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时间:2022-11-09 12:13:14 易经 我要投稿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的记载,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启发着后世人,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多以四字为一句,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两者是合一的,是数中有象,象中含数,由数推象,由象得数,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以求阴阳动态平衡,相生相长,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学会“变通”,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不墨守陈规,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讲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不仅是以德养身,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古人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追根溯源,中华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易经》的多种元素,易经揭示生命的起源、阐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分析病理变化与证候及指导养生。《易经》之于中华养生文化的指导意义,以及它在中华养生传统理论中的学术地位、作用、价值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替代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发扬,掌握《易经》精髓有助于指引我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

  《易经》简介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历史渊源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释义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相关文章: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11-02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9-21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08-24

《易经》对医学的影响11-04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10-28

《易经》对中国服饰的影响11-15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03-25

《易经》文化中的尊卑10-03

易经解读:龚定庵的影响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