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7-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景观之美。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4.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陶冶爱美情趣。

1.品析描写大榕树和鸟儿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和生动。

2.重点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新的生命在颤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理解。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导入

(配乐、教师激情解说)

在广东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央有一座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有一天,一只仙鹤看中这儿的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之后,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天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这就是鸟的天堂。

[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用巴金的笔名,一生创作非常丰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灿烂(càn làn)竹竿(ɡān)

白茫茫(mánɡ)划桨(jiǎnɡ)

规律(ɡuī lǜ)一支(zhī)

缝隙(fènɡ xì)照耀(yào)

树梢(shāo)

规律:也叫法则。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逼近:一步步接近。

颤动:抖动。

应接不暇:可做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本文指眼睛看不过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或舍弃。

2.快速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学生独立思考,明确: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没有看到鸟,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

(2)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指名回答并补充板书: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树的静态之美。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树的动态之美。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研读课文1~9自然段。老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

学生思考,明确:大、茂盛、生机勃勃。

2.作者是怎样把榕树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学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可以边读边批注。

交流,出示:

(1)表现榕树之大:

①从朋友和作者的交谈中,写出了榕树之大。

②从作者的经历中,写出了榕树之大。

③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教师指导朗读,突出“一株”,读出惊叹之情。

教师讲解榕树占地面积达20亩,可与教室进行比较。教师追问:比较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明确:难怪作者会说--真是一株大树。

④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问:如何理解“卧”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出横跨水面的感觉。

明确:一个“卧”字形象地写出了树枝低垂的姿态,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景象。

(2)表现榕树“茂盛”: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老师可指导同学们把“一簇”与“一片”进行比较,体会其茂盛。

(3)表现榕树“生机勃勃”: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这一句前半句实写,从色彩的美丽和光泽的耀眼两方面描写大榕树,描绘出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表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后半句是虚写,是作者看到大榕树后产生的联想,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3.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美丽、静止不动的样子,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描写方法?

生思考,明确:静态描写。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大家是否会充满疑惑,“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再来解开这个谜吧。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前半部分: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到底有没有鸟呢?这节课,我们就去品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想一想,“鸟的天堂”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吧!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研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边播放“群鸟纷飞”的录像,边解说课文内容。

(2)同学们畅谈看完录像后的感受,并在文中找出哪些词句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用笔画出来。

教师总结:鸟很多,很欢……

2.品析相关语句。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明确:用大、小、花、黑写出了鸟儿的不同颜色和形态。运用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突出鸟的姿态各异,也表现了鸟的数目之多。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明确:从大榕树上飞出的鸟儿太多太多,作者的眼睛捕捉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这成群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营造出了热闹、活泼、自由、欢乐的环境。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3.品味写法。

(1)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场景的?标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运用排比手法:“大的……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

②运用拟人手法:“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欢快、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2)和前文描写榕树相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学生独立思考并明确:动态描写。(师板书)

教师补充: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了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难怪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赞叹--

生回答,师板书: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疑难探究

1.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加引号?

明确:前一个加引号是因为这是作者引用的别人的话,是指那棵大榕树。后一个不加引号是因为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他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鸟儿自由幸福的生活之地真像天堂一样,这里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2.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明确: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饲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3.作者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为题而不以“大榕树”为课题呢?

明确:“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榕树。以“大榕树”为题太平淡,缺少联想,没有意蕴。以“鸟的天堂”为题的好处是:(1)突出了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鸟儿自由自在快乐生存的家园。(2)以“鸟的天堂”为题既表达了对大榕树的赞美,又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迁移

1.大榕树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向小鸟敞开了无私的胸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中,大自然中到处有美景,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

2.“鸟的天堂”目前已经成为一处浏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材料,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为“鸟的天堂”写一篇解说词。

五、课堂小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我们只有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才会拥有这“鸟的天堂”。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这一过程要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鸟的天堂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

2.《鸟的天堂》教案及教学反思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公鹅》教案

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火烧云》教案

5.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课鸟的天堂教案

6.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7.人教版正数与负数教案

8.人教版《观潮》教案

9.人教版日月水火教案

10.人教版找次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