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3-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材分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山 ------ 海

                   │        │

                   ↓        ↓

                锲而不舍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九、课后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在山的那边》课件

2.在山的那边教案

3.在山的那边课件

4.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5.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

6.《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

7.在山的那边教学课件

8.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试题

9.在山的那边现代诗歌

10.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