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名句摘选

时间:2020-11-13 13:37:57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的名句摘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小编整理的诗经的名句,供参考!

诗经的名句摘选

  诗经名句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诗经》——初民的心灵史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诗经》篇目一般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诗中的十五国风为京畿与各诸侯国间流行的地域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为宴乐饮酒、朝会酬答之作;“颂”是祭祀祖先或神祇的乐舞。就这三类诗歌的艺术特色而言,国风清新活泼,“雅”诗典雅和缓,“颂”诗雍容庄重。《毛诗序》认为诗有六义,分别为风、雅、颂、赋、比、兴,又认为“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赋、比、兴”是对《诗经》的艺术手法的概括,“赋”即铺陈直叙,“比”即为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以客观事物来引发情感。

  《诗经》的作者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涵盖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内容极为丰富,有“颂”诗中祭祖颂歌周朝先民的史诗,有大雅、小雅中的燕飨、怨刺诗,更有国风中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有关婚姻爱情、农事劳作的'诗歌以及有关战争、徭役等政治内容的诗篇。《诗经》反映的内容极其广泛,时间跨度约有500年,记录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初民觉醒的心灵史。

  《诗经》所反映的初民觉醒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周鼎革之际政治文化思考,即由天命向人事的转变。大雅《荡》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不再像殷商先民那样妄言天命,而是心怀惕怵地对天命重新理解,将虚妄的天命与现实的人事结合起来,借人事来理解天命,并认为天命是由人事决定的,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周代的礼乐文明便以崇礼修文代替了崇神祀鬼,以能俭养德取代刻薄寡恩。在由《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组成的周族史诗中,我们的先民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天命的奴隶、神权的仆役和祖先的影子,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类而存在的,《公刘》篇中的祖先更是获得某种神祇的地位,对祖先的祭祀变成了对于人精神力量的崇拜。人的觉醒导致了我们的先民开始以人性心理为基点构建礼乐文明。在《诗经》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如《关雎》),对淳美德行的歌颂(如《烝民》),对自然光辉的审视(如《天保》),与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相互生发,不仅构成了初民的心灵史,也一直延续到当下。

  《诗经》是500年民族文化心灵的写照,也和其他华夏经典共同汇聚成了我们民族文明的主脉。《诗经》时代的文化变革与理性觉醒,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因。《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的精神追求,厚生爱民、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尊重,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