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分析

时间:2022-08-18 15:27:37 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主题分析

  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先是天晴,后来下雨了。描写这瞬息万变的水光山色是很不容易的。这位古代的大诗人却能写出这样精妙绝伦的小诗!

  诗人在构思上是别出心裁的。他所采用的办法,不少实写,而是虚写;不是着力去刻画风光,而是让读者去发挥想象。读了诗以后,都觉得西湖真是美极了,于是他成功了!

  写晴,用一句,阳光照着满湖碧水。潋滟,是水波相连的样子。粼粼细浪,山山金光,这样的晴天景色,对人具有无限的诱惑。“方”,是方才。“晴方好”,是表明初晴湖上风光正到好处,并且为后面的雨景埋下了伏笔。忽然蒙蒙细雨来了,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然而西湖在雨中别有奇景,细雨只像轻纱,四周的山峰还隐隐约约,更增加了奇幻的感觉。“空蒙”,是细雨微茫的样子。“亦”字表示继晴景而后心灵的又一满足。写雨,也只一句。不论湖水的晴光也好,雨中的山色也好,只说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但要写出惊人之句,还得发挥更丰富的想象,于是诗人使出他的绝技,最巧妙的比喻出现了!

  说也奇怪,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人们常常不直接去描述。也许是无法描写得惟妙惟肖,就避开攻坚,而采取轻袭。古代希腊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中,有一个美女海伦。为了争夺她,发生了一场伤亡重大的长期的战争。她应该是美极了,可是像荷马这样的杰出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海伦的美丽,而是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中国战国时期也有个美女叫西施,又称西子。吴王夫差曾经迷恋她,以致闹到亡国,真是名副其实的“倾国倾城”。然而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没有一本书做过具体的记述,人们也只能凭想象。文字的作用有限,而想象的力量却无穷。植根在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想象,永远是最完美的。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也是无法描写的,诗人避实击虚,用西子为比喻,让人们自己去想象。西子这样的绝世美人,不论怎样打扮,只是淡淡的装束也好,施着浓浓的粉黛也好,对她都是合适的。由此而类比到西湖的姿态,无论是晴日耀眼的水光,还是雨中暗淡的山色,也都是美极了。把西湖和西子联系到一起,而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这样的`诗的语言非常具有魅力。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完善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分析】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09-17

饮湖上初晴后雨08-25

《饮湖上初晴后雨》09-12

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分析11-17

饮湖上初晴后雨主题思想11-16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10-22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10-29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0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