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7-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3、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在山的那边》课件

2.在山的那边教案

3.在山的那边课件

4.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5.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

6.在山的那边教学课件

7.《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答案

8.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试题

9.在山的那边现代诗歌

10.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