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时间:2022-03-25 15:38:39 易经 我要投稿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同样,书法艺术亦能体现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协调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拓展:

  看《周易》之心得

  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周易》就是算命的,因为不懂总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是神奇,人们怎么就可以用它进行占卜,知晓过去未来呢?现在大概懂得了,《周易》不是卜算之书,而是借此讲人的修身之道,最初的《周易》可能是具有卜算功能,但是后人对卦的解释赋予了它许多哲学道理。例如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的卦象则是反的――天在下地在上,“否”是不好的,因为人们认为天上地下天地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是不好的,而“泰”天地是颠倒的,如此天地阴阳之间有交流、有沟通、有互相作用,使之通泰,所以是好的。这实为广大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纷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周易》。

  学习《周易》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易”。关于“易”的解释有几种说法:《周易系辞上》讲“生生之谓易”,大概是说天地是处在动态的不断创生过程中的,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而东汉大家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到:“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大意是说易分为三个意思:一是简,以简易繁;二是变,就是不停地处在变化中;三是不变,总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关于《周易》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周易并非一人撰写,而是经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整理出来的。有三个圣人参与了成书,最早是伏羲画卦,《系辞下》中写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伏羲观察自然界的天、地、人、物创生出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再者是文王演八经卦为六十四卦,他将八个经卦两两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最后相传是孔子作《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也说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一、《易》经的结构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分为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每卦由象(卦象)、辞(卦名、卦辞、爻辞)、占(断辞)构成,六十四别卦不规律分成上三十卦,下三十四卦。有意思的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和“未济”,按字面意思,“既”就是事情已完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显然是未完成,“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既”既然完成了却又排在倒数第二个,易经把“未”完成放在最后一个是有它的哲学内涵的,《系辞上》说“生生之为易”,世间万物都处在动态的不断变化中,那创造的过程也是永不止息的。

  二、《易》传的结构

  传是后人对《周易》的解释,分为七种十篇:《象》上与下、《彖》上与下、《文言》《系辞》上与下、《说卦》《序卦》和《杂卦》。

  1.《彖》传上下

  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卦义。例如乾卦的初九卦辞是“元亨利贞”,《彖》解释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指出最高统治者该如何做。

  2.《文言》

  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点点事情发展的苗头见微知著,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再看坤卦的初六:履霜,坚冰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下霜了就知道冬天就要来了,就是见微知著,告诉我们要提早辨析事情发生的萌芽,可能就会避免灾害的发生。

  3.《系辞》上下

  通论《易》的主旨、原理、功用、起源以及筮法,并选释十九条爻辞。《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意说易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概是中古时代(周代)吧,作者大概是很有忧患意识吧,什么事都看得很简单的,最后可能是失败的,让人要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4.《说卦》

  阐说八卦的形成、性质、排列方位、取象的`特点。“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后来的人们赋予了卦解释,乾代表天,如男子刚健;坤代表地,如女子柔顺;震代表雷,多动;巽代表风,所以无孔不入;坎代表水,坑里积水所以陷;离代表火,火光艳丽;艮代表山,山是不动的以为止;兑代表泽,有很多口舌之争。虽说有些论断有点牵强附会,不能完全相信,但古人的智慧还是令人敬佩。

  5.《序卦》

  解释六十四卦前后相承的排列顺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大概讲有了天地才有世间万物,所以头两卦是乾坤,万物萌生的状态称之为“屯”,需要启“蒙”,幼稚的初始的状态需要饮食,所以是“需”……超越了大家都在做的事肯定就能成功,所以是既济,可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什么事是有尽头的,故以未济结束,极有意思。

  6.《杂卦》

  不按卦序解说,而是两两相举,以言卦旨。有书言:“《乾》刚《坤》柔,《比》乐《师》忧。……《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糅混杂,或同或异,或对或类。

  7.《象》传上下

  解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解释爻象的,每卦一则,共三百六十四则,称《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任何事物到达顶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所以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

  王弼《周易略例》:“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六十四种人生境遇的象征,如果说忧患意识面向的是未来,《周易》的与时偕行思想则更多地指向现在。简单的言语包含的是广博的内容,《周易》不过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以简易繁、阳逆阴顺、物极必反、趋利避害、对立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盈不可久等无数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精髓,说它是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书是十分值得拜读的。

  易经入门学习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惟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明辩。《礼记·五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专长·坤·复·睽·家人·归妹·渐·姤·?·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十六次。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相关文章:

《易经》对医学的影响11-04

《易经》对中国服饰的影响11-15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11-02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11-18

对《易经》的理解11-11

论对《易经》的理解11-24

浅谈对《易经》的理解11-02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11-01

易经解读:龚定庵的影响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