学阅读讨论课应侧重于阅读和讨论。

  (2)过度追求学生自主探究产生的知识。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构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去探索,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有些知识受到学生经验、设备、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探索。

  (3)过于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科学概念的构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依赖于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科学材料。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能脱离科学材料进行。

  三是要认真反思科学教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规律和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材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完整性,教学方法的准确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和纠正的及时性等。为了使教学反思深入有效,我认为没有必要涵盖所有方面。根据理科课程的特点,我们应主要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1)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否掌握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应仔细分析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课后反思时,要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恰当,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是否在教学预设中成功突破。

  (2)活动设计是否严谨、科学。科学课的概念构成必须依靠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和探索的技能,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格性和科学性必须成为教师课后认真反思的.重点。

  (3)材料的准备和呈现时间是否合适。科学课的学习需要一系列探究性材料的帮助。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否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准备的,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是否有具体的联系,它们在相互作用后是否能反映事物的相关科学概念和规律是指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性材料的呈现时间也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材料的关注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恰当地呈现材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4)探讨团队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但大多数小组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很肤浅,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注重活动的形式,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群体内部分工不明确。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在明确分工和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学生思维的深度,然后研究活动的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不能搞形式主义,失去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科学教师,只要理解反思的重要性,不陷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地反思,就能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改变、沟通、持久,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4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提及,重点是让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资料多,所以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资料“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之后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样明白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就提出怎样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教师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可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教师则帮忙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景。仅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应当说,本节课基本突破了难点,所以学生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就显得十分简便,很好地突出了重点,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但在分析哪个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恢复得快这个问题时,教师反复强调了一个个数据,显得太罗嗦了。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立刻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当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比较,这样在之后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理念,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问题引入、经历探究、总结提炼、激发兴趣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引入,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异常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二、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四、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不足:

  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本事,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6

  本课经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本事。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分类本事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明白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应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很多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头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仅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构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经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经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终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可是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7

  时间转辗来到腊月,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静下心来“磨刀”,为明年的教学开展梳通阻碍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教学的工作总结、反思更为重要。我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

  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

  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对学生分析不透彻,实验分组麻烦,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维持等现象,今后还要多多与同班老师多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8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匪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9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0

  科学教学不一样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这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务必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务必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理解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构成影响学生一生的潜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务必总结出自己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1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12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构成。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科学复习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式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08-23

《压强》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04-06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08-08

磁铁科学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04-07

有关于实数复习课教学反思(通用11篇)07-12

力学复习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21

字词复习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21

如何上好历史课的教学反思09-07

科学《有趣的磁铁》教学反思(通用7篇)08-0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