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法翻译文言文

时间:2022-03-14 10:28:41 文言文 我要投稿

九法翻译文言文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九法翻译文言文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九法翻译文言文

  九法翻译文言文1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九法翻译文言文2

  1、留(原词保留):

  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

  ① 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 "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②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对(对应翻译):

  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例如:

  ①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 较好。

  4、转(转词意译):

  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 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 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

  ③ 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④ 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

  5、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为什么哭泣呢?】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⑤惟将军之言是听。 【惟听将军之言】

  6、合(繁笔简合):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解析】: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

  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如:

  ①朝服衣冠 【解析】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怀敌附远,何招不致? 【解析】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补出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②审视之,短小,黑褐色,顿非前物。

  【解析】补出省略为:(成)审视之,(虫)短小,黑褐色,(成)(觉得)(虫)顿非前物。

  9、去(删除省略):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夫战勇气也。 【解析】这里的 “夫”可以删省。

  10、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解析】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九法翻译文言文】相关文章:

《素问·藏气法时论》文言文翻译08-05

文言文“公输”翻译01-20

孟子文言文翻译01-13

曾子文言文翻译01-13

海瑞文言文翻译01-01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03-17

《唾面自干》文言文翻译12-19

黄庭坚文言文翻译10-21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07-16

郑人买履文言文意思翻译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