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 题 变化的量

课 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教 师 宫春晓

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P24

学生提供

标 1、 完成学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举例说明。

3、 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点 重点: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1、问题1导入:P24第一题

完成书上问题

思考:小明从()到(),体重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问题2导入:P24第二题

完成书上问题

3、问题3导入:P24第三题

完成书上问题 布置课前预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1.笑笑有一本小说,在看书之前,她做了一个计划:

看的天数 1 2 3 4 …

看的页数 30 60 90 120 …

(1)看笑笑所列的表格中,(  )和(  )是有关联的量,看的页数的多少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2)看的天数与看的页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   )。

2.强强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表所示

质量/千克 5 4 3 2 0.5

应付的钱数/元 10 8 6 4 1

(1) 表中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是如何变化的

(2) 用x表示购买苹果的质量,用y表示应付的钱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购买苹果的质量x和应付的钱数y之间的关系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判断:妈妈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妈妈也一定会花钱()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 一、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把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 1 2 3 4 5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与其父母的身高有如下关系:父母身高的和乘以1.08,再除以2,就是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如果用a,b分别表示父母的身高,用h表示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你能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题:正比例

学案 教案

活动一: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书25页第一题图

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作答

(二)书25页第二题图

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2.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作答

活动二:

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意义

对比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 相同点:都是相互()的两个变量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的增减而相应增减

2.不同点:

A.变化规律不同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也就是比值();

正方形的面积是和边长的比值却是()

B.图像的形态不同

周长与边长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

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

小结:

活动三

感知正比例关系

26页第2题

1. 把表格填完整

2. 用字母表示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 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  )和(  ),其中路程随(  )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  )保持不变,它就是(  )

活动四

进一步感知正比例关系

26页第3题

1. 把表填写完整

2. 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和(),其中钱数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钱数与质量的()不变

活动五: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引出正比例

1. 知识点--正比例关系

(1) 时间增加,所走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 应付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与()的比值相同。那么()和()就是正比例关系

2.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3.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

(1)

(2)

知识点:判断是否正比例关系,就看是否符合以上两个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力目标: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情感目标: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 复习以下知识。

复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

二 讨论5分钟

三 自学课本

完成学案项目

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四 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

师总结

五检测与反馈

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

六 学生互出题

生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