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

时间:2023-10-25 15:25:08 秀雯 节日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节很重视,冬至节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

  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称为一个“九”,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冬至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煮好后,分给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欢欢喜喜迎新春。

  特别是年轻人在寒冷的腊月,有的人穿着则“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种极端的着装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的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气孔不直通,两种保暖性能都很不错。寒冬腊月外出时,应注意以保暖为主。“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潮汕人称为“冬节”。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潮汕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每年的这一天,潮汕人都有吃“冬节丸”、祭祖和扫墓等习俗。

  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

  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吃冬至丸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

  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贴甜丸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不再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甜丸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丸后便分手了。

  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则是冬至的另一项活动。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潮汕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的来历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测日影,得出洛邑为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并确定了国家建设都城的规划。

  而后,又通过详细观测,测出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23日之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周公就把这天确定为新年开始的一天,这就是冬至的来历。

  古人解释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据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因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发散得少,所以短期内气温会继续降低。所以,天文学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延续至今。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起,天地阳气逐渐强盛,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聚会等习俗,多会选择冬至。这样,在民间,冬至又有“小年”的名字。

  冬至的习俗

  冬至作为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有很多传统风俗,最多的还是与吃有关,如吃混沌、饺子、狗肉、羊肉、汤圆等。

  1.吃馄饨。馄饨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传,在汉朝时期,北方边疆经常遭到匈奴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馅包成面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叫做“馄饨”,用吃混沌来发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传自汉代开国时期。相传,在冬至这天,屠户出身的樊哙烹制了一盆狗肉,去宫中敬献给好兄弟汉高祖刘邦。高祖吃后,赞不绝口,连连说“人间最美佳肴,当属狗肉也”。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俗语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的说法,都充分说明了狗肉的诱人魅力。

  3.吃饺子。据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老家南阳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他看到百姓们个个耳朵都要冻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关驱寒药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样子,煮熟后施舍给乡亲吃,吃后很有奇效。

  从此,人们纷纷效法,就有了一种冬至必吃的美食饺子。谚语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共有的习俗。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5、吃八宝粥。粥类,可以滋润养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进食尤其有利。为更好发挥御寒作用,煮粥时,人们多会选择温热平和、健脾护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

  6、吃汤圆。冬至吃汤圆,在全国都有。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均有温热性,有较好的健脾作用。温热类食品,能够提高人体机体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适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酿酒。江南姑苏民间,在冬至夜,有喝冬酿酒的习俗。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为农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酿造,香气宜人,甜绵爽口,为待客馈赠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区,谚语有“冬节大如年”和“冬节没返,没祖宗”之说。这两句话,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则就是忘了祖宗。可见,冬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冬至节的来历与习俗】相关文章:

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精选」01-30

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000字01-31

寒衣节的来历及习俗10-25

中元节的来历与习俗08-19

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06-16

感恩节的来历和习俗11-26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12-29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04-13

中元节的来历和习俗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