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名作鉴赏

时间:2020-10-10 10:48:36 王安石 我要投稿

王安石五首名作鉴赏

  引导语: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著述与诗词颇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他的五首经典诗词的原文注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登飞来峰[1]

  飞来山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3]。

  不畏浮云遮望眼[4],自缘身在最高层[5]。

  【注释】

  [1]飞来峰: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可见海上日出。

  [2]千寻:极言其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3]鸡鸣见日升:孟浩然《天台》诗:“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此用其语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缘:只因为。

  【导读】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葛溪驿[1]

  缺月昏昏漏未央[2],一灯明灭照秋床[3]。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4]。

  坐感岁时歌慷慨[5],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6],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1]葛溪驿:在今江西弋阳县南。驿是古代供来往官员或递送公文之人暂住和换马的处所。

  [2]漏未央:漏声未尽,意指黑夜正长。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未央:未尽。

  [3]明灭:忽明忽暗。

  [4]“病身”二句:生病之人最为敏感,最先感受到风露的寒意,归梦中不知道身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

  [5]岁时:时节,此指秋天。慷慨:感慨悲凉。

  [6]行人:作者自指。

  【导读】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壬辰寒食[1]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2]。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3]。

  巾发雪争出[4],镜颜朱早凋[5]。

  未知轩冕乐[6],但欲老渔樵[7]。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导读】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说:“风神跌宕,笔势清雄,荆公独擅。”

  示长安君[1]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2]。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3]。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1]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县君,唐宋五品官员之母或妻的一种封号。

  [2]怆情:悲伤,伤感。

  [3]尘沙万里行:指出使辽国。

  【导读】

  这是嘉?五年(1060)春,王安石护送辽国使臣回国前写给大妹王文淑的一首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年少时感情冲动,离别时颇感心情沉重;人到中年,相逢亦悲情,更何况离别?这首诗正抒发了诗人“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此诗未用典故,不事藻饰,佳处在于深挚真情蕴涵其中。颔联准确地选择家庭生活的细节,创造出温馨亲昵的家庭氛围,更见中年离别之“怆情”。“草草”、“昏昏”、“供”、“话”看似信手拈来,却又用得精辟得当。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在对仗修辞上,此诗也颇具技巧。首联以“少年”与“老去”对起,造成似对非对的效果;颔联无论从内容、用词还是音调来看,确为工对;颈联又用流水对,如此一来,全诗情韵相生,既工健又活泼。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1],泪湿春风鬓角垂[2]。

  低徊顾影无颜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

  归来却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6]。

  一去心知更不归[7],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8],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9]。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0],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汉元帝宫妃。她入宫数年,一直不得召见。匈奴首领呼韩邪来朝求婚,自请远嫁。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2]春风:指昭君姣好的容颜,语本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咏怀古迹》之三)。[3]无颜色: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4]君王:汉元帝刘?。不自持:不能自持,不能自我克制。

  [5]丹青手:画师。丹:丹砂。青:青灰。丹、青是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后作为画的代称。

  [6]“意态”两句:《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此所记载画工事,《南匈奴传》未载,而后代文人喜用。

  [7]更:再。

  [8]寄声:寄个口信。塞南:指汉王朝。

  [9]毡城:古代匈奴人住在毡帐里,故云。

  [10]咫尺:形容极近。周代以八寸为一“咫”。长门:汉时宫门。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陈皇后失宠后被幽禁在长门宫。

  【导读】

  嘉?四年(1059),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时作了两首《明妃曲》,这是第一首。同时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有和作。

  昭君出塞,是历代文人喜用来抒发情怀的题材。前人的昭君出塞诗,不是唾骂毛延寿丑化昭君形象,就是咏叹昭君在塞外的悲惨遭遇。而王安石在这个题材上显示出他惯有的自出新意的风格。他一反前人旧论,把昭君悲剧归咎于刚愎自用、平庸无能的汉元帝,含蓄指责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进而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君心莫测而易变,臣子命运既无力自主又无法预料。王安石此诗当是有感而发。《宋诗精华录》说:“‘低徊’二句,言汉帝犹有眼力,胜于神宗。‘意态’句言人不易知。‘可怜’句用意忠厚,末言君恩之不可恃。”还说:“二诗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虽然把“仁宗”误作“神宗”,他这种说法还是颇有道理的。嘉?三年(1058),王安石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力主变法,却没有受到仁宗赵祯和当政大臣的重视。而此诗作于嘉?四年(1059),所以诗中含有不遇明主,才干难施的深意,算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王安石此诗立意新警,人们对其贬誉不一。李壁说:“诗人务一时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贺裳《载酒园诗话》说:“王介甫《明妃曲》二篇,持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弹射不已。”黄庭坚跋此篇却说:“荆公作此篇,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

  此诗写法也颇新颖,写美人之美,专从其不美之时写起,“泪湿春风”、“低徊顾影”,皆美人最“无颜色”之际,尚且使“君王不自持”,则其光彩照人之时又将如何呢?另外,“着尽汉宫衣”和“寄声欲问塞南事”两个细节,也有力地表现了昭君情系故乡故国之深致。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乃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巧且华”。(《上人书》)他的散文逻辑严密、论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简练、风格峭拔,无论政论文、书论、短论、记叙文等都具有以上特点。其中《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篇历来为传诵之作。

  王安石诗歌亦长于说理,且往往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更加丰富生动,成就超过散文。王安石的诗风在其漫长的创作道路上经过了几次变迁,正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中指出:“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现存一千五百多首的王诗,从艺术风格和题材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六岁在京中任群牧判官之前是前期,诗尚意气,少含蓄,以政治诗为主。从三十六岁到五十六岁的二十年间为中期,此间随着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诗歌艺术渐趋成熟,形成了雄直峭拔而壮丽超逸的独特风貌。题材更为丰富,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古怀旧、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总的说来,前中两期的诗歌大部分思想性较强,艺术性亦较高。五十六岁退居江宁后十年为晚期。这时期王安石不再着意政治风雨,而流连山水、参禅学佛,生活和心境大为改变,从而引起了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多描写湖光山色,讲究艺术技巧、炼字炼句,早年诗中洋溢的政治热情大大消退。多作律诗和绝句,且写得精深华妙,清绝可爱。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有《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词集)。注释王诗者以南宋李壁为最早,有《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清人沈钦韩在李注基础上,完成了《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王荆公文集注》八卷。中华书局将两书校勘合并排印,名《王荆公诗文沈氏注》,极便检阅。

【王安石五首名作鉴赏】相关文章:

梅花(王安石)鉴赏11-15

王安石《河北民》鉴赏11-10

王安石的诗鉴赏12-21

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10-25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11-12

关于王安石《北山》赏析鉴赏11-11

王安石 《南浦》鉴赏 与答案11-06

王安石《定林》古诗鉴赏11-06

元日王安石的翻译鉴赏10-26

王安石诗全集诗歌鉴赏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