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附答案

时间:2021-06-10 19:44:2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附答案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在今天,网易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是我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了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 )是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进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能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和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和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联系全文和选文回答,作者认为格物致和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段中括号内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不是;都是

  D、不但;而且

  3、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这些话会让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丧气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粗词语的作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相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2、D

  3、不会。作者是从讲道理角度,说明为什么历史上是这样;作者强调实验精神,强调眼光、勇气和毅力,这是对后学的教育和鼓励。

  4、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索的全过程。“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

  5、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大家受网易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意对即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附答案03-28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和答案11-1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11-0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06-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及答案09-2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2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训练题及答案06-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