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

时间:2020-09-24 17:09:16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

  《诗经》305篇中最为现代人所熟悉的一句,就是《关雎》这首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历时三千年永远美丽的情歌!任何人吟诵起这美丽的诗句都会怦然心动。不仅仅是普通人,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也非常喜欢这首诗,比如说皇太极。因为清宫戏的普及,皇太极的英明神武、戎马天下可谓妇孺皆知了;而孝庄皇后巾帼胜须眉的气概,更是因各种“秘史”的演绎而深得现代女性观众的青睐。可是孝庄并不是皇太极最爱的女人,在皇太极的宫殿里,就有一座专门为他心爱的女人修建的“关雎宫”:

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绝唱触动了皇太极的心,他要用最美的语词来表达自己最珍贵的爱情。当“关雎宫”的牌匾悬起来的时候,后宫佳丽,或翘首以盼、或妒心暗起,她们想知道——谁,是令皇帝“辗转反侧”的女子?谁是?

  她就是宸妃,名叫海兰珠。海兰珠没有绝世姿容,在成为皇太极的妃子前还曾有过婚姻。和孝庄皇后不同,她很喜欢撒娇,只是个小女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她的道理就是她自己和她的男人,她将皇太极视为自己的男人,而不是皇帝,可能正是这一点征服了皇太极。宸妃去世时,皇太极正为满清拓展疆土在外征战,听到宸妃的死讯,他悲声痛哭,方寸大乱,立刻班师回朝。直到他去世前,仍然念念不忘他最心爱的女人——海兰珠。这段爱情故事中最动人的就是“关雎宫”这一名称。皇太极是马背上的皇帝,雄韬大略,一世英雄,心中却有这样一个柔软美丽的角落,当他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表白爱情时,心中荡起的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关雎》清丽明快的曲调、清纯真切的词句。今天,“关雎宫”的牌匾仍然悬挂在沈阳故宫中,言说着“爱情”两个字带给人的温暖和幸福。

  ……

  相思,的确是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会得的“流行感冒”,轻则几日头重脚轻,重则可能一命呜呼。它既令人快乐又让人无限痛苦,既令人沉醉,又令人身受百般折磨。这感觉,少年维特也体会过。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绿蒂,满心热情,却在爱情上、社会上处处碰壁。面对爱情与信念的逝去,绝望的维特选择了自杀,拿起一支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18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梗概。维特在爱情中的相思之痛,得到了当时欧洲青年的共鸣,他们模仿维特的装束、学着维特的腔调,甚至选择与他一样的不归路——自杀。我们以此反观《诗经》,《关雎》诗中坠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没有像维特那样陷入精神的绝境,伤心到吐血病倒,或绝望地自残,而是用音乐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爱情桥梁,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音乐来愉悦心爱的女子。为这爱情种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树种,让我们也不由跟他一起,展望着一棵有着亭亭华盖的爱情之树。这就是《诗经》的妙处!《诗经》所传达的情感从不毁伤人性,而是不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更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比《诗经》晚得多。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这首诗。

  作为《诗经》305篇的第一篇,在中国历史上,《关雎》一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非常中肯地评价了《关雎》一诗,认为这首诗的风格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过度放纵,悲哀却不至于毁伤性情。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和之美的典范。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

  我前面讲了,《诗经》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本诗集。《关雎》一诗集中体现了这种争议。这首诗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在历史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学先生们认为,这首诗讲的是“后妃之德”,也就是教女孩子们怎样做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而性情中人却认为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同一首诗,两种鲜明对立、冲突的解读。很有点意思吧?这两种相矛盾的体会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明代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他就利用戏剧冲突的方式,把自己对《关雎》一诗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汤显祖是以情解《关雎》,还是以伦理道德解《关雎》呢?且看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

  话说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很有才情,十六岁之前,“男女四书,她都成诵了”。杜宝望女成凤,为了使自己的女儿成为知书达理的女中楷模,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为她聘请了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做老师,并让聪明伶俐的使女春香伴读。学习,首先要选合适的教材。那么,古代社会中适合女孩子们学习的教材是什么呢?杜宝的看法代表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他在与陈最良老师商量杜小姐的教育问题时说:“《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正是想用礼仪规范束缚杜丽娘,杜宝才把《诗经》作为首选教材。这是戏里人生,更是现实的折射。《牡丹亭》开篇就引入了对《诗经》的思考。

  然而,经书苦口婆心,年轻人却有自己的体会。陈最良教杜丽娘读《关雎》,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女子德行、教化社会风气的。这种僵化的《诗经》解说让杜丽娘难以接受。《诗经?关睢》的内容,杜丽娘本来读得懂,她向先生求教,是希望能得到不同于以往的解读或更深的理解,希望先生能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这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诗经》到底是《女诫》那样宣扬女德的德育教科书,还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诗篇?读了《关雎》诗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的句子,杜丽娘直觉地悟出,《关雎》是一支恋歌。可以说,是《关雎》一诗促动了杜丽娘爱情意识的觉醒。

  剧中的杜丽娘是个大家闺秀,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教,甚至连家中有一座大花园都不知道。当她听使女春香说起花园一事,便不免动了心思,虽有严厉的家规,但架不住春香的一力撺掇,偷偷游了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幽闺里的积郁,一时倾泄而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欣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在游园后的疲倦中,她昏昏睡去,梦到了书生柳梦梅,并在梦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千般爱惜,万种温存”。这虽然只是梦中恩爱,却成了杜丽娘的精神支柱。使得她相思成病。病中,她在心灵的矛盾与冲突中,终于体悟出了自己的《诗经》观:“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是鸟的叫声。杜丽娘一定知道,但她却把这一句诗解释为“关了的雎鸠”,以此来比喻自己百般受拘谨的人生,不由愤慨“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人怎么还不如鸟活得自在呐?这一篇在儒家眼中传达伦理道德的名篇,杜丽娘居然读出了这样的感受,这对于传统《诗经》学来说,不能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后来杜丽娘终于因这一梦,害相思病病死,可以说她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关睢》诗的爱情含义,坚决地认为这首诗就是写男女之情的。之后才演绎出了那段可以死又可以生,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见到了杜丽娘的画像,对画中的女子一见钟情。在柳梦梅真挚爱情的感召下,杜丽娘死而复生,还魂了。两人最终结为夫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至此,我们完全明白了汤显祖对《关雎》一诗的看法。在这位伟大的戏剧家眼中,《关雎》就是一首情诗。可以说,是《关雎》一诗成就了一部伟大的戏剧《牡丹亭》,而《牡丹亭》的广泛流传,也使得《关雎》一诗的爱情主题不断在青年男女心中凸显出来。

  这种解读《关雎》的方式也很合我们现代人的心意,但这里又会产生一个疑问:尽管《牡丹亭》是一部杰出的戏剧,以杜丽娘可以生也可以死的爱情来诠释《关雎》诗的爱情意义,也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儒家学者都认为这首诗是写伦理道德的呢?而编选《诗经》的人,从五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上精选出305篇诗,为什么会把《关雎》这首诗排在首篇呢?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深意呢?这排序是随意的吗?肯定不是。那让我们再回到《关雎》一诗本身。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能被排在《诗经》305篇的第一篇。

  《关雎》一诗的内容看似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叫人演奏起音乐,来愉悦“淑女”,让“淑女”快乐。诗的内容很朴素,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比如家长阻拦啊、第三者插足啊;也没有什么山盟海誓,说“海枯石烂心不变”啊、“I love you!”啊。都没有。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首诗。那么,《关雎》这首诗又有什么样的特质,为什么会说她是中国重要伦理道德的典范呢?

  首先,诗中所写的爱情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不是那种类型的,而是有节制性的.爱情、符合礼仪的爱情。“君子”的相思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没有像《西厢记》中的张生那样爬过墙头去与姑娘幽会;“淑女”更是典雅婉约,甚至带着一丝神秘。从诗中,我们不知道她对这男子的追求是什么态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甚至,连她的长相都不知道,只能从那男子“辗转反侧”的心态中,推测她是一位美女。他们的爱是很守规矩的爱。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诗中所写的男女双方身份,乃是“君子”和“淑女”。“君子”一词是兼有社会地位和德行高尚的双重意义,而“窈窕淑女”,也是兼备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是一种爱情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而这种理想的婚姻是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益处的。

  正因为《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家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可以作为青年男女修养德行的教材,起到“教化”的作用。“教化”一词中最妙的就是“化”字,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这便是以《关雎》为代表的《诗经》爱情诗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伦理价值之所在。《关雎》这样一篇爱情诗,居然有资格被列为《诗经》的第一篇,乃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诗,道理就在这儿。

  妙龄女子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应该是人类情感中永恒的主题。由于《关雎》一诗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又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的道德,所以后代人对之的解释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道学家们从中看到的是伦理道德,而反抗封建礼教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个人情爱的权利。譬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深闺之中迷茫痛苦时,就从《关雎》一诗中,为自己的人生梦想找出了理由。经典是常在常新的,每一个时代充满热情来解读这首诗的人都很多。这正是《诗经》的价值与魅力之所在,她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又用文质彬彬的礼仪对之加以规范。《关雎》全诗充满着男子的浪漫情怀,他的感情热烈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这真是我们现代人每谈感情“死了都要爱”、“不求长相厮守,只求曾经拥有”,要好好反省的。

【诗经-中国人的爱情宝典】相关文章:

诗经的爱情句子09-27

诗经里的爱情句子09-27

从诗经开始的爱情12-14

诗经关于爱情的诗11-22

诗经里的爱情名句11-15

诗经堪称先秦时期一部撩妹宝典11-27

《诗经》爱情名篇赏析10-05

诗经爱情名句赏析10-01

《诗经》札记爱情篇11-26

诗经写爱情美好的诗词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