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课件

时间:2020-10-06 11:19:52 徐志摩 我要投稿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件

  语文课件中,徐志摩《再别康桥》是重要的一课,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首诗作。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件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徐志摩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可谓是“三美”的范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委婉柔美的抒情诗,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无不感动着每一个赏诗者。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于婚外爱恋林徽音。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旧地重游,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看到这康桥美丽的景色和从前一样,而自己苦苦追寻的恋人,却不能相伴在一起,这种“桃花依旧,伊人不见”的缕缕情思,顷刻间融汇在康河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康桥,不仅是诗人求学的场所,更是诗人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和林徽因相恋,渡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康桥时期正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河在徐志摩的心中,永远是不能忘怀的爱河,与其说康桥给了他诗的源泉,不如说是爱情打开了他诗的闸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笔就用了一句倒装句,“轻轻的”放在句首,看似淡淡地起笔,却蕴藏了诗人深深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昔日爱情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眼前无奈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给人以及其深刻的影响。诗人再次面对康桥美丽的景色,林徽音那纯净优雅、婷婷玉立的形象,久久地在心头荡漾,就像眼前“那河畔的金柳”,也是他梦中的新娘。有情人终究未成眷属,而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想象着诗人携恋人一同泛舟康河,柔情似水的情景,萌生甘愿做一条水草,静静地享受在爱的柔波里。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心是浪漫的,而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的`想象力和丹青妙用的笔力,“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却用了远取譬的手法,偏说是天上虹。清泉是清纯的、伸手可触的意象,而天上虹是斑斓的、永远是渴望不可及的形象,而此刻的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即便如此,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又为何不能放歌呢?又为何选择了别离的笙箫呢?这是魂断康桥的无奈与惆怅,这既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反映,又是诗人为了爱,而甘愿承受在痛苦中的沉默。最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人生与诗意的境界,此刻完美地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更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件】相关文章:

徐志摩再别康桥美文12-28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12-15

英译《再别康桥》 徐志摩12-08

英译徐志摩《再别康桥》12-08

徐志摩《再别康桥》推荐12-08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10-01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02-01

再别康桥徐志摩的诗歌12-08

徐志摩《再别康桥》内容介绍12-08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