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6 02:39:47

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 、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B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B 、通过观看戏曲录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C 、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D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梨园”、瓦舍、“南戏”

  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标志、手法

  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原因

  2.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弄清楚几个关键词:“傩”nuó、“梨园”、瓦舍、“南戏”。

  板书:1.“傩”、“梨园”、瓦舍、“南戏”

  “傩”:先民们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瓦舍:宋代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上述几个在戏曲发展中的关键词,都出现在哪些朝代呢?傩:先秦;“梨园”:唐代;瓦舍:宋代;“南戏”:两宋之际。

  如果将上述四个关键词选出两个与下面的词对应的话,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两个?

  板书: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起源——先秦傩仪

  中国戏曲的发展——宋代南戏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图《西汉墓壁画〈傩戏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剧种。

  二、元杂剧与昆曲

  关于元杂剧教材上的内容可简化为一标志一手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标志何在,手法何来?

  板书:1.元杂剧:标志、手法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教材的小字介绍了两位:关汉卿、王实甫。请同学们阅读并看相关的教材图片。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当然是元朝,而昆曲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教材上的内容你可总结出几个关键词?

  板书:2.昆曲:

  关键词: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板书: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兴起于江苏昆山。

  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说,元杂剧和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剧种,而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者,非“国粹”京剧莫属。

  三、“国粹”京剧

  既然称为京剧,北京当然是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请看教材,归纳京剧是如何在北京成长为一个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戏曲剧种的?

  板书:1.原因

  原因:北京是达官贵人的天堂,为满足这些人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四方艺人云集北京;四大徽班进京直接推动了徽戏的改良,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优点,京剧形成。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自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以来,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600余年,官员与商人云集于此,于是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应运而生。

  第二个原因中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班、春台班,因为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得此名。四大徽班在京演出期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请看教材P42图《同光十三绝》(也可参看地图P33的相同图片),这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那么,京剧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板书:2.艺术特征

  关于京剧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参看教材P42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学生阅读)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诗、词的文学情趣,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我们下面对京剧的一些基本特点做一下说明:

  四大行当:

  生分老生、小生、娃娃生、红生、武生等

  旦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

  净分文净、武净等

  丑分文丑、武丑等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其它: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参看地图册P33《京剧脸谱的色彩》)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京剧是“国粹”,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小结:本课只是粗线条的讲解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完善的历程,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戏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知识链接”《中国的地方戏曲》,并参看地图册P32《主要地方戏曲分布》。

  作业:教材P43“解析与探究”2.中国传统戏剧与古代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提示:有学者称:“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追求‘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相对来说,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之相通。

【高中历史《梨园春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感想(通用11篇)09-27

《军神》教学设计03-30

《灰尘的旅行》教学设计03-03

《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06-15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03-24

复习除法的教学设计03-30

环境问题的教学设计03-23

语文《因小失大》教学设计09-15

《长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21

《黄继光》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2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